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列宁在谈到认识深化的过程时曾经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8页)这里所说的“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的认识,在认识过程的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敏中 《东岳论丛》2001,22(1):98-101
创造性认识成果是有效的。这种效用可通过效率来显示它的数量大小。创造认识的效率是指创造认识的成果除以创造认识所付出的代价所得的商数。创造认识的代价也就是影响创造认识效率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创造认识各要素的投入及创造认识时间的长短。因此 ,要提高创造认识效率 ,就要减少创造认识的代价和成本 ,多出创造认识的成果。提高创造认识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主体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问题与创造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是认识的起点 ,也是创造认识的起点。但是 ,问题有真假之分 ,只有真问题才是认识的真起点 ,才能激发认识。问题成为认识的起点是有条件的 ,而且问题在认识中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其具有的定位、激励、评价等功能。问题在认识和创造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客体之间在信息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认识活动中,相互作用主要以信息交流的形式进行,它不是表现在外部,而是在主观之内进行,表现出了认识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从而也就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活动中的运用和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墨子”“经”下“物:或伤之,然也。见之,知也。告之,使人知也。”——“墨子”“经说”下(?)这一章是墨家认识论上很重要的见解。它透露了墨家认识论是属于唯物主义的。(“见之”,表示直接观察,和墨家重“亲知”,并以“亲知”为“闻知”和“说知”的基础相适应,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大家知道:墨子在先秦诸子中是以最先提倡“兼爱”“非攻”的学说出名的。他的所帮兼爱是  相似文献   

6.
(一) 自然美的本质是什么?李泽厚同志认为,“一个自然物美不美,对一个自然物能不能产生美感,能不能欣赏它,这决不偶然,它首先并不决定于人们的社会意识,而首先被决定于自然物在社会时代中的广泛客观社会性质。”自然物的这种客观社会性就是‘人化的自然’,就是“把自然美的产生、发展放在与客观社会的历史行程的联系中考察,从实践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中,历史地具体地来把握和了解自然对象与人类生活实践的丰富、多样、复杂、变化的客观联系,它对人类生活的客观的关系、地位、作用、价值、意义等等,说明它们构成了自然或自然物的社会性,而这种客观社会性就是自然美丑的本质”。由此可以明显看到,李泽厚同志认为自然美的基本特征是由自然事物的社会性规定的,而作为自然事物的这种社会性,又是以自然、自然物对人是否具有经济方面的“有利、有用、有益”为尺度的。当自然事物通过实践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产生经济功利性时,自然、自然物就具有了社会性,就成为美的。我认为这个论断不能正确地揭示自然的美丑本质,因此愿提出浅见求教。 (二)  相似文献   

7.
(一)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只是从客体的方面或者只是以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不懂得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这正是它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区  相似文献   

8.
论事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和事分别表征了物质客体的实体方面和属性关系方面,物和事的辩证统一就是“事物完满的‘定义’”:事物是标志物质之存在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形态的实体、属性和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它作为世界的单元或细胞而存在。在确立事物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事物与物质的关系,对唯物主义的“物”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全部认识活动,正象自然界其它事物的运动一样,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而其中最关键的则是质变环节。认识的质变过程,在感性阶段中表现为由外界信息引起的刺激到表象的飞跃,在理性阶段中则表现为由表象到概念的飞跃。而这些飞跃过程,也就构成了认识创造性原理所应探讨的主要内容。 如果我们进一步把认识创造性原理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必然包含这样两个相互对应并相互渗透的子系统:(1)机能系统;(2)逻辑系统。前者我们称为认识创造性机  相似文献   

10.
辩证的转化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也是事物发展的中心环节。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无限多样的,是由无数系统构成的。一事物就是一个系统。系统也是相对的,有母系统、子系统,系统中又由多种要素组成,构成复杂的并列因素的综合体。正因为如此,我们讲的转化既是事物多种并列要素间的转化,也是由要素的转化到系统的转化。复杂的事物则要由要素到系统再到整体系统的转化,必须在主要要素、主要系统发生了转化,才能导致更大系统或整体的转化。以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整个国民经济是个大系统,包括着工、农、交通、财贸等多个系统,这个整体系统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而农业的改革是由个别地区开始逐步到整个的省,而后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到整个的  相似文献   

11.
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与波浪式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这个問題在我国哲学界中尚有爭論。在这里提出我們的一些看法。有些同志认为,螺旋式和波浪式虽然都是表现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而是两回事。理由是:螺旋式是前后經过两度貭变,三种事物相交替的过程。如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等。而波浪式則不同,它从始到終虽也出现三种不同形势(情形、状况、状态、局面等等),但只經历一度貭变,只有两个事物相交替,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不适合——新的适合等等。关于这种意见,孙叔平同志在題为《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一文中作了回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我们经常碰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事物发展中的内因和外因的问题。比如,在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时候,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和国家支援之间的关系?在对待个人进步的问题上,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自觉革命和党的教育、同志们的帮助之间的关系?想问题、做工作应该把主要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认识论的探讨日益深入.其中,对认识本质问题讨论焦点集中在反映范畴是不是认识的本质特征上.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应予以扬弃;也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基干实践活动的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不能动摇的.本刊在上一期曾刊登了彭海堂同志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一文,这一期再发表同满宏、罗川山二同志的《论创造是认识的最高本质》一文.他们都对认识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广大哲学工作者对此问题以及认识论其他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各抒己见,踊跃来稿,以便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创造认识是指探索人类未知客观世界,并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和产生新认识方法的特殊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认识的反映本质,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就包含着映现、选择和建构等环节于自身之中。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创造认识,当然也毫无例外地服从着认识反映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反映的能动性就多少包含着创造性,是创造性的初级形式。但创造认识论所说的创造性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能动性,而主要是指一种开创和探索,并能获得独创性认识成果这一高级形式的创造性,探索性和独创性是创造认识的两…  相似文献   

16.
<正> 通常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的内因和根据,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的外因和条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确切的。事物之间有本质联系,有些是很深刻的本质联系。事物之间的某些矛盾是根本矛盾。审物之间的矛盾,凡是对于某一事物来说是根本矛盾的,与事物自身内的根本矛盾一样,也是这一事物的根据。一一般哲学著作关于本质联系(内部联系)的论述与关于内因和外因、根据和条件的论述之间存在着不一致。这里试以概括了一般著作有关观点的《辞海·哲学分册》中的几个条目  相似文献   

17.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李继武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给不可知论下定义时,都把否认世界的彻底可知性当成是不可知论的重要含义之一。在它们看来,由于无限延续的人类具有把宇宙一切事物都认识完毕的能力或无限性,因此,“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18.
毋庸讳言,哲学界为数不少的同志,长期以来囿于“新东西”与“旧东西”或“新”与“旧”的笼统提法,忽视和模糊了“新旧事物”与事物内部“新旧方面”之间的严格区别。有的同志就因为把事物内部新方面与旧方面的关系,等同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因而无法将新方面与旧方面之间解释成对立的统一,于是,进而得出了否定事物内部含有新旧两个方面的结论。比如,冯贵贤同志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新旧两个方面吗?》一文,(见《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7期)就是如此。文章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的过程,新与旧是以否定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一生一灭,新东西产生,旧东西灭亡,新东西代谢旧东西;在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量也是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不能一概而论“质变优于量变”,应当重视量变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并具有对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内在联系带有综合性、总括性的特征.它揭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一般地说,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便呈现出一个周期.事物的肯定阶段为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的起点,,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后一个周期的起点.那么怎样确定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呢?这是哲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和确定它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