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几代社会学人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学不应归结为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社会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学科,以先秦荀子创立的群学为根基,在中国发展延绵了两千多年。我们可以将西方社会学传入之前的群学视为中国古典社会学,将传入之后的社会学视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学,这一全新的中国社会学观念由景天魁及其主持撰写的《中国社会学史》所确立。与以往社会学史的写作不同,景天魁版的《中国社会学史》从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源和学术传统出发,探索出命题式写作范式,使群学成为中国社会学一以贯之的宗旨。这一社会学史观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性,开辟了社会学研究、社会学本土化的新境界,树立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为走出中国当下的社会学困境探索了出路,为中西社会学对等交流和相互会通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崛起出发,探讨实现崛起所依赖的历史基础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认识、对待和探索这一历史基础.通过对学科标准及其前提性假设的辨析,论证了群学之为中国社会学的事实根据;通过梳理群学概念体系,证明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存在性和绵延性,从而回答了为什么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必须探寻其历史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社会学思想继承了康有为、严复的“群”的概念,其“群学”思想不仅仅着眼于学术,更在于将合群与物竞天择相联系为他的政治变革理想做铺垫.在怀着解决社会问题、探寻民族发展道路的学术实践背景下,他在“合群之学”的基础上,以“群学之用”的实践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吸纳社会学理论,推动了史学的社会学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4.
在荀子的思想体系里,群是一个很特别的概念,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人共生、共存、共发展的理想社会。荀子通过人之生不能无群、明分使群、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等命题阐述了群的理念和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5.
社会范畴是社会学以至整个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石。但西方社会学对其概念意蕴的认识却陷入长久的理论迷思,已不能在解释人类新的社会生活实践上产生卓识洞见。中国社会学对于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基石性概念尚缺少理论自觉和独创性,基本沿袭西方不同流派的观点。费老打破了西方社会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社会整体结构内部发现了"生活"这一"隐性在场"的核心结构,建立了社会范畴的生活论研究范式,从而破解了围绕社会范畴的一系列理论难题,为社会学的发展确立了正确方向,也为中国社会学创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开辟了前进道路。  相似文献   

6.
群学可称之为中国的古典社会学。群学四命题之一的善群,其核心要务是治国理政。抽象的治国理政价值理念必须通过一定相对具体、可操作的方略才能在生活世界中发挥作用,善群方略常常通过一系列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制度和非制度性手段得以运行和实现。传统中国处理国家事务的方略对于华夏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贡献举世瞩目,尤其传统的善群方略在当今社会治理中也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善群方略的古今贯通特色,是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个自信”的历史源泉,也将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荀子关于"群"的思想是对人类的群体生活以及其时代条件下群体状态的一种社会学的描述,虽然他的学说延续着孔孟关于人生伦理的探讨,但"群"这一概念却将探讨的角度从现实的人际交往关系拓展到了抽象的社会组织层面上,这使得其观点对我们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群"是荀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原始的血族群体意识,经荀子以"分"限定,成为一个自觉的观念.以"群"为根本特征,人的生命社会化和个体自由在社会与历史的雏度上得到了实现,从而推进了孟子、庄子以来对人的自由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社区形态学研究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者,通过挖掘本土社会资源回应西方挑战的重要尝试。作为社会学的群学是中国智识界面对现代性问题而引入的一门新学问。社会学进入中国后,因社会条件和时局所限,迅速演变为具有中国特点的学术方法,即通过社区形态学研究去探究变革社会中的人与社会,具体涉及人口、家庭、社会合作、贫困救助等方面。民国社区研究的实践性品格已使之成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传统,即研究者首先要立足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继而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对话国际学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学理论发展出发,认为现在已具备了建立一门作为"转型学"分支学科的"中国转型社会学"或社会转型学的条件,指出建立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科意义.文章继而对"中国转型社会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定位,还对"中国转型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作了学理分析和前景展望.最后,提出了中国社会学家应抓住转型期社会创新所提供的学术创新的机会,发挥社会学家的想像力与社会观察力,以实现社会学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先王制礼论"是荀子关于礼的起源的论述。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事实上,荀子在其理论体系中,不仅回答了"先王制礼"的可能性,而且还阐述了"先王制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王制礼论"与"性恶论"、"明分使群说"、"化性起伪说"以及"礼有三本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荀子极富特色的礼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系统回顾了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中的社会学与人类学传统,并提出了未来民间宗教在社会学领域内的三个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将人类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分别探讨了其特征。之后,阐释了杨庆堃及其后的宗教社会学者们对于社区性民间宗教的分析。最后从民间宗教概念的扩展、民间宗教与主流社会学理论的结合以及民间宗教的跨地区跨文化研究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运用跨语际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严译八大名著之一的《群学肄言》进行考察,可以看到严复译《群学肄言》译文中包含大量严氏自己的思想,译者不仅传达了斯宾塞原作中所固有的西方思想,同时通过有意识地选用特定的语汇,将中国儒家的思想精华,尤其是荀子有关"群"的思想和朱熹一派的理学思想精华有机地融入其中,反映出严复立足中华文化,努力吸收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希望从源头上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真诚愿望。严复此种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努力,堪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继孔子、朱熹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为中华文化在近代的复兴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乡土中国>在学术史上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农村社区进行全景素描,而且在于提供了有关农村基层社区研究的"社区含义-人际关系-礼制秩序-权力结构"理论框架,从而形成了中国农村社会学自己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的建构努力为中国社会学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做了极好的学术铺陈.一方面,它可以为中国社会学进一步建构宏观理论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指明了研究的未知方向和需要进一步探求的内容.目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社区理论的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学要重塑在国际社会学中的地位,必须认识到建构社区中层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象征隐喻的创作思维下,形成了以"原型意象群"为单位的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意象系统。其中的"母亲原型意象群",通过"母亲原型"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书写与表达,将"母亲意象"从平面的隐喻书写引入立体、多元的隐喻阐释空间,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意象的书写与表达方式;同时,"母亲原型意象群"将时代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融通,对当时国人的精神诉求给予了细腻的回应和关照,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的拯救。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学究竟以什么作为研究对象,这还是个远未澄明的问题。本文以华勒斯坦关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界线为依据,从学科共同体和社会结构分化等角度论证市民社会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主题的合理性;从"市民社会"概念含义的演变界定其当下的社会学意义以及市民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行动"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学观念,构成了《经略幽燕》《叫魂》《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这些中国史研究的案例的分析模式。通过"社会行动"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学观念,可以清楚地体现这种社会学观念所蕴含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即社会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与历史演进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历史-社会结构对社会行动的选择构成的制约作用。历史研究者更加自觉、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可以更好地构建具体历史现象的解释模式,甚至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提出创新性的、基础性的理论构建,从而克服历史研究中的"理论饥渴症"与"理论恐惧症"。  相似文献   

18.
徐干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美育"概念,他的"美育群材"说与席勒的"美育"基本内涵非常接近,集中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礼乐教化"为核心概念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回顾老年学学者在社会及行为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突出定性研究的价值、关注点及其认识论根源。吸取社会学范式的见解,将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归为"阐释性"和"批判性"社会科学。通过进一步回顾定性方法在中国精神卫生、老龄化及老年学研究中的应用,阐释临床社会学的观点和"转型中的经济国家"之总体公共政策(GPP)框架,并介绍微观-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以帮助解决临床社会学中个体与社会关系之核心问题。最后讨论了该方法对于社会政策研究(特别是老龄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腐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毒瘤,不同的学者分别从权力制衡和制度设计、收入成本和寻租交易、社会结构和行为习惯、历史传统和腐朽文化等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按照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围绕"社会资本、嵌入和腐败网络"等三个核心概念,界定了腐败的新经济社会学定义,探讨了腐败的形成机理,从而提出了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