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左传》中的动词使动用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使动为什么会放在活用中讲,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并来说明,而且对及物动词使动的解释也很模糊。其实,《左传》中的使动用法具有下列特征1.古汉语中常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的一般形式,宾语常省去。2.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增加一个使动宾语。3.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也增加一个宾语。4.不及物动词增加一个宾语,即活用为能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原单宾语动词用作使动后,增加一个宾语,即活用为可带双宾语的及物动词,而原双宾语动词因宾语位置已处饱和状态,故没有使动用法。5.动词使动属于动词内部小类间的活用。  相似文献   

2.
名词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如何正确理解名词活用,名词活用的句子如何翻译,这是古汉语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名词活用可分为三种情况。即: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还可以用作状语。  相似文献   

3.
2 .7 汉人对致动、意动语义关系的分析“致动”(现在古汉语语法书上多说为“使动”)、“意动”是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提出的 ,现在古汉语语法著作 ,特别是教科书都要谈及 ;认为这是古汉语述宾 (包括名词、形容词做述语 )意义关系最重要的两种 (有的称之为“特殊动宾关系”、“名词、形容词的活用”等 )。这两种语义现象汉人已有所认识 ,注释书中有清楚的表现[2 6] ,其表现方法可用转换公式表示。2 .7.1 致动语义关系的分析动词作述语 :V—O—使 /令—O—V( 1)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 [扰 ,驯也 ;教习使之驯服。]  《周礼注·夏…  相似文献   

4.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 ,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 ,而是述宾组合后表示的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 ,是句法结构问题 ,因而应将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改为使动句、意动句等 ,纳入句法结构中 ,而不应简单地将其归入词类活用中  相似文献   

5.
<正> 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一般语法论著把它们归入词类活用中,认为前者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后者“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这本无可非议,它明确指出了两种用法在语义表达上的显著不同。但是除了这种不同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不同之处呢?笔者以为是有的,这就是两种用法中形容词活用的程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当中的使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难掌握。为了同志们在学习上的方便,这里收集,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例句七十条,供大家学习、参考(大部分例句是从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收集整理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如: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例句,省略了主语“庄公”,而谓语“惊”这个动作,不是前面省略的主语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除了“使动”、“意动”用法之外,还有“为动用法”等几种比较常见的特殊动宾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论证和认定,本文对此进行探讨,以为补遗。 所谓“特殊动宾关系”,指有些动词和它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在形式上构成动宾关系,但它们之间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意动”用法去理解;而需要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即在动宾之间加上适当的介词或改变原句语序,才能正确理解。归纳起  相似文献   

8.
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须掌握“词类活用”。文言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在“词类活用”中又较为复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本文试就文言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共时观念出发考察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说,对其重新作出了修正和规范,指出名词、动词用如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说的范围;对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新的处理意见;对辨别"本用"和"词类活用"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语法结构,它们具有正常述宾词组一样的结构形式,却不表示正常述宾词组所具有的“支配关系”的语法意义,我们权且把它称为“特殊述宾”结构;由于这种结构大量存在于古典文献中,常常置障于阅读者之思路,故此,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目前通行的“使动”、“意动”用法的确立,便是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汉语史 ,着重对文言词较多的活用情况加以归类论述。指出陈承泽的“致动”、“意动”词用法是他的创见。而 30 0年来 ,尤其近 2 5年来 ,新编的大型和通行的四种语文辞书 ,对词类活用问题仍无统一处理的定论。要解决此类问题 ,实有待专著的编定与学术界的认可与赞同  相似文献   

12.
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讲到意动用法时 ,只提形容词、名词有这种用法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中华书局 1 999年 5月第 3版 )也是如此。而郭锡良等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 ,2 0 0 0年 3月第 2版 )则明确地说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只有作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可是 ,笔者在《左传》中发现了一例动词的意动用法 :《周书》所谓“庸庸祗祗”者 ,谓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 ,君信之 ,亦庸士伯 ,此之谓明德矣。 (《宣公十五年》)杜预注 :“庸 ,用也。”《实用古汉语大词典》(王松茂主编 ,…  相似文献   

13.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古汉语中实词的“致动用和意动用”以来,我国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都接受了陈氏的这一学说。陈氏认为致动和意动是词类的活用,他是在“活用之实例”一章中讲述这个问题的。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吸取了陈氏的意见,也是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放在“词类的活用”  相似文献   

14.
语法学界关于名词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目前至少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于一个名词动用在特殊的句子中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语法学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二是对于及物动词使动用法“意思上的宾语”在句中作何成分的问题,语法学界的看法也不一致。我以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15.
目前所通行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有关古汉语的著作,在谈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的用法时,有一种所谓“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的说法。有些书虽未言“活用”一词,但若“有时候可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云云,实际上也是一种“活用”说。如下列几种书就是这样说的:“‘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但最近出版的  相似文献   

16.
使动(原名“致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语法学界的“传统剧目”,谈述论著不胜其数,本来无甚可谈;可读了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1988年4月第2版)一个“单元知识和训练·基础知识”——“词类活用”(385—393)及各册(包括高初中)文言文注释,感到其中有几个提法可商榷。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个旧的说法。我国自第一部科学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创立字(词)类通假说以来,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关于词的转类问题有种种说法,概括起来,不外有三,即依义定类、随义(用)辨类、词类活用。三说主张各异,但理论基础是一,即均依据西方语言特点,认为词类跟句法结构成分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名词跟主语、宾语对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指用作一般动词,下同),以及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常见的语法现象,其中以名词用如动词更为普遍,而且其语法结构及词汇意义更为复杂多样。就语法结构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述语,与后面的词语构成述宾关系;就其词汇意义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都是表示“认为”这个意义,可以解释作“把……当作……”或者“以……为……”;名词的使动用法都有“使令”义,即带有“使……”或者“让……”,“给……”的意思。名词用如动词则没如此简单。然而,一般语法书对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论述较为详细清楚,而  相似文献   

18.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名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名词有意动用法已经成为基本常识,数词、代词罕见的意动用法也为一些语法著作和教科书所写入。动词本身有没有意动用法,首创“致动”、“意动”说的《国文法草创》(1922年)不曾论及,此后的语法著作和教科书也大都没有提到。不提的原因大约有三:或以为没有,或以为极少,或审慎存疑。而涉及动词有无意动用法的语法著  相似文献   

20.
受动字是《马氏文通》中动字的一个次类。实际上受动字只是外动字的用法问题,具体地说是被动句问题,所以不应把受动字单独列为一类。《马氏文通》“受动字”节所概括的被动句“六式”,与后来语法学家对被动句的认识相比,更加符合古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