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阜森  谢玉兴 《兰州学刊》2005,5(2):256-258
<边城>语言艺术神韵的形成得益于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及其所深蕴的美学精华的萃取和吸收.将<边城>和古代山水小品文进行比较,可管窥<边城>的语言艺术特色:在描写中流露唐宋气质,在叙述时突显魏晋风骨,在行文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早期小说受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影响。《边城》的产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不是突兀的现象,同样得到《迟桂花》的深刻启迪,沈从文始终关注着郁达夫的创作,并抱着不变的钦服之情。郁达夫和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嬗变,也具有着某种相似的面貌。另外,《边城》人物的塑造,也有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的影响。但是,《边城》依然是一部超拔之作。  相似文献   

3.
王琴 《兰州学刊》2007,(3):186-188,205
<乐记>以篇目逻辑体系与范畴潜在逻辑体系的双重组合,形成完整的美学理论建构.其中较为清晰的理论逻辑梳理,范畴的内蕴凝结与潜在的意义钩连,展现了朴素辩证逻辑思维方式与感性体验思维方式在美学理论建构中的融合,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理论建构的某些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在欧洲文学史上被誉为"奇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对叙事方式的开拓性艺术创新。其一,它大胆借鉴书信体小说的叙述模式,在欧洲传统框架式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开创了多个叙述者叙述相同故事域的叙事结构;其次,在欧洲小说叙述视角的演变历程中,首创了欧洲小说旁观式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相似文献   

5.
广西彩调是在南疆多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融合了壮、汉、侗、苗、瑶、仫佬等12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戏曲艺术,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来自边疆民族叙事题材及其蕴涵着的多民族审美文化意蕴。这些民族题材剧目生动展现了南疆民族倚歌择偶的婚恋习俗、风情各异的节日民俗、富于壮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以及富于少数民族特色的信仰习俗等。  相似文献   

6.
<十二楼>各篇小说中的非叙事话语在小说篇幅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且非叙事话语的种类也非常齐全,李渔用这种叙事技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写进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喜好、选择以及人生向往和追求,这种叙事操作直接形成了小说"有我"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叙事模式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全部文本分类基础上方可成立.分类是根据文本主题、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而进行的研究.叙事模式是各种类型文本的综合.叙事模式的研究只有在不同类型文本的研究基础上才会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阐释.西方叙事学方法所提供的理论模式可以借鉴.但在借鉴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理论模式与具体文本的关系,求得最大的融会契合,这是叙事模式研究的总体原则.  相似文献   

8.
李林荣 《东岳论丛》2011,32(11):12-18
《伤逝》在鲁迅写作历程和思想谱系中的出现,具有远较其内部故事——"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悲剧——本身的构思成因更为丰富、广阔的多层面的缘由。鲁迅在写作体裁的自我定位上从小说到杂文的重心位移,在面向新文化阵营的情态取向上从助阵式的"呐喊"到反思性的"彷徨"的思想迁延,在自我的社会意识和人格精神的支撑点上从单一主体的知性力量到关联和凝聚多主体间的情知意统一体的转移和跨越,都在足以代表整部《彷徨》集艺术和思想核心价值的《伤逝》这里,有细切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民俗叙事角度来看,"东北作家群"小说呈现出共时性复合叙事的形态特征.多形态叙事在不同作家身上具有鲜明的侧重点.概括起来讲,萧红主要以启蒙叙事见长;萧军重在凸显民间叙事风格;而端木蕻良则是典型的"社会分析"叙事.  相似文献   

10.
秦剑英 《中州学刊》2006,(2):225-227
刘震云的《手机》体现了刘震云小说叙事策略的转变及主题的多元性。《手机》中,刘震云改变了原本深沉、严肃的叙述方式,转向调侃、讽刺的笔调;这一叙述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表现出主题的多元性,《手机》中展现了家庭/婚姻、文化阶层的堕落/身份的斗争、科技文明的副作用/谎话的世界等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11.
论葛洪《神仙传》的叙事艺术及启悟文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葛洪《神仙传》的叙事特色。本文认为道教特殊的生死观念,使《神仙传》中的人物结局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神仙传》中神异仙术的描写带有市井化、平民化,甚至庸常化的特色,作者有意淡化客观历史背景,突出仙术的荒诞离奇,使其文学色彩更为强烈;葛洪运用“局限性叙事视角”,采取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大量的“历炼”情节来结构全文,大大提高了文本创作的文学艺术性,并使《神仙传》具有启悟文学的意义;《神仙传》对《后汉书.方术传》的撰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俗是青年作家肖江虹一直以来最为偏爱的书写主题.肖江虹以充满善意、怜悯的文心与精致、细腻的匠心将故土民俗作为叙事主体,或将民俗植入具体的社会生活事件,予以精细打磨,一步步雕琢出民俗的独特纹理,逼近了个体生命、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真实镜像,并由此而上通过仪式的消解与坚持,演绎出民俗在城乡对峙和文化焦虑中的异化与陷落,亦让小说文本形成悲怆性、反思性的召唤本质.面对现代文明的种种困境,肖江虹在绵密的书写中通过复原、复魅让民俗回归生活的细流,亦藉此塑造了一系列坚挺的乡间人物,同时借助民俗与死亡的叙事勾连,辟出了一条蕴含了行为复归、精神回乡的救赎之路,实现了民俗叙事的重构与突围.  相似文献   

13.
李云安 《兰州学刊》2009,(Z1):188-190
丁玲文学作品的口承民俗叙事是逐渐累积生成的。早期只是无意识的、浅尝即止的都市方言采撷;转型期的则为湖湘口承民俗援引,这拉开了民俗叙事的序幕;"回家"后作品,则是自觉地将轻快雄壮的陕甘口承民俗予以集结。这种动态生成,对口承民俗的教育功能体认是其表层原因,而对民间的发现、体认则是其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4.
王书才 《中州学刊》2005,(3):220-222
公孙罗的<文选钞>将引文为注和随文加注融为一体,在<文选>研究发展史上有较高的地位.<文选钞>的释词通俗浅易,解说文句意思更加详明,不仅单纯引书为证以明词语典故出处,而且阐明句意章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义字意,同时还对全篇旨意进行归结.但是,<文选钞>的体例驳杂,未能得李善注之长,而其自身长处又被后出的五臣注吸纳和替代,这也是其于唐宋之际在中国本土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存的几大宗教中,只有道教是由本土的传统文化孕育而生的,故而它在教义、教理和教规上,与外来的世界性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相比差异最大,因此可资相互借鉴之处也最多。在本文中,我们分别以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和阿奎那在《神学大全·第一部》中的相关论述为例,对魏晋道教和中世纪基督教在心身观念上的思想分际及其对科学文化的交叉影响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刘宁 《社会科学家》2007,3(2):23-26
《史记》叙事中存在三类主要情节,浪漫情节、讽刺情节、悲剧情节,这三类情节分别隐喻了叙事者的理想、批判与同情;这三类情节的组合,构成了《史记》阅读中反讽意味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小说叙事作为一种虚构存在,在于探究人类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叙事伦理乌托邦的建构是这种可能性探究的基本面相之一。建构既体现为叙事对现实理性德目的虚构考量,也体现为叙事对新的德目的创造,其基本动因在于人对社会整体伦理的重造渴望。  相似文献   

18.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闻节目的客观真实取决于通过叙述建构的客观效果。其中,不同叙事视角的设置和运用对增强客观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央视一套《今日说法》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叙事视角对客观性的建构。叙事者正是利用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营造了真实的幻境,成功地将节目的意图缝合于表象客观性中。  相似文献   

19.
周礼古宴是湘南B村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官方记述中显示它源于周朝三礼,民间则认为它是从村落开派起传承的,现在看到的村中经由官方组织安排的古宴现场表演则于近年才产生。这就使人们在认知上产生了模糊甚至矛盾。从叙事的视角来看,关于周礼古宴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并没有本质冲突;古宴活动本身是关联于传统,又符合发展之势的新民俗;更是已融入村落生活,具有生命力的真民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常见的<长恨歌传>的疑点提出解读,同时分析<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之区别,并提出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