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是一个自信的决策。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8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是一束愿景的曙光。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公众将直面中国愿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不断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当下思想多元的态势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2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中央专项部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后,为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省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  相似文献   

3.
韩旭 《北京纪事》2017,(10):8-13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市领导在通州调研时要求,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上,以突出文明传播、文化发展、生态景观、产业发展四大功能,通过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保护利用,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韩旭 《北京纪事》2017,(10):4-7
作为“一城三带”之一的大运河文化带,其文化保护与建设一直备受党中央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对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建设高水平城市副中心”后,大运河文化带必将成为北京与全国乃至世界交流的一条文化纽带,成为代表北京的一张金名片.  相似文献   

5.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省市主动作为、自觉担当,各自呈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本态势和行动方略。基于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的客观描绘和差异比较,阐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七项评估"和"八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由北京市文物部门提出的“三个文化带”,经中共北京市委党代会和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内涵不断得到完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已经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举措.“三个文化带”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关系密切,从北京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城市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史称“神京右臂”;长城不仅是中原农耕民族与西北草原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也是南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还是北京作为国家都城的重要屏障;中国的大运河始终向着首都修建,尤其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更是体现了大运河与国家首都——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内容就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高地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是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志的重大文化工程。文章从文化主体性的视角着眼,明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原则、建设逻辑和可行路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坚持凸显大运河的深厚文化特质、树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导向、聚焦人居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升等原则;依照推动大运河文化深入发掘、强化中国主体的话语建构以及实现建设实践向人的聚集三层逻辑;推动大运河文化符号提炼、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河南段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遗产的表征和珍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学术界对大运河河南段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准确把握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主要检索对象,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检索出的大运河河南段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大运河河南段遗产分布、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大运河河南段运河文化研究进行论述,旨在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所启示,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12月21日上午,江苏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揭牌成立。这个注册资金30亿元、总资产近80亿元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由十余个市级文化集团和文化企业重新组建而成,是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最新举措。"扬州是个好地方,特别是文明、文化、历史古城,在全国都很有分量。"2020年11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扬州,赞许这座城市,并对未来提出期望,要"让古运河重生"。  相似文献   

10.
昌平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在北京16个区中,昌平区是唯一一个涉及"三个文化带"的区,同时拥有明十三陵、居庸关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大运河——白浮泉、银山塔林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任务较重.日前,昌平区率先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既考虑了北京市文化建设发展的整体脉络,也充分考虑到昌平区的文化建设发展特色,成立了6个专项工作组: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长城文化带建设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历史文化地标建设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组.近日,本刊走访了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绍坚.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创业是文化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可行路径。大运河文化遗产创业面临着公众认知滞后、制度环境复杂、文化产业链不完整等诸多挑战。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创业需要优化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创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  相似文献   

12.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引领、融合交汇功能,是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将有助于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促进功能定位的匹配,在战略互补、强化和制约的过程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的主要内容。江苏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科学性保护、创造性传承、合理化利用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规划统筹,健全联动建设机制,打造文化名片,强化多样化的统一,推动创新创意,实现产业活化转型;应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应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三生"深度融合,实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3.
运河文脉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是北京历史文脉、城市空间文脉的组成部分.运河古桥与大运河相生相伴,是运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与大运河古桥相关的传说故事,在运河文化时空中生成与流传,它见证了漕运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城市的建设发展、讲述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运河文化记忆,是运河文脉的重要载体.运河文脉的传承是运河历史文脉、北京城市文脉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接续,亦是文化建构下的空间生产.运河古桥传说在运河文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记忆性叙事融合运河文化包含的多元内容,构建运河文化遗产存在的时空整体,是古都城市风貌恢复与保持的文化资源,也是凝聚民众价值共识的文化纽带,这是运河古桥传说及其传承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中国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水利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也应当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承载“连通五大水系、促进区域交流、助力民族融合”等政治文化理念。当前,我国大运河相关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国家立法和大运河水利管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地方立法。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国应适时制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法”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条例”,以弘扬大运河的“中华文化标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是在理论研究中和具体实践中需要阐明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不是对整个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进行探讨,而是对北京地区的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从时间、空间和包含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时间上看,北京地区的大运河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甚至可以到战国时期;从空间上看,北京地区大运河广泛分布于通州、朝阳、东城、西城、海淀、昌平、顺义、怀柔、密云等区域;从内容上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包括保护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文化遗产、涵养以大运河水系为主的生态系统、恢复并完善大运河的交通功能、适度完善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从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切入,以超级IP的视角进行观察,通过与周边城市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常州运河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在超级IP的视角下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塑造策略.认为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进一步厘清运河文化的内涵,保护和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处理好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寻找运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凸显常州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下打造超级IP,进而促进中国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日前,随着历时8年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参与申遗重要节点城市之一的淮北市,很自然就成为安徽省为数不多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那么,在大运河的“后申遗时代”,在保护好大运河遗产的前提下,怎样打运河牌、做“世遗”文章,开发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尤其是加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就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季智璟 《金陵瞭望》2010,(14):17-19
2010年5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我同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北京提出了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居民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情况对于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SPSS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通州古运河上的三个码头、大运河(北京段)的三个因运河而生的传统村落上马头村、皇木厂村、崔家楼村为案例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大运河(北京段)传统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状况整体较好,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为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认知内容有不同的影响.区位影响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即不同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认知及认同的重要方式有两种:加强运河文化的空间表达和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提高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针对不同的认知内容,对不同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的居民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不同区位村落的居民,采取差别化的措施,加强其对运河文化的认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运河文化的空间表达、加强长辈对运河文化的口传.  相似文献   

20.
江苏是我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必要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相结合,将“合作”的理念融入大运河文化带的治理及创新中。在深刻把握“共建共治共享”内涵的基础上,从保护和开发治理两大维度对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刻解析,发现目前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多头治理条块分割,保护及利用矛盾不断;沿线发展步调不一,开发同质化问题严重;地方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导致运河资源过度化开发;公共参与机制不足,缺乏多元主体合作平台。面对上述问题,亟须搭建协作平台,以新技术引领治理创新;激发多方参与,建立网络化的治理体系;分设城市功能区,形成特色地理标志;形成区域联动,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加大文化宣传,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