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租借为中心的新兴都市上海,是体现欧美文化的外层带与以吴文化为基础的内层带之间的中层带。作为最具活力的文化空间,是通过报刊出版与文化消费市场关系建立起来的,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出现为标志。报刊出版与文化市场关系的不断更新,有赖于维新思潮的冲击,与报刊出版业报与刊的分流有更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通过一批批新型文化人进入上海实现的,在所开创的新小说中有集中体现。商务聘请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以及吴趼人主编《新小说》,在1903年出现了被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创作的癸卯大观;以小说林社及《小说林》为重镇,又形成1907年新小说译、著的数量之最。新文学倡导者立足于现代小说建设,充分认识清末上海新小说的流变,胡适给予谴责小说更高的评价,鲁迅则从中国古小说传统及变化的思考出发,对谴责小说与讽刺小说差异的区分,对中国现代小说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海小说清末与民初有深刻不同,清末通过报刊出版实现了与文化市场关系的不断更新,民初在维新思潮弱化背景下,则对都市文化消费市场有更强的依附性,是新兴都市上海以吴文化为根柢的的商业性与消费性的表现,所出现的以言情小说为主的甲寅中兴,在消费性文化市场的恶性膨胀中成为过眼烟云,清末上海文坛所发生的变化也迅速消退,文坛热点和中心重新向欢场回归,更有市场效益的黑幕小说,成为文人及报刊出版竞相依附的文类。可以说明,五四文学革命以思想启蒙为先导而可能使中国文学真正发生变革,清末民初上海为现代小说的萌生所提供的资源,只有经过五四才可能真正得到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晚清“新小说”于1902年前后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机缘.同治初年西方先进印刷技术进入中国小说的出版市场,虽未对新创小说产生明显推动,但却因传统小说遗留的潜在市场迅速完成了中国小说出版技术的更新换代,对稿源的需求也随之陡然增加.当1898年前后传统小说出版市场饱和以后,出版商面临稿源奇缺的严峻考验.而恰在此时,甲午战争以及庚子事变的相继发生造成了社会政治及文化风尚的巨大转变,翻译小说因西学的强势输入渐为国人所重,为开启民智,社会对创作新型小说亦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梁启超《新小说》的成功示范让正为稿荒发愁的出版商看到了新的生机,一时翕然向风,从而使“新小说”在短期内得以迅速崛起.由此可见,技术与政治变革的偶相交汇构成了晚清“新小说”兴起的重要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4.
书讯     
近年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的小说,体现了小说艺术的 深层变革。浙江文艺出版社为了鼓励文学创作的积极探索,呼应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系统地总结1985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成果,推出《中国当代最新小说文库》,该文库根据近年小说的创作现象,分为《新写实小说选》、《新笔纪小说选》、《新实验小  相似文献   

5.
《新石头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1—0090—03上海改良出版小说社1908年印行的《新石头记》,可以说是吴趼人最奇特的小说。作者曾经自称此书是“兼理想、科学、政治而有之者,则为《新石头记》”①...  相似文献   

6.
<正>吴趼人是小说创作的多面手。他在《新小说》杂志上发表的作品,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还有以南来历史为题材的《痛史》二十七回(第8—24期),以雍正年间的冤案为题材的《九命奇冤》三十六回(第12—24期),行义国外题材的《电术奇谈》二十四回(第8—18期),充分显示了他将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以及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熔于一炉的才能。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1905年9月19日),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南方报》附张“小说栏”连载他的《新石头记》,这既是晚清时期大量出现的以古典名著为由头的“翻新小说”(阿英称之为“拟旧小说”)的滥觞,更是学贯中西的吴研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关系的深沉思考的集中体现。 一 晚清最早出现的纠缠旧作的小说作品,当推甲辰(1904)《中国白话报》第十七期所载白话道人(林獬)的《新儒林外史》,一回,未完。此篇虽题“新”《儒林外史》,其中所写无锡城外乡下的冬烘先生李志万之窒碍不通,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情节上既不相照应,精神风格上也毫不相通。又有甲辰(1904)《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二期载寰镜庐主人(孙寰镜)的《新水浒》二回,亦未完。此篇叙一亡国之君落难逃走,被九龙山白鹤禅师首徒赤发魔王擒住,正要加以杀害,为广东翠环师姑首徒夜?  相似文献   

7.
由于租界地的存在,20世纪初的上海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孕育出许多像《申报》那样具有集团性质的文化企业。而狄楚青经营的《时报》、《小说时报》、《妇女时报》、有正书局就是几个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名人经营的文化企业。《时报》开辟小说专栏,开展小说悬赏活动,鼓励读者参与剪报活动;《小说时报》以专业小说杂志的形式参与小说传播;《妇女时报》以综合期刊的形式刊载小说;时报馆、有正书局大量出版小说。在拓展小说的传播渠道、促进小说的繁荣方面成绩斐然。对《时报》及其与之相关的“杂志”、“书局”和广告进行梳理和研究,我们会发现许多与小说有关的资料和信息,从而促进晚清小说研究模式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发展史蜕变期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与文化嬗变产生较大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金瓶梅》研究日趋深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金瓶梅词话》删节本,齐鲁书社出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香港星海文化有限出版公司出版《金瓶梅词话》全校本,提供了重要版本,促进了《金瓶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小说在杂志上分期连载始于申报馆创办的《瀛寰琐纪》,它旨在吸引读者逐期购买,但由于连载时间过长,未能达到辅助行销的目的。出版小说有利可图,激发韩邦庆将未竣稿的《海上花列传》以分期连载形式刊出,从而出现近代第一个小说杂志《海上奇书》。但它以单篇小说为主打作品,未能成功地抓住读者,无法与单行本小说抗衡而停刊。从甲午战争开始,社会剧烈动荡,为报刊小说的繁兴提供了契机。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希望借小说影响普通民众,传播政治思想,从而创办了政治色彩浓厚的《新小说》杂志。《新小说》具有崭新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为后出刊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70年代,美英出版了一批收录中国"十七年文学"的选本,编者或为地道的西方人,或为华裔学者,或为两种族裔人合作编辑。有的选本试图以作品呈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具有以"选"代"史"的特点;有的从、主题角度编选作品,力图以选本展示新中国社会状况;有的则注重从新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学关系角度编选作品。有的选本中渗透着编者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有的选本则因编者态度较为冷静,重视审美维度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新中国文学的实绩。这些选本虽各有特色,但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它们是研究那个年代西方文化取向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移化,伴随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动,引发了社会心理、文化思潮的激荡。小说作为改良社会工具的主张,得到普遍倡扬。新闻、出版事业的发达,造就了一批专业作家,使创作和翻译小说的数量短期内达到一千种以上。其中,最能反映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时代特征的,当推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四部谴责小说。对此,鲁迅作了颇为精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晚清 “翻新” 小说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清“翻新”小说综论欧阳健晚清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小说,它们的书名大都袭用古典名著而冠以“新”字,如《新水浒》(有西冷冬青、陆士谔写的两种)、《新三国》(有陆士谔、珠溪渔隐写的两种),《新西游记》(有冷血、煮梦写的两种)、《新石头记》(有吴趼人、南武...  相似文献   

13.
死亡阴影中的生命礼赞──温燕霞小说创作漫谈张渝生温燕霞是位兴趣广泛、勤于笔耕的青年作者,迄今已在《星火》、《创作评谭》、《清明》、《啄木鸟》、《江西日报》等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达五十余万字,还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19,(3):91-96
王韬涉海小说中的海洋书写分作整体性海洋叙事与点缀性海洋元素。《仙人岛》等受报刊连载的创作方式影响,叙事中融合"误入异域"与"才子佳人"两种模式。《因循岛》等通过意象化的海洋环境在海洋叙事中植入个人情感。《海外美人》继承前代"航海远行"叙事模式,表现对近代中国新型海洋环境的认知。受困于晚清社会淡薄的海洋意识与匮乏的海洋实践,王韬涉海小说虽完成局部新变,却始终无法从思想精神层面实现对于海洋的真正认知。  相似文献   

15.
林雪飞 《船山学刊》2012,(1):153-157
晚清上海狭邪小说出现了很多使用吴方言创作的作品,《海天鸿雪记》是"在这一类小说中比较可称者"。小说以上海妓家生活为主要描写内容,近真地表现了当时上海的都市社会景象、市民生活形态和内心感受,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也反映出都市市民化的历史进程。在艺术上,小说叙述结构独特,叙事新颖,显示了由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某些特点,吴语运用精当,附加点评也别具特色,是一部颇具认识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罗紫鹏 《理论界》2014,(10):139-142
民国初年各类书信尺牍的出版一度高涨,而其中的艳情尺牍因其骈四俪六的绮艳文风尤为一时风尚,特别是以徐枕亚等人为代表的旧派小说家陆续发表的一些"创作型"、"代言体"书牍,在一笔操办往复书信的过程中,竟使其具有了小说的情节和架构,具有了类似于《玉梨魂》一派写情小说的特点。然而到底是此类艳情尺牍的创作和出版催生了《玉梨魂》一类兼具书信体特点的小说的出现,还是民初《玉梨魂》等写情小说的流行刺激了艳情尺牍的出版和流行呢?笔者通过比较明清以来言情小说的基本情况,认为尺牍在小说中的运用一直存在,民初艳情尺牍的出版和风行应该是源自于写情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葛鑫 《齐鲁学刊》2005,(6):87-89
曹雪芹在继承中国传统诗词、戏曲、小说等古典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作出《红楼梦》,他虽然没有对小说理论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第一回中管窥他的小说观:首先,曹雪芹对才子佳人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艳情小说持一种批判性态度;其次,从现实生活家庭琐事出发,以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建构小说;再次,曹雪芹从读者需求出发去创作文本,并预见了他的创作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18.
严谨求实自成体系──评陈文新《中国传奇小说史话》吴志达对文言小说领域的研究,学术界陆续出现一些有价值的新论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青年学者陈文新《中国传奇小说史话》就是一本颇有新意之作。该书的出版者─—台北正中书局,按照国际一流出版...  相似文献   

19.
萧燕 《天府新论》2000,(1):95-96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长廊里,白话小说无疑是最贴近社会、贴近人生,最拥有读者群的品种,但其发展轨迹如何,古往今来的大体面貌怎样,其内涵以及相关作者群、读者群和研究者群的阶段性特色是什么?……多年来一直少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描述。怀着这样的遗憾,我在由乔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主流》丛书中发现了一部令我欣喜的论著———《白话小说:从群体流传到作家创作的社会图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下简称《白话小说》)。作者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孜孜石乞石乞,辛勤耕耘二十余年,出版了诸如《钱起诗集校注》、《…  相似文献   

20.
小说命名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最直观、最直接的外在形式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时期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论文立足于小说文本,从文化学研究视角切入,探讨明清小说命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重点阐述明清小说命名与民俗文化、科举文化、避讳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三言”、《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折射出寄名、七夕“乞巧”等民俗文化;《女举人传》《女开科传》等小说命名包含科举因素,《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以金榜、题名录形式设置“榜”式结构的小说更是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水浒传》《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避讳文化,“避讳”对相关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