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企业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企业经营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夏春玉王杨一、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自1600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之后,日本社会便进入了一个长达268年的封建社会。江户幕府为了维护德川家族的长期而稳定的统治地位,建立了一个十分牢...  相似文献   

2.
德川时代三大改革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历史系沈仁安德川幕府建立的幕藩体制在德川时代的前100年期间,基本上适合日本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元禄年间(1688~1703年),德川幕府的统治达到极盛时期,出现了一片兴旺发达的太平盛世景象。...  相似文献   

3.
德川幕府初期对明朝和朝鲜的积极外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兵 《日本研究》2012,(1):124-128
从学界鲜有关注的幕府“海禁令”发布(1633年)以前三十年间的德川幕府对明朝和朝鲜李朝的外交来看,在明朝取消经贸往来、加强海防、既而军事威慑,同时附以战争罪责的道义质问和非难,以及幕府面临西方基督教而“禁教”而自我收缩的外交困境下,江户幕府积极主动与明朝的直接外交虽然未有明显的进展,但通过与朝鲜的积极接触进而实现了与朝鲜的关系正常化.同时,幕府也积极展开了对荷兰和越南的一些经贸往来.  相似文献   

4.
日本德川幕府的土地制度为等级领主制,亦称为"石高分封制",这种土地制度改变了中世以来多重土地支配隶属关系,是以领主农民间的阶级关系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它通过检地将土地生产力表现为"石高",明确了农民保有土地的担税责任.建立起幕府一大名一农民间的统治、被统治关系.德川幕府的领主及其家臣武士团整体离开农村,集中于城镇,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依靠农民交纳的地租,小农经济是德川幕府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德川幕府统治的稳定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1867年11月9日,德川幕府的将军德川庆喜向朝廷提出大政奉还的“上表”。11月10日,朝廷给以敕许。1868年1月3日,朝廷发布“王政复古”宣言,废止幕府、征夷大将军等职,同时确定新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为三职之制─—总裁、议定、参与,开日本近代国家政治机构组织之先河。《政体书》公布之后,三职之制改为模仿古制“大宝律令”的太政官制度。1871年8月29日,废藩置县的改革取得成功,以此为契机,太政官职制得以改革。1873年5月,太政官职制再次改革。此次改革确立了至近代内阁制度创立的过渡性的日本近代中央政治机构。一、明治政权的官…  相似文献   

6.
17世纪初德川幕府建立幕藩封建统治之后,在长达200余年的时期中,儒学在前近代的文化范畴中占据统治地位,这是研究日本封建时代和近代初期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儒学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文化史上 ,基督教的传入及其影响 ,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 ,决定了基督教在 16世纪中叶传入日本。  一、耶稣会的性格  葡萄牙语 Christao的音译读作吉列支丹 ,是基督教初传日本时日本人对传教士及基督教的通称。当时 ,根据发音还用几利紫旦、贵理志端等汉字来读写。禁教令施行后还写作鬼利至端、贵理死贪等。 16 80年江户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即位后 ,因讳“吉”字 ,故又读成“切支丹”,后一直沿袭至明治初期。  在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成立的耶稣会 ,15 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依纳爵·罗耀拉出头组成 …  相似文献   

8.
儒学与武士     
儒学与武士吉林大学哲学系王中田本文试从实践的层次上考察江户时代日本儒学与武士之间的关系、儒学对武士阶层的影响、武大道对儒家思想的吸收。江户时代(1603~1867年),是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经过德川幕府的极力推崇和儒学者的辛勤努力,儒家思想从...  相似文献   

9.
“锁国政策”的功与过———论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祁颖近代日本腾飞的重要事件是明治维新。导致明治维新的因素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而研究这个问题就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日本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德川幕府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锁国政策”在当时对外关...  相似文献   

10.
日本江户时期,也可以说是盯人的时代。日本的封建社会在这之前经历了四百余年的历史。自十七世纪初德川幕府取得政权后,从封建社会内部分化出的叮人阶级已经成长为具有独立于世的实力。商品的流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使这个阶级拥有巨大的财富。它的力量、勇气、意志,它的感情、精神,它的社会地位,它的弱点,创造了它在艺术上的一系列代表人  相似文献   

11.
竹内实教授指出:日本被迫开国(1854年)后14年就推翻德川幕府,建立了明治新政权。中国被迫开国(1840年)后71年,才推翻清王朝,实现辛亥革命。日本推翻德川幕府后迅速实现“维新”,走向资本主义。中国辛亥革命时则半殖民地的格局已经形成。 这就是说,两国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应变能力”,亦即能否不失时机地实现国内社  相似文献   

12.
“芙蓉毒雾海漫漫,我自闭关眠不动。一朝轮船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这是我国近代研究日本的奠基者黄遵宪先生在其《樱花歌》中,用来描述德川幕府因闭关而对世界茫然无知和在黑船来日时幕府的惊惶景象。但是,近年来新发掘的史料表明,在闭关锁国中的德川幕府的统治者通过来长崎的荷兰等外国商人不仅很了解世界,而且在佩里所率黑船来日的前一年,就已事先通过“幕府线人”掌握了佩里来日的行期,甚至各战船名以及指挥官的姓氏均已掌握。根据日本神奈川县立历史博物馆所藏《阿部家史料》表明,早在嘉永5年(即在佩里来日的前一年的1852年),幕府…  相似文献   

13.
“扶翼”亦即日本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军国主义化 ,通过系统地向学生灌输封建军国主义思想 ,把学生训练成服务于军国主义的忠实工具。“扶翼”二字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诸法律规章中被反复使用。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以后 ,以西南藩伐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 ,进行了一场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 ,并确立近代日本天皇制 ,在此体制之下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天皇统治之”,近代日本学校教育变成“扶翼”天皇之工具。 1 890年的《教育敕语》把天皇规定为最完美的道德化身 ,把“扶翼皇运之无穷 ,继承皇祖之遗训”规定为教育内容。实际上 ,日本军国主义正是…  相似文献   

14.
上方文学     
“上方”系日本京都和大阪一带。上方文学指古代以京都和大阪为中心的文化圈内创作的文学作品。日本的近世始于德川氏族开创的江户幕府(1603~1867)。江户(今东京)当时尽管是政治中枢,但在文化方面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相比之下,京都是皇城,文化传统已长达千年,大阪有“天下厨房”之称,是日本经济最发达地区,文学因出版业的发达而得到快速发展。元禄时代(1688~1703)之前,文学艺术的世界几乎为京都和大阪所独占。从武家社会传统的雅文学(古典文学、和歌、汉诗)到新兴的町人社会的俗文学(假名草子、浮世草子、俳谐、净琉璃、歌舞伎),大都出于…  相似文献   

15.
武士子弟教育意义重大,它既为培养得力统治力量起积极作用,同时又为自身阶层起规范与净化作用。江户时代武士子弟教育除幕府的官学外,各藩均有自己的教育机构——藩校、乡学等,为武士子弟养成,培养合格地方管理者提供良好支持。萨摩藩因其西南边陲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经济环境、外样大名的政治身份及其较高的武士人口比,为武士子弟教育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样本。萨摩武士子弟教育主要在藩校与"乡中"中进行,其兼具官学与私学的特点,其教育特征是尚武性、等级性、地域性、集团性及较浓郁的儒家性。虽然江户幕府对武士的熏陶、约束与教养奠定了全日本200多年的和平环境,但由于其人为设计制度性缺欠,特别是缺乏弹性的身份制导致了逆生力量——各藩中下级武士的成长。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武士在日本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下亲手瓦解了封建制度,领导了日本近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6.
赵刚 《日本学刊》2006,(1):148-160
《遣大明国》、《遣福建道陈子贞》及《答大明福建都督》是江户初期最能反映幕府的对明朝外交政策的基本文件。日本在庆长十四年,与朝鲜缔结了《己酉条约》(庆长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然而,幕府政权与明朝的外交关系,直至明朝灭亡也未能实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因为明朝政权在江户幕府创立不久就被清朝取代(1644年)。同时,最为重要的则是江户幕府通过两次大阪城之战的胜利,稳固了政权的基础。日本的外交政策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以上述史料为依据,对江户初期幕府对外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二宫尊德及其报德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金才 《日本学刊》2005,(2):150-159
二宫尊德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农政家和思想家。二宫尊德逝世至今已经有一个半世纪了 ,但是他的名字及其提出的“报德思想” ,却一直活跃在日本的“历史舞台”。在德川封建社会 ,二宫尊德被誉为村藩财政改革和农村复兴的成功指导者和实践家 ;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 ,他被树为“勤勉、节俭、孝行、忠义”的国民道德典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他虽因战前被恶用受到部分民主主义者的批判 ,但其本人仍被盟军总司令部 (GHQ)评价为“民主主义的先驱” ;即便是在泡沫经济崩溃后长达十多年经济萧条和人口开始负增长的当今日本 ,…  相似文献   

18.
丝割符是日本江户时期海外贸易输入品的包买专卖制度。本文拟就丝割符的产生、兴衰,结合幕府贸易方针、政策的转变过程,对其历史地位、社会作用,进行一些粗浅的论述。一、丝割符是江户初期幕府贸易政策的产物 16世纪以前的日本海外贸易主要是以中国为对象的朝贡贸易。1548年明朝最终断绝了与日本的勘合贸易。到了丰臣秀吉统治时期,中日关系恶化,“明朝商船似乎一度完全禁绝。”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西方殖民势力乘虚而入,占据澳门经营中日间的中间贸易,从中渔利。  相似文献   

19.
四、日本近代军事思想 1868年,日本发生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结束了长达200余年的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成立新兴资产阶级控制下的天皇制政权,为日本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开辟了道路。新政权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在军事领域,他们以英国海军为本国海军学习的样板,以法国陆军为本国陆军效法的对象,从1878年以后又全面学习德国陆军。他们派遣山县有朋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与西班牙的交流始于16世纪,西班牙当时是通过其殖民地菲律宾向日本宣传基督教,1949年7月,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到达鹿儿岛,然后在平户、山口、京都等地传播基督教,获“东洋使徒”之誉。基督教在日本遭禁期间,西方书籍不可在日本流传。江户幕府的管制有所放松后,德川家族的葵文库中有了法文版的《堂吉诃德》,当时的文库管理员并不晓此书作者是西班牙人塞万提斯。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中村正直译《西国立志篇》介绍西欧文学时,涉及了塞万提斯。1887年,《堂吉诃德》以《钝喜奇行传》的书名引介到日本。《堂吉诃德》的标准日译本于19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