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论期刊编辑的心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编辑工作中,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和编辑自身的心理问题都给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众心理在出版界非常盛行。在弘扬传统文化、关注热点问题等方面显示出积极的一面;在出版选题重复、因循守旧方面显示出消极的一面。名人效益的追求可以扩大期刊影响,但对新人新作的扶植也是编辑的责任。一个有创新意识的编辑,要以名人的思想理论为参照,对稿件要坚持质量第一、一视同仁的原则。编辑对从众心理和名人效益感到压抑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要避免由于无知产生的逆反心理,在因超越产生逆反心理时,常常矫枉过正,言论偏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不同程度地产生的浮躁心理,追名逐利的心态严重影响期刊质量,编辑要平心静气,严谨治学。  相似文献   

2.
青年时期是逆反心理的突出表现时期。这种心理现象的出现,有时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对于逆反心理消极一面的预防和消除,许多专家早有论述。在这里我想探讨的是,这种心理现象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能认真地分析它并有效地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就有可能变阻力为动力,推动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德育工作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德育的实效。分析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特点、表现、危害,寻求解决对策,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每个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4.
学习和就业压力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往往会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这就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消除逆反心理,使大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有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克服逆反心理必须从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者素质和优化教育环境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逆向反应在情绪上的表现。或者说 ,它是主体在重复承受来自客体的某类信息刺激之后 ,表现出的一种与客体期待目标方向相反的心理特征。中专生正处在青春期间 ,思想活跃 ,可塑性强 ,却也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时期 ,因此 ,把握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矫正 ,无疑对提高学生的素质 ,增强集体凝聚力 ,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很多很复杂 ,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学生方面 ,从客观上讲 ,大概是批评教学多次重复 ,甚至也不排除失实、简单、僵化之处 ;主观原因则主要…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反心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逆反心理的出现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也会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了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特点,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危害,弄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做好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家长表现出难以应对的困惑,以致使他们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便值得我们正视和探讨。本文阐明了逆反心理的本质,指出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种种体现,论述了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试图运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拓宽矫正大学生不良逆反心理的路子是本文的立意。文中论及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态度;指出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心理矛盾;并提出了诸如情绪感化法、角色扮演法、自己人效应法和团体规定改变法等矫正学生不良逆反心理的具体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近十余年来的文献检索 ,对我国目前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 ,从问题行为的概念、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表现、我国中小学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和危害、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以引起人们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西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领袖阿尔都塞认为 ,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 ,他主张一种“大意识形态”观念。依此 ,文学等社会意识形式 ,都是意识形态化的产物。中国和西方文学的历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作为理论形态的文艺学 ,因其观念性、理论性的本性 ,和它对文学活动具有的阐释、批评、指导的特殊功能 ,使它同意识形态具有天然的相互亲和性 ,故文艺学的意识形态化会相对更加严重。中国现代文艺学的意识形态化 ,以梁启超的“三界革命”开其端 ,后历经四个里程碑 ,至文化大革命达于顶峰。其演进历程 ,给当代现实的文艺学建设 ,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双重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双重的 ,既有难得的机遇 ,也有严峻的挑战 ,无论是大学生本身还是教育工作者均面临这种机遇和挑战 ,这就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独特的优势 ,教育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名字是个人代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21世纪初大学生人名的构成形式、双名的语法构造、别具一格的命名方式以及人名用字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探讨的社会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但这种认识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知识、教师、学生的性质不同以及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原始社会 ,其“教学活动”充满了神秘性、情景性、仪式性的特征 ;在古代社会 ,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 ,其全部任务就是去阅读、记忆、背诵、复习和再现先贤先哲们的知识 ,师生关系紧张、对立 ,所以教学呈现出绝对性、专横性和神圣性的特征 ;进入现代社会 ,其教学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科学化、标准化、模式化的特征。基于以上诸种教学的不全面性 ,所以到了后现代社会的教育 ,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应该建立起一整套旨在激发、保护、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胆探索的新理论 ,提高课堂教学的问题意识 ,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知识”和“地方知识” ,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 ,使教学活动呈现出开放性、探究性、批判性的特征 ,并通过具有这种品质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蒙古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参与各种竞争,形成了共同心理特征,也呈现出自身特有的心理问题。本文以农村牧区蒙古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化解途径为研究对象,探析其心理特征及问题,进而探索化解农村牧区蒙古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济周期研究成果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现象已经存在了近二百年,对于这一重大经济现象的研究成果也是汗牛充栋。整理这些成果,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的新模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以经济危机史上的前中后段研究为样本,可以看出马克思、欧文.费雪、凯恩斯三人在对世界经济周期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概括他们三人的研究成果,可归纳出经济危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货币发放应当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进一步可以发现,在强调马克思“货币为人服务”理念的背景下,引入弗里德曼的货币思想与世界经济周期研究的最新成果“人币理论模型”,使理论、实践中消灭失业、生产不足与生产过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秋这一季节的表现 ,可以追寻其在表现现代作家生命情怀中所展示的多重意义 ,并且可寻究对于悲秋生命意识的表现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点 :其一 ,现代作家有着比古代文人更多、更丰富的对于秋天的感受 ;其二 ,现代作家超越了古人感秋悲己的个别性而忧国忧民 ;其三 ,现代作家从物我的类化联想到超越积习的多元思维 ;其四 ,现代作家由悲秋自然质的片面否定 ,转向对于其社会质的强调肯定。现代作家在悲秋传统主题的文学表现上 ,体现了反文化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被看的女人”——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批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符号学的方法 ,通过对传播事实中女性形象符号的分析 ,可以看出 ,当前媒介传播中对女性形象的处理存在着视觉化、简单二元化的趋势 ,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 ,而媒介所标榜的“男女平等” ,无论在传播现象中还是在媒介内部都未能真正贯彻。在以上批判的基础上 ,提出关于女性传播定位的思考 ,力图营造两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的多元的传播空间 ,全面反映女性形象 ,在差异中寻求平等 ,在平等中彰显个性 ,以期建立两性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理论维度构建的基础上,以广州地区1048名大学生为被试,编制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问卷由六个维度构成,问卷的理论维度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信度,总问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的有效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