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为探究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采取DEA Malmquist方法,利用2004-2013年面板数据分析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2004-2011年间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高于东部地区,但是从2012年起,东部地区流通效率得到逐步提升;继而采用多阶段DEA方法分析造成我国蔬菜流通低效的原因,发现东西部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资本投入过多、配套物流业发展过剩的现象。提出东西部地区均需要在劳动力要素投入、资本要素投入、市场规模、物流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缩减,同时适当增加生产,鼓励农户出售生鲜蔬菜,提高商品率,提升蔬菜流通效率。  相似文献   

2.
3.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而对外贸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利用商品与服务进出口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0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展开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新兴经济体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参差不齐、服务贸易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等。可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引进资金与技术、有管理的开放服务产业等方法来提高新兴经济体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提高经济效率是提高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比较不同地区经济效率的差异可有效发现效率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含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量了1984年至2002年中国29个省的农业技术效率,发现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不断下降;地区之间的农业技术效率差异日益加大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就必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宏观社会经济和制度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扶植力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中国不同地区建筑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差异,采用DEA方法测算了31个省份建筑业企业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是影响中国建筑业企业综合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建筑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企业生产效率整体高于西部地区;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的建筑业企业均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生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2001-2010年中国九省份花生成本收益及物质费用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及数据包络分析(DEA)对中国花生生产效率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国花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由技术进步与综合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样本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仍有改善的空间。并以2010年中国九省份花生生产效率的分析和改进为例,说明中国花生生产中存在的非效率是由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福建省三明市为实例,结合2014年该市415个林业样本调研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 CCR模型测算了该市林农合作组织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发现,该市林农合作组织整体生产技术效率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林业生产规模效应递增显著,可以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结合投入变量冗余,也可以通过适度降低生产总支出、提高劳动力投入、增加林地供给等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效率。通过 Tobit回归分析发现,教育程度、经营模式、主要树种林龄三个要素对该市生产技术效率具有较强正影响,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经营模式由单户经营向联户、股份合作、集体经营过渡、因地制宜选种树龄较长树种等措施提升当地林业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8.
在对中国旅游业效率进行研究的同时,考虑了其存在普通投入、普通产出,以及不可任意支配的投入,构建了相应的考虑存在不可支配投入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评价了中国31个省市地区"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和不同地区的效率差异.研究发现:全国旅游业总体发展不均衡,且平均效率较低;各地区旅游无效的根源不同,部分来源于纯技术无效,部分来源于规模无效;全国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减小;多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相对平稳,仅个别地区旅游业发展波动较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旅游效率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中国建筑业生产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建筑业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明显,对建筑业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DEA 模型不能对有效决策单元作进一步评价的不足,运用超效率DEA 方法对中国1997-2006 年间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整体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从2002 年以后逐渐波动下降,能源消耗量增长过快,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后,蔬菜产业成为山东省农业的第二大产业,但是水量密集型的蔬菜产业要求大量的水资源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山东省的水资源危机。本研究根据山东省肥城县蔬菜种植基地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SFA)客观分析测算了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农户灌溉用水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该地区灌溉用水具有相当的节约潜力。本文结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地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认识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区域的差异,是合理平衡资源与环境发展关系,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前提条件。运用SBM/超效率SBM模型,通过对我国各省区绿色经济效率静态水平和动态变动进行测度,可以深入分析省区差异、收敛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绿色经济效率年均值为0.706,从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的倒U型演化过程。虽然三大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但省区间的差异性有所下降,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条件β收敛性。研究期内效率水平改善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弱,1996—2010年全国范围内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FDI、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程度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2.
粮食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三大粮食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视角,构建动态面板GMM-DIFF模型,采用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区域差异明显,但其总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说明我国粮食生产正在步入规模与效率同步提升的重要转型阶段;进一步研究显示粮食生产的短期性与长期性政策效应在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差异非常凸出,形成较大的反差。基于此,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设计应当着力于两个层面的政策思考,即诸如粮食大户补贴等短期性政策效应的发挥和诸如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期性政策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相对市场力量假说对2003-2008年的中国主要区域玉米种子市场结构与农业生产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之后的中国玉米种子市场已经演变成竞争型市场,种子市场产品集中度下降明显,市场份额对农业生产单产水平具有正向影响,赫芬达尔指数对农业生产单产水平具有负向影响,符合相对市场力量假说.  相似文献   

14.
依据2001—2015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分析露地西红柿生产的要素禀赋变动与要素替代变化,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说明生产方式的演变趋势,进一步探究生产方式变迁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2001—2010年资本、劳动与土地三要素的投入比例基本维持稳定,此后资本要素投入大幅增加并加快对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替代。2000—2009年西红柿生产呈现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双增长"趋势,2009年后转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生产率下降的"一升一降"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悄然实现,其关键在于资本要素作用的发挥。实证分析表明:资本土地比、劳动土地比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而化肥折纯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地劳动比、农业机械技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机制为资本通过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投入而替代劳动要素并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集约投入土地而替代土地要素并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粮食专业化生产地区包括东北三省、东中部地区的北京、山西、河北、安徽和西部地区的内蒙、四川、重庆、云南、宁夏、陕西、甘肃、西藏等共十五个地区。其中只有吉林、黑龙江、西藏等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达到1,而技术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几个地区多集中在西部,陕西在全国最低,只有0.524。全国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平均水平为0.957,在全国三十一个地区中只有吉林、黑龙江、西藏、上海等四个地区达到规模效率最优状态。在当前世界粮食紧缺背景下,提高技术效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对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对中华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水文化的发达,是吴越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造就了吴越之地发达的水稻文明;河湖密布的水环境造就了吴越发达的船文化和渔文化。魏晋以后,伴随着中原人口的大量涌人和中原先进文化的植入,江南一改原来的“荆蛮气质”,迅速结出了“苏湖熟,天下足”和“文化渊薮”的硕果。吴越之地民风民俗从尚武到崇文,从刚猛到柔弱的巨大变化,究其原因,是自然环境特别是水环境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规模报酬可变假设的DEA-BCC模型测算2003—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物流业能源效率,基于我国2003—2014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模型,通过DEA-Tobit两阶段回归计算,从全国总体和东、中、西部分地区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我国物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业能源效率较低,地区差异明显;全国和三大地区的物流业能源效率都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物流业的能源效率;研发投入尚未能够显著提升物流业的能源效率;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较大的政府干预程度和过度的物流业投入水平都不利于促进物流业能源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演进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全面把握中国流通产业发展质量,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深入探究了中国流通效率问题.基于对既有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优化,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了流通效率测度指标权重,得到了2003-2013年全国31个省份的流通效率水平,并运用多种区域差异测度指标对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动态测度.实证结果显示,2003-2013年,全国各省份流通效率均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其绝对增量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增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流通效率区域相对差异缓慢缩小,但绝对差异的持续扩大仍应引起高度重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的流通效率差异程度各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程度始终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流通效率的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区域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差异变化轨迹及区域差异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 ,但是现阶段中国的区域差异已超过了合理的区间 ,区域差异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中国的区域差异不仅表现为区域间的差异 ,还表现为区域内部的差异 ,特别是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 ;不仅表现为绝对差异 ,还表现为相对差异 ;不仅表现为结果的差异 ,还表现为过程的差异 ,即要素投入规模和获取要素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苏省2000~2010年三大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锡尔系数值的分析,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个层面探讨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研究结论表明江苏区域经济差异逐年扩大但速度逐步放缓,三大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对江苏经济差异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三大区域内经济差异的影响较弱但程度逐年增强,区域内部差异中苏南地区最显著且呈增强态势,苏中、苏北内部差异的影响程度较小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