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装和粮票,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在我的人生记忆中,这两者牢牢地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怀念老街坊     
我是一个老北京人,50年代生人,生长在宣武区牛街地区一条普通的小胡同的大杂院里.在牛街居住的普通老百姓,绝大部分是回民,我也不例外,也是回民. 我们这条胡同叫吴家桥四条(当然,还有头条、二条、三条,在这里就不说了),我们这个大杂院是5号,在这个大杂院里住着七户人家.您想,本来不大的院子住着7户人家,那热闹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3.
评价的秘密     
我相信教育有很多秘密隐藏在评价那里.如果一个老师能够被学生长时间地记住,多半是因为这个老师评价学生时说了几句话,而这个学生就终身记住了其中的某一句话.或者,这个老师为这个学生做了几件事,而这个学生就终身记住了其中的某一件事.   ……  相似文献   

4.
周小平 《北京纪事》2011,(3):102-104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年不节,老百姓没有下饭馆的。一是贵,二是要粮票,谈恋爱的小伙子偶尔请女朋友去吃碗面,也得扒拉一下小算盘,“粮票定量,如果坚持不到月底就得喝西北风,谁也帮不了。”女单身通常弄个煤球炉做饭,“下饭馆,哪儿能干这么败家的事?”  相似文献   

5.
胡世厚 《百姓生活》2012,(10):51-52
近日,我在整理图书图书资料的时候,在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一张携带粮票的通行证复印件。这张通行证是1963年1月由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开出的,上书“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相似文献   

6.
陈春喜 《北京纪事》2015,(5):108-111
我是祖国的同龄人,生长在北京宣武区牛街地区一条普通小胡同的大杂院里. 说起菜市口,可以说是大大的有名,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那儿在封建社会是处决犯人的场所,有些历史上有名的人就在那里被砍了头. 我印象中的菜市口,可以说真是一个好去处,又热闹又繁华,也给我的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7.
我喜欢收集门票、粮票和车船票等各类票证。在我收藏的数百张票证中,有一张1975年7月1日长沙至韶山的特价车票,是我的至爱。这张旧车票,已伴随我度过了32个春秋,承载着我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粮票的故事     
在外婆家的一个旧匣子,保存着好多以前的旧物,有用过的发卡,有古代的钱币,但令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几张泛黄的小票子。外婆说,那是粮票,过去买大米、买面粉,都要粮票。  相似文献   

9.
难忘的几件事在总理身边的工作内容十分丰富,经历的事太多,许多细节大都淡忘了,只有几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记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周总理交待主管项目的负责同志说:这次试验,参加的全体技术工程人员要注意绝对保守国家机密,试验的种种情况不能告诉其他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属和亲友。周总理还当即表态说:“邓颖超同志是我的爱人,党中央委员,但这件事同她的工作没有关系,我也没有必要对她说。”原子弹爆炸的前一天,正赶上我值班,周总理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当时桌上放着一篇他刚刚审阅完的稿件。周总理对我说:“赵炜,这是一条十分重…  相似文献   

10.
他打来电话,非常有兴致地说,自己夹在旧书里的一张旧粮票有人要收,问我卖不卖。我的心里一热,上网去查,然后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低于五百元就不要卖,那个虽然价钱不高,但是行情看起来不错。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9,(5):F0002-F0002
亲爱的白种人,有几件事你必须知道 当我出生时,我是黑色的 当我长大了,我是黑色的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寻访北京有特色的胡同和当地的名人故居.老北京人都知道,过去的宣武区今之西城区,在前门外大栅栏往西往北直到和平门虎坊桥一带,胡同聚集,而且有众多京剧名伶曾在这一带居住,并且多是几代人在这块地方居住,故名人故居比比皆是,所以此地一直被人称为京戏的"戏班窝子".下面就讲几个特有故事的胡同和胡同里有着遗闻佚事的人.  相似文献   

13.
写法指导1.这是一篇记事的记叙文,写照片上所反映的事,用第一人称写作。2.写一张照片,反映一件事,也可以反映几件事。这些事发生在过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可以发生在家庭生活中,也可以发生在校园生活里,还可以发生在社会上……3.所写的事应该有很深的纪念意义, 值得用照相留念,要把这点写出来。  相似文献   

14.
张垣 《山西老年》2008,(4):31-31
票证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粮票开始发行,到上世纪90年代退出流通领域的40多年时间里,我国共发行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等各类粮票约2000多种  相似文献   

15.
正前几天的一个中午,我下班路过小区门口,看见一位约莫7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正在卖自产的新鲜苹果,我立即买了五斤,可掏钱包时愣了,原来早上换衣服时忘拿钱包了,正摇头遗憾时,老太太从筐边上拿出两个小纸牌:"这位师傅,钱包忘了不要紧,可以扫码支付,这用微信,这用支付宝。"我在感叹之余,回忆起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支付变迁……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家娃,那个年代经济落后,商品稀缺,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等等,就连买电视机、自行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 年代初,父亲家从宣武区搬到复兴门新居,与萧乾、文洁若老师一家为邻,而且还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门对门.从那以后,我们与萧老一家就成了好邻居、好朋友,至今已有30 多年的"邻龄"了. 您可能会疑惑,平民百姓与文化名人是如何成为邻居兼好友的呢?我想,这应该缘起于我父亲和萧老这两位"老北京"的一见如故吧.父亲搬到复兴门后,我的小弟世杰照顾父亲的起居生活,给老人订了一份《北京晚报》,作为他的"精神食粮".每天下午报纸快送来的时候,腿有残疾的老父亲便扶着楼梯从五楼"慢步"到一楼去取报纸——这成了他每天一次的锻炼,乐此不疲.我家对门的萧老,当时也订了报纸,包括《文汇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多达七八种.  相似文献   

17.
坐在教室里,我知道已经惊扰了你,不过看上去却不是这样,你显得格外的从容。人的感觉是很奇怪的,你没办法对它做任何的分析,比如什么样子才叫从容呢?总之,今天我似乎很愿意在教室里看到你,我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她看上去有点疲惫,不过你会觉得坐在教室感到很舒服。你就尽情表演吧,我没有带着任何的目的坐在这里,我只想看看你是怎么上课的。我已经认识你5年,一直没有听过你的课。印象比较深是这么几件事。首先是你细致和优美的日记体教育随笔打动了我,现在我已经记不得你到底写了什么,当时却是马上就把它在我主编的刊物上发了出来。我相信这…  相似文献   

18.
《北方人》2007,(4)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杂志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相似文献   

19.
刘向阳 《中华魂》2020,(2):19-20
粮票、布票、洋油票、自行车票,这些陈旧的老名词,你是否还有记忆?是否感觉像那首歌里唱到的:"想起来是那样遥远,仿佛都已是从前……"的确,新中国成立国70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那些陈旧落后的消费模式已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如今就连早市上卖菜的七八十岁的农村老大娘,也已熟练地用起了微信、支付宝。那个"谁拿头发换针来"的声音,那只能去供销社买东西的年代,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了。  相似文献   

20.
傅霖祖 《老友》2008,(11):15-15
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我每月粮食定量24斤,扣除支援灾荒地区指标4斤,每月剩下20斤,每餐不足2.5两。那个时候,有谁能够想办法弄到点粮食,可算是天大的喜事。但这种喜事偏偏让我碰上了:一个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