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美文化的差异在于其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即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处于中关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也就集中反映了两种核心价值观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或源于中美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概念的定义不同,或受到出于不同的历史渊源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从文学的视角阐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表现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以及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柳媛 《兰州学刊》2007,1(10):60-62
近代启蒙中的个人主义来源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积极介绍和鼓吹西方的个人主义,提倡个人主义精神,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现实政治都在不同程度上规约着"个人主义"的涵义,近代启蒙的个人主义价值追求具有与个人主义话语实践息息相关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简要分析了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并用实例论证了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中的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皈依,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实主义在世纪之初的崛起,表明的正是一种集体主义宏大叙事时代的来临。然而,由于集体主义建构的视觉理性基石的影响,人们普遍陷入了失聪的困境之中,而且导致在对个体与个性话语的认识上存有严重误解。结果,集体主义在遏抑个人主义的同时,也一并遏抑了个性的可贵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本位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取向的二维视角,可对农民行动逻辑的演变进行深入剖析。农民行动逻辑经历了从伦理本位的集体主义到国家本位的集体主义再到伦理本位的个人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国当代社会所出现的个人主义不是权利本位的个人主义,也不是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更不是唯我主义,而是伦理本位的个人主义。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主义的行为取向之间既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也存在冲突,这取决于行动者对"私域"范围的界定是否一致。  相似文献   

6.
以近代西方国家的产生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证明了农村公社作为相对原始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同现代国家存在的根本性差别。研究明确生产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村舍生产方式同集体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比较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论证个人主义同现代西方国家的天然契合性,同时也指明了地区环境对生产组织形态和社会形态变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序经认为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主力,个人主义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但是他认为在中国的传统中,根本没有产生个人主义思想的土壤。他还批评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对于提倡个人主义不力,并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陈序经是提倡个人主义最力的人物之一。陈序经的个人主义思想奠定于其1929年出版的博士论文《现代主权论》中。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对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认识,既不同于西方私有制条件下的个人主义,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更不能效仿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的做法。我们应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扬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运用到政治学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促进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再次融合.通过对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与价值观个人主义的比较研究,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方法论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优缺点,以及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形势下个人主义的危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集体主义思想,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必须摒弃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此,我们在划清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界限的前提下,必须充分认识个人主义的危害性,从而提高反对个人主义、坚持集体主义的高度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形成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性格及其命运,是由中国一百多年几代法科知识分子所铸就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从事研究的;受环境影响,当时优秀的知识分子一般选择了三种道路;"法科知识分子"的类型根据它的时代发展,可以分成若干类型;通过对中国近代法科知识分子的典型剖析,可以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关系;法科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贡献以及所塑造的近代法学传统表现在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都能够实现集体利益,但是显然二者的实现路径完全不同.而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我们不是在完善的治理工具中选择哪个更好,而是在不完善的治理工具中选择哪个更合适,因此认识自身的缺陷从而规避工具自身的负面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厘清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交叉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集体利益实现的不同模式,希冀对全面认识个人主义、辩证分析集体主义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人权思想的起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究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否孕育着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元素?从人权作为“人”和“权利”的内涵来理解,人权思想的诞生和孕育是需要特定文化土壤的,也许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正义观、抗争精神、个人主义和宗教影响等对人权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与西方文化确实存在着本质性或前提性的差别,因此也就没能象西方那样成为近代人权思想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4.
亚当·斯密学说在近代传入中国后,知识界曾从不同的侧面予以认识和评价。有的将斯密看作寻求国家富强的代表,有的将其看作经济学的开创者或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经济学的鼻祖和代表,有的认为斯密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来源,有的赞扬其学问宏大、人格高尚,也有个别学者质疑、批评斯密学说缺少创见,其提倡的自由竞争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近代中国呈现的这些斯密形象,是知识界根据学术学理探究和社会政治需要所形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谓近代中国知识界在时代和社会中的映像。  相似文献   

15.
西方崇尚个人人权,中国强调集体人权,这种差异实质上就是以个人利益为重与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差异,因此,两种不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个人主义道德观与集体主义道德观的差异是两种人权观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论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即以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有异于中国传统民本主义、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以人为本与个人主义存在根本区别,与集体主义内在一致。以人为本是对以官为本、以资为本、以少数人为本、以眼前利益为本的否定。以人为本,在政治方面要求执政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经济方面要求摒弃物化观念,在文化方面要求以文化人,在社会方面要求进行人性化管理,在生态方面要求关注当代人和未来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7.
嬉皮士文化是在美国20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反主流文化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它以无政府主义、自我享乐、主观主义、自我表现等形式来体现其个体主义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又在个人主义基础上力求形成整体意识,采取集体主义方式来对抗传统社会.因此,嬉皮士文化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复合体,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尹泓 《殷都学刊》2012,(1):68-71
消费社会的到来促成了实用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胜利。个人主义对个体的强调,解构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赖以存在的基础。然而,集体主义不仅为当代人提供着现实的安全保障,在理论上也是人类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重建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其存在的坚实根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这一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领路人。本文拟通过对影片《求求你,表扬我》的文本分析来探讨消费社会语境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危机与重建。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中的文化嬗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嬗变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的等级原则逐渐弱化,契约化的人际关系开始冲击以人伦为本的人际关系,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正在淡化中国的"人情"关系,逐渐抬头的宗亲势力毕竟抵挡不住现代开放性人际关系的诱惑,对整体主义修正的集体主义与潜在的个人主义在现代中国社会同步发展.这种嬗变并非完全理性选择的结果,也尚不能对此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但现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必须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根基,注入现代的因子,并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导向功能,有意识地进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0.
陈书纪 《南方论刊》2011,(10):72-74
集体主义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来的,它的内涵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了保证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必要的时候要牺牲个人的利益,维护集体的利益,最终目的是集体中每个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基础,传统文化中的群己观是它形成的思想基础,近代无产阶级爱国主义运动是它形成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它形成的利益基础,此后,集体主义道德才成为全社会普遍遵行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