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宇宙演化论或生成论的角度来理解<老子>的"道统有无"说及"道论",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实际上,<老子>的"道统有无"说及"道论"主要是一种存在论而不是宇宙论,<老子>的"道"也主要是由人的思维对存在作出本原性思考而得到的一种认识,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最终根据;而这种本原和根据又体现为多层次的"有"与"无"相互依存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神话是先民对世界的形象记忆,<周易>是先民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八卦的产生具有鲜明的神话色彩.<周易>关于宇宙的观念、天地的开辟与万物的创造的抽象解释,在神话中都有具象的描述.神话与八卦在时空观上有着相同的对应认同性.八卦源于神话,<周易>反过来又对神话作出了哲学的解释.<周易>与神话的产生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础,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3.
<正> 一《周易》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其自然观的基础之上,“天地养万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观念充斥了这部经典的一切方面。在八卦系统中,以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为最重要,《系辞》所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天地乃是自然万物之最本原的存在。《系辞》曰:“生生之谓易”,又云:“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晋韩康伯注:“天地者,易之门户;而易之为义,兼周万物,故曰行乎其中矣。”这种关于天地生成万物并支配一切的思想,构成了《周易》哲学的理论基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尽管也认为“唯天为大”,但似乎并没有象《周易》那样将天的原则与社会的伦理政治礼乐等等神秘地联系起来。是产生  相似文献   

4.
熊十力以本心解释乾元的思路和方法,在"乾元"的解释史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以本心释乾元,并扩充乾元的内涵将是熊氏解读<周易>的最大特色,也是<周易>与心本论结合的最好典范之一.以"本心"释"乾元"的理论前提是"万物本原与吾人真性不二",意即天人不二.熊氏笔下乾元之为"本心"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回归心学,结合佛学心性论的表达方式,将易简与本心系在一起,以"易简"呈现本心的澄明样态;借助"良知是呈现"论定本心"自昭"的含义,在功能的意义上论证本心是呈现;熊氏"心体万物"命题的提出,意在彰显本心的能动性,是本体发用为万物的内在保证,在心物同体的前提下强调本心生生不已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戴震哲学思想新论葛荣晋,屈桂英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一位著名的唯物论哲学家,本文拟就如何揭示他的唯物论思想体系及其内在逻辑结构,发表一孔之见.一“万物本于气”的天道观戴震的唯物论哲学思想体系,是以他的“一气分化论”为基石.在回答宇宙万物本原这一根本问题时...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道物二元论,<太一生水>是对老子宇宙生成论的阐释与发挥.太一与老子的道是同一个概念,道就是规律.由于老子"物形之"之"物"没有明言,庄子把"物"理解为气,而<太一生水>把物分别解释为水、气、阴阳二气.水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以及天地未生以前只有水这一传统观念,及老子哲学重水的特点,导致了<太一生水>作者对"物"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学派时老子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道"是老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具有本原性、规律性和不可捉摸性等特点,可以分为"本原之道"、"万物之道"和"社会之道"三种形态."人性自然论"假设是老子之"道"实现由"万物之道"向"社会之道"转变的关键.以"人性自然论"假设为出发点,可以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体系的推导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荀子哲学将“一”与“多”即本原与万物、本体与现象、共相与殊相、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割裂为二.“一”即本原、本体、共相、整体,它派生、决定、统帅了“多”即万物、现象、殊相、部分,后者屈从前者.概括起来是:荀子哲学各部分贯穿了隆一抑多、以一举多这一线索.  相似文献   

9.
全息的含义是"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一概念为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部分也具有整体性,而整体也具有局部性。从全息论的角度看,系统论与还原论具有共同的局限,即都具有还原的性质。系统论不过是倒过来的还原论,它把部分的性质归结于整体,正如还原论把整体的性质归结于部分。本文论述了全息论与系统论、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得出了两个结论:从整体上看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所谓整体不过是人的视野中的整体,人的任何认识都是不"全"的,因而所谓整体本质上不过是认识上的"局部";一种完整的认识必须包含"未知"于自身之内,否则就不是"全知",任何已知都不是全知,它们都是有限的、局部的认识,若以这种不全的知代替那包含未知的全知,就是以局部代替整体,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0.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