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意境是艺术思维的高级意识活动。语义场对于意境具有自主性,意境的第一大涵义是“意义凝合”。意境的第二大涵义是,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统一的两个中心:统一于物心、物我原理;动态地统一于生命、精神和文化。从语义场与意象关系入手,可以得出语义场、意境、意象三者相谐合的艺术通变规律,由此启示出意境的新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邓程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6):76-82
意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和意象、虚实有很复杂的关系。首先由"兴"产生的独立的意象是意境的基础,这为历代研究者所忽略。意象的虚实关系则形成了意境,在这里历代研究意境也有很多模糊之处。尤其是今天,人们用各种理论去解说意境,使意境研究产生了不少混乱。 相似文献
3.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1)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在题材范围、思想深度方面校前人有进一步拓展,既有深厚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哲理性,在艺术创造上也多有建树,承前启后,对中晚唐咏史怀古创作有着友接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学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71-75
刘禹锡诗学理论深受佛禅的影响,从主体性灵心性出发,提出了因地乘气的主体心性论、因定得境的审美虚静论和至言无辩的言意论,从而构建了以境生象外为中心的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5.
意境翻译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光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69-73
意境是文学艺术的终极本体 ,意境论阐释从创作到接受过程中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融合所形成的艺术世界。意境是艺术创造的结果 ,获得境界靠艺术节奏来完成。意境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是所指 ;艺术节奏则是艺术的形式 ,是能指。艺术的节奏、境界是一个四维时空的统一体。作为空间的境界 ,它是一种心灵、思维的生命时空之美。从古典美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角度来构建意境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学的全新课题 ,探究译者意境创造的可操作性的途径亦是新世纪象征交换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王泽龙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和文学艺术突出追求的意境,孕育于华夏民族渊深莫测的思想文化,意境的生成必有运筹得宜的艺术时空、虚实相生的形象体系和弥漫无际的主体情韵 相似文献
7.
贾冀川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话剧意境是话剧民族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探索了话剧意境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营造经历、特征和审美特质 ,评价了郭沫若、田汉、曹禺等在话剧意境实践和理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制度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环境促生了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而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则是意境发生、形成主体基础。用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和意境的特征进行相互分析,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意境的发生原因和意境的文化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的范畴之一。该文着重论述了意境理论在近代的流变状况,认为经过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的阐释,意境理论逐渐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其现代阐释的精髓集中体现为中国人独有的和宇宙相通的审美情趣,这种对东方自然生命理论的冥悟和体验,可以视为意境理论以一贯之的精神文脉。 相似文献
10.
黄钢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本文对诗歌意境的美学特色进行了探讨。意境是我国诗歌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在我国诗歌传统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具体诗篇,对意境的特点、意境的构成形式、意境的深浅、意境的有无等问题,展开了论述,进行了探讨,作出了界定。 相似文献
11.
张莹洁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韩偓的诗歌画面感极强,这与他景状入诗兼入画的创作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以入画之景入诗并非专寄托于审美对象的传移模写,而是对绘画技法的深旨奥义洞然于中并将其参入诗歌创作,以形写神,不涉畦畛,于意境创造上用力,情景浑如符契,妙合无垠。其次,韩偓诗通过数层视点构筑节奏化空间,化绘画六法的画之总要为境之总要,灵活处理诗歌画面中的时空关系,在阴阳二气变化节奏的把握中寓有对时局、人生的审慎思索,迥异于一塌糊涂泥潭里的靡靡之响。 相似文献
12.
卢焱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28-132
意境是我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锤炼出来的审美概念 ,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新闻作品也有意境 ,但与文学意境的追求不同 ,即新闻意境侧重于客观性。新闻意境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审美效果 ,更好地揭示报道主题 ,反映时代特征 ,贴近生活 ,贴近读者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13.
涵泳与妙悟--接受主体参与意境创造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远镜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67-72
涵泳是接受主体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 ,是感知、想象、联想和理解等心理机制交替活跃的综合心理活动 ,涵泳的结果是艺术意境的深层凸显 ;而妙悟则是在涵泳的基础上对接受对象内在意蕴的瞬间洞悉。妙悟的特点是以渐修为基础、富有直觉性和瞬间性。涵泳和妙悟是接受主体参与意境创造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诗歌意境中哲学智慧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27-30
中国古代诗歌通过含蓄蕴藉的手法营造艺术意境,在不自觉中使诗歌具有了辩证法的智慧。诗歌意境不一定表现哲理,但却将读者引向有限的语言之外的对于宇宙人生的关注和形而上思考。究其因,就在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中存在着普遍有效的辩证结构。这个结构由对立统一式、否定之否定式、质量互变式组成,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16.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精髓。意境理论介入现代产品设计,既是文化振兴和消费需求导向的现实需求,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需要。意境理论不仅可以凸显产品设计中的中国情,而且可以深化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表达。本文对意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意境的特征、意境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产品设计中意境设计的基本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1 相似文献
17.
舒红霞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从意象、色彩、词语等艺术材料的运用入手,深入地研究了孟郊以主体的需要出发建构独具个性特征的审美意境的艺术审美取向,揭示了孟郊诗歌创作中,人格同化自然,客体为主体情感所包融的内在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8.
张述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90-192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古典戏曲文学的意境品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铭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36-38
戏曲意境品赏是戏曲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戏曲意境是"情、景、事"三者的统一,所以品赏抒情性意境离不开"事"、"景"、"情",又以品味意境为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赏戏曲意境,应侧重于引导他们品赏抒情性意境。通过品味,可以品出剧中人在特定场景中的特定心境,品出剧中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校正学生感受所得的粗浅印象,使之更接近作品形象的实际,还可以使作品之"景"、"情"与学生之情交融,使学生的感知不断趋于丰富、深入。 相似文献
20.
王建珍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5-69
本文尝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破解意境这一古老范畴的现代性内涵.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意境,则不难发现意境实际是一个以情景为依托,又具有无限生发性和延展性的审美空间,其特定的召唤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空灵境界的产生;二是意境完形的可能.而意境中的空白实际是被作者结构到文本中的"暗隐的读者".意境在接受中的完成要求接受主体以虚静之心形成期待视野,又以"出入"之法进入文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