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关于行政道德责任制度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是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责任行政理念来看,还是从行政道德化的必要性的视角来观察,在公共行政中,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都必须承担道德责任;而世界当代行政发展的明显趋势是重视道德建设的制度化,并进而追究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因此,我国应构建道德责任追究机制,以保证行政道德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福田区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机制调研课题组 《南方论刊》2010,(9):47-49
文章分析了福田区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工作的现状及原因,陈述了国内兄弟城区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工作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建立健全行政首长应诉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设立地方行政首长信访电话办公室,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联系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及开展调查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途径和工作方法。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做到职能到位、效果到位。一是要充分发挥请示和报告职能。这项职能所涉及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敏感且急需解决而又不是政府一个部门所能独立解决的,必须由地方行政首长批示协调的问题。一旦遇到这类问题,就应及时地写出《简报》或专题报告,把问题快速地反映给行政首长,得到批示后交给政府有关部门办理。例如: 2000年 4月份,大庆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和市电信局竞争用户… 相似文献
4.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是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依法行政的必要组成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的制度化水平明显提升,范围不断扩展,决策者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对权力的控制能力明显提高。但责任追究实践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结果和执行环节,决策责任追究有限。当前,无论是自身设计还是外部环境,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破解这一议题,需要界定重大行政决策的衡量标准,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追责对象,建构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严格限定重大决策失误责任对象的复出条件,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前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从立法上兼顾了执法相对人权益的保护和行政强制执行效率,但由于行政强制执行的具体实施情况比较复杂,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执行效率不高、法院负担太重以及不利于相对人救济的实现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比较和借鉴德奥国家与英美国家行政强制执行模式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和基本... 相似文献
6.
7.
行政听证制度在当代中国的确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12):80-82
行政听证制度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是行政民主化的产物,已经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在我国,它与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一起完善了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但是由于这一制度在我国属于初创时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急需建立行政听证的法律体系,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建立独立的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以及确立听证笔录是行政决定惟一依据的思想,以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8.
行政伦理是政府工作的灵魂,一个生态健康的行政伦理规范将会引导政府工作走向合理公正高效。因此,如何建构行政伦理系统便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政府课题。从中外古今行政伦理建设的经验中可以得出:加强个人道德素养和行政组织伦理建设,正确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即是合理建构行政伦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孙卫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4)
行政民主在理论上的最基本的含义,在实践上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真正把政府和相对人双方做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平等主体对待。改变传统的“官本位”观念,广泛吸收人民群众参加国家行政管理,切实接受他们的监督。行政法制就是坚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当前,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已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所存在的问题。努力增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认真搞好行政执法;大力加强和完善行政法制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引咎辞职的双重效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为一种与首长负责制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引咎辞职制有助于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责任的追究,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即使是在法治堪称健全的西方政界,“引咎辞职”历史上的屡次行使,也不排除个人逃避主要责任,政府变相予以保护之嫌。在现今中国,尚未建立定型而完善的民主和法治体制,若过快推行引咎辞职手段,更有一种减弱对权力的约束,导致行政权力的低效用行使,甚至可能成为政府文过饰非的工具。因此,为避免引起诸多不良后果,我国宜审慎推行引咎辞职制。 相似文献
11.
政务微博能够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拉近政府与公众距离,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平台.目前,政务微博在信息公开、平息谣言、弘扬正气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民众诉求缺乏有效性、亲民性的沟通,甚至存在着大量的空壳微博、僵尸微博等,政务微博尚未被充分地利用.究其原因,一是服务意识不到位;二是相关制度不健全.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务微博运行管理及监督机制,提升政务微博质量,提高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的服务形象,从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产地标志保护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燕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56-63
完善产地标志保护法律制度是当前我国经济立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现有的产地标志保护法律制度保护水平低,保护内容不全面,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备。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产地标志保护法律制度应作如下改进其一,在保护模式上采用商标法模式保护产地标志;其二,在保护内容上扩大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产地标志保护的范围,并充实、完善商标法中产地标志保护的内容;其三,在法律责任中增设产地标志违法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并明确产地标志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此外,应完善产地标志的国际法保护。 相似文献
13.
随着商业秘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各国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程度越来 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广。为此我国应尽快出台《商业秘密保护法》,以弥补现有法律对商业 秘密保护的不足,并提出了其方法中应重点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仍需不断完善。基于人的自然、社会与政治三性,产生了私法、公法与社会法三法。但是,科学的法律体系必须是逻辑自足的系统,除了立法体系外,一切法律规范的创制都应该纳入法律体系之中。评判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与否的标准,不应仅仅从数量方面来考量,更要符合调控水准、逻辑关联、价值理念和外部适应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之路在于:坚持系统的自洽性与动态性的一致;从神、物本位彻底转变到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权利为本位;奉行重点倾斜性与均衡协调性的统一;实现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的融贯;达至全局性与区域性、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张洁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56-57,70
农村信贷是指在中国农村地域范围内,以农村金融组织为中介的货币借贷行为。在此以农村信贷制度为研究对象,介绍我国农村信贷制度的现状,从中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农村信贷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竞业禁止协议的滥用及制度完善——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3、24条的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竞业禁止首先是一项约定的法律义务,由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间关系的不平等,签订合同可能被剥夺自治的选择权,而变为统一的、强制性的关系.应当在真实原则的指导下,确定竞业禁止协议存在商业秘密基础,并完善现行劳动合同法,增加竞业禁止协议无效和失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完善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措施有:完善参加政权、政治协商机制,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今日马克思主义:如何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地平线--与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当代马克思主义正在遭遇后现代思潮的挑战与冲击.雅克·德里达通过<马克思的幽灵>的本文书写将这一对接与遭遇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现实.本文认为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其解构思维对于打破以往僵化教条式的理解方式具有重要价值,对马克思本文"后现代意蕴"的发现式读解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另一方面,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式解读也具有否定性后现代主义所共有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特征,应当加以否弃.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野应当在超越后现代主义地平线的基础上,重建现代性.重建的哲学范式,当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进"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研究,有必要对已往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怎么才算哲学问题","怎么才算有效的问题","为什么提‘回到马克思’而不提‘回到恩格斯’、‘回到列宁’","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已有研究讨论所涉及的重要前提性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及其某些相关问题做了总结性反思,提出了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推进"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研究,有必要对已往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怎么才算哲学问题","怎么才算有效的问题","为什么提'回到马克思'而不提'回到恩格斯'、'回到列宁'","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已有研究讨论所涉及的重要前提性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及其某些相关问题做了总结性反思,提出了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