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简称"国标")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并以陕西省周至县生态村为例对其进行了适用性检测.结果发现:现行的"国标"内容过于简单,指标体系设计不尽合理,难以全面的诠释生态村的内涵,不利于真实评估现有生态村的建设水平.本文在"国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生态村评价指标体系,其适用性和可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实践解读文化生态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在各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从学理的视角对其文化实践及实践过程的理论意义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努力实现农民教育发展的新跨越,深化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证,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新的建设理念与目标如何才能赢得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拥护?新的观念和方法怎样才能得到采用与扩散?本文从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播障碍入手,介绍了生态示范村--崇明前卫村是如何设计和推广其生态村建设理念,赢得群众认同的,发现理念本身的特性以及针对传播障碍的消除,是生态村理念扩散及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生态村作为一种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滇池流域的村庄建设中引入生态村概念,构建村庄-环境-湖泊可持续发展模式,可对农村地区特别是环湖区域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污染进行积极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生态村有种种不同的提法:甘肃省提出创建“农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北京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山西省阳泉市提出创建“文明生态村镇”,海南省和河北省叫建设“文明生态村”,贵州省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提出开展“生态家园文明村”建设,广西则称建设“富裕文明生态村”也有人将生态村、小康村二者结合起来,提出“小康生态村”的新目标模式。①在一些地方,生态村的概念被扩大,提出生态县、生态省的新概念。如浙江省提出,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浙江省是全国首批提出“生态立省”的重点省之一,其所属的开化县是全国最早提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县。这些提法虽然各不相同,实质都落在“生态村”上。  相似文献   

7.
生态村——生态居住模式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村是在工业高度发展、科技高度进步的现代社会中,为了应对产生的各种问题而发展出的全新的生活理念。随着生态村运动的发展和生态实践的增多,人们开始转变以往将生态技术作为生态村主导的观念,开始尝试探索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发展生态村及生态理念的方法。在生态村社中建立无秩序管理体制以达到社员平等、建设交流空间以满足其精神元素的需求、构建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系统,防止污染和浪费,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建造房屋,这种基于传统工艺和小尺度的模式对于构建宜居聚居区域具有启发性。文章对生态村的理念及相关操作过程进行分析,说明生态村的工作原理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期,贵州省与挪威政府合作,开始了在中国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尝试;与此同时,云南的一批学者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也开始进行名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应用人类学项目.经过10余年的探索,无论是贵州、广西的生态博物馆还是云南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介绍了国际生态博物馆的产生及其发展,分析评论了贵州、广西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状况,并与云南的民族文化生态村进行比较,肯定了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积极意义及其产生的广泛深远影响,同时指出了在现实条件下他们共同面临的难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生态村发展及其生态整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村(Ecovillage)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社区模式在20世纪末期在欧美发达国家蓬勃兴起。介绍了生态村的产生背景、概念和发展特征,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以社区精神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环境整体可持续性关系,提出了生态村的“生态整体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就是培养具有现代化思想、现代化意识和现代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尤其是在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演进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迫切而重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前提,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相结合,以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关键,把为农民办实事放在首位,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产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农村公共产品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公共产品建设的生力军.推进农村公共产品建设需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提升农民的参与度.以江西省为例,通过对639位农户入户深度访谈调查,利用二元Logistic的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种植规模、家庭收入、地理特征、民主参与、政策支持、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等6个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参与公共产品建设的意愿.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治理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政治冷漠现象,大大阻碍了当前我国农村的政治发展。在农民自治过程中消极地行使选举的权利、以敷衍态度参加村务民主管理和决策、对村干部的制约出现监督缺位、对自身政治参与权利的损害抱着无所谓态度等政治冷漠现象依然存在。然则政治参与民主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村庄利益驱动力太弱、农民个体素质不高、农民非理性政治参与造成农村治理过程中政治冷漠现象的发生。积极推进农民政治参与民主机制的完善、强化村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进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文化建设和培养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化解政治冷漠现象,进一步地为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中国梦的建设创造有效助推力。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农民问题处理得好坏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毛泽东一生始终关注农民利益,所以在他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发挥.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我们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关键看“三农”问题能否理顺,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利益问题,分析了毛泽东惠农思想的内涵,以毛泽东惠农思想为基点,指出这一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家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努力的一项长远事业。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保护农民的平等权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农民的平等权利逐步实现的过程,二者应该保持同步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考察,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平等权保护的漠视是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直接原因,而现在对农民平等权的保护则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长期过分关注经济发展,而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农村私性文化滋生。本文以农民主体性为视角,分析了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关联;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阐述了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农民主体性实现的因素,着重强调农民的自我意识与农民身份认同转型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政府与农民两个层面继续探索促进农民主体性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合作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让农民合作并组织起来,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农村有着重大意义.学界对农民合作的研究可以分成"对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民合作的研究"和"对当代农村社会中农民合作的研究"两个部分.他们既有一定的承续关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对农民合作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将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各国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着一种对农村的重构过程,然而国内学者对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却存在不同看法。文章基于对皖南东镇新农村建设历时性经验的跟踪观察,发现当地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是一种能够充分发动农民的社会动员模式。这种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动员模式之所以可能被推广:一方面,是因为自上而下的政策撬动和动员技巧的应用;另一方面,则是村庄社会规范自下而上的支撑性作用。东镇的经验说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动员模式具有明显的村庄共同体再生产的治理正功能,具体表现在:乡村宜居化与村庄人气的恢复,村庄公共空间的再造与乡村文化的复兴,村庄治理能力的加强,以及农民合作意识的提高。所以,对于像东镇这样尚有活力的村庄而言,国家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以普惠性为原则,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归属。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如何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步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我国农村却普遍存在着政治冷漠的现象。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民的利益诉求机制困境的分析,从理性人的角度探讨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和政治冷漠的深层原因,阐述了在新公共服务视域下把农民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更好地投入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规划原则与综合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小康生态村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就此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并结合山区的实际 ,提出该模式的理论框架 ,阐述其深刻内涵、规划原则和主要实施环节 ,并探索和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有必要从农民意愿的视角研究新农村社区的建设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方法,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民的搬迁意愿、农民所担忧的问题、农民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诉求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从整体上看青岛市农村居民是支持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他们反映的一些问题和诉求也正是各级政府改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着力点。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青岛市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