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域内外生态语言学研究流变与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语言学作为生态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语言自身内部的生态问题、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语言和生态之间的交互作用。由于生态语言学极具前瞻性、实用性以及现实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文章追溯了迄今域内外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流变,尝试性地提出了未来生态语言学关注的主要话题及发展趋向。文章旨在通过厘清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揭示当前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向,以期为中国语境下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开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于2019年8月12日至15日在南丹麦大学(丹麦欧登塞)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生态语言学会议”。大会主题为“言语行为与生态文明:与生命科学的融汇和贯通”(Languaging and Eco-civilization:Towards Consilience with the Life Sciences)。继连续三届在中国组办的国际生态语言学大会之后,该会议是国际生态语言学会议的又一大盛事。会议主题延续了历届会议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同时强调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尤其是与生命科学、环境学等和生态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结合。此次会议上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第一次正式走向国际舞台,展示了Halliday模式下生态话语分析范式的研究进展,成为国际生态语言学研究全景中体系最完整、发展劲头最强的研究模式之一。文章回顾了会议主旨讲话和分论坛内容,并就这次会议上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态语言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拥有系统化的教材、专门的学术期刊、专业化的科研团队、和国际化的学术会议等,已经基本形成核心的学科研究内容和常用的研究模式,但研究路径的多元化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使得学科的整体性受到挑战,如何构建融合多个研究范式的理论框架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运用马克思“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及由此抽象出来的哲学思想和生态内涵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态语言学的相关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从哲学维度确立生态语言学各研究范式间的融合点,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向生态语言学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反思、结合生态语言学实践的完善是生态语言学突破问题域、走向新高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2018年10月13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文章阐述了大会的两个议程:“生态语言学”学术报告会以及特邀专家研讨会。会议不仅展现了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趋势,还就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成果推介、人才培养及学会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此次会议的召开为生态语言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并比较绿色语法和生态语法这两个生态转向下生态语言学的新兴语法流派,经过考察发现:二者作为两个伞状术语,在概念提出、基本内涵、分析方法和学术流派方面存在“和而不同”的差异性,在历史背景、批判目标和发展趋势方面存在“殊途同归”的一致性。文章目的并非对比二者的优劣,而是在生态语言学融合与发展学科背景下为生态语法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后疫情时代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可尝试建构健康语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于2017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文章阐述了大会的两个主题:“生态语言学”学术会议和“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成立会议。学术会议包含四个主旨发言,将对国内生态语言学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的成立对于生态语言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的发展,都会发挥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综述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近几年发展的基础上,探究和总结当前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前沿,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并试图展望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前景。国内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研究呈现出几个研究热点和前沿,如翻译研究、认知神经研究、司法话语研究、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病理语言学研究、汉语句法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生态语言学研究、系统功能类型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生态语言学的内涵及特征出发,就生态语言学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和探讨,继而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大学英语的生态化教学模式,以期推动高等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2018年10月9日至2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生态语言学专题系列讲座。来自香港岭南大学的Andrew Goatly教授与来自南丹麦大学的Stephen Cowley教授从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趋势、生态语言学的多学科融合与生态话语分析范式研究三个角度进行了主题讲座,探讨了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前景与其超学科属性。讲座表明,多学科间相互交叉融合是超学科属性的体现,为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顺应了学科发展潮流,反映了学界对学科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是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语言学为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依据,但国内文艺学、美学界对它一直较少论及。生态语言学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外语学界对它关注激增,但这一学科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这使得无论从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的结合研究来看,还是从生态语言学自身发展来说,都需要我们对这一学科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有更清晰的把握。生态语言学的产生经历了从"语言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概念转换,这两个概念标志着两种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范式,在环境概念理解上也有差异。产生之初的生态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地理等表现出一种复杂关联,当今的生态语言学在批评范式、批评对象和学科属性等方面则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对此加以钩沉描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显示,当前的语言生态学研究存在研究边界模糊的问题。进一步的文献梳理与分析表明,尽管广义的语言生态学包括生态话语分析或生态语言研究(language of ecology),但狭义的语言生态学研究应当聚焦“语言的生态”(ecology of language)。以此为基础,文章针对语言演变、语言濒危现象及保护、主导语言、双语及多语现象等主要议题对国外狭义的语言生态学研究进行回顾,继而指出该领域在研究边界、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并基于所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后续语言生态学研究应当充分借鉴生态学中成熟的概念、理论、模型及方法,充分关注语言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并不断拓展研究情景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简要回顾生态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上,对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系统的生态性与非生态性、语言环境的公平性和语言帝国主义、濒危语言、语言的同心圈和语言变体等生态语言学议题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201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语言学研讨会”。大会包括主旨发言和分会场讨论。八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对国内外生态语言学的发展有一定引领作用;不同主题的分会场讨论,有利于促进生态语言学的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态语言学得到了一系列稳步发展,已初步形成其丰富多样的理论资源和重要成果,但其学科体系仍缺乏系统的整合。研究将尝试从历时的角度对中西方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纵观整合性研究。通过对其重要发展阶段进行具体划分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各自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而尝试探寻中西方生态语言学整合研究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研究为实现中西方生态语言学学科领域的对话交流,促进双方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的交融互鉴,以及推动兼收并蓄的生态语言学的整体化和多样化发展提供广泛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利用ROST CM 6.0软件对2020年国际、国内两场生态语言学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摘要手册进行了内容挖掘,分析国内、国际生态语言学界的当前热点和研究特点。通过对两场会议的横向对比研究并结合国内已有成果,发现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生态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国外研究体现了超学科属性,豪根范式发展更好,研究热点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等社会因素对生态的影响,但韩礼德范式的研究和生态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国内研究的重点议题为生态话语分析、生态翻译学和外语的生态化教学。其中,生态话语分析是“重中之重”,分析对象来源广泛,并形成了相当规模与一定深度,但也存在方法单一、学科间交叉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范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分析中可以看到,未来国内研究应坚持本土化研究的同时更加关注多学科融合和传统范式之外的研究,这也是未来的潜在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