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明确要求:老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根据大纲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我常按以下做法进行。 一、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2.
对语文课堂来说什么是“快乐”呢?怎样让语文课堂快乐呢?首先,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效果不好;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学生容易入境、精神饱满、学生容易被感染,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一节课平平淡淡,我们可以想象那节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可以说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索,并能从中体验研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义务教育);“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普通高中)。可目前学生的作文现状不容乐观,这个本应激情涌动、诗意盎然、馨香怡人的“世界”并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沙化和缺失,他们阳光不在,真诚不在,美感不在,作文中出现的是一个个清冷淡薄的模样。如何运用作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5.
创造思维是一种主动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但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那么,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把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的“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启发创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话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就必须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这里我谈谈创设情境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7.
孔晓静 《职业》2013,(20):69-6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英语老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何使学习成为由兴趣出发的主动行为者?此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在平常教学活动中的一点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课堂气氛,易使学生产生有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控教学因素,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我努力通过情境的创设,强化学生对革命者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何诱发学生的感情体验呢?  相似文献   

9.
在解读什么是科学知识时,我认为,我们需要将其投放在“生活空间”中进行考量。科学知识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神秘,尤其是在应用科学知识时,并不是只有科学家才具备相应的能力。在落实初中物理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与生活进行信息对接,学生才能理解自己学的是什么,才能明白如何应用科学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如何成为有创造能力的生活成员。在完成“科教兴国”目标的过程中,这也是主题之一。学生只学不用,显然是一种失败化的科学教育活动。那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并且能够将物理知识转变为他们改变现实生活的载体呢?我认为就需要立足实验教学,并且在其中融入大量的生活元素。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我们老年人与时俱进,重要的是以什么态度安排好退休生活。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发挥余热”。什么叫“余热”?我国规定女55岁、男60岁退休,难道到了这个年龄就薪尽火灭,只剩下点“余热”了吗?有些国家规定65岁才退休,他们的“热量”是否就比我们能多用5年呢?有的国家的总统六七十岁才竞选上台,难道他们也只是在发挥“余热”?所谓余热的提法,把退休人员统统包括在内,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我是不认同“余热”一说的,觉得自己并不老,热量还大,能做很多事。关于“欢度晚年”的说法也值得商榷。过去经济文化落后,灾难频繁,人们的…  相似文献   

12.
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期,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学生活中,年轻的我,渐渐有些体会,也有一些理性的思考。我认为,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做他们的好朋友、他们的好“学生”以及他们的好老师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3.
翟暾 《华夏少年》2007,(2):56-60
^-^,又见面了!在“想象国”里玩得怎么样?意犹未尽?告诉你吧,还有更好的呢!  相似文献   

14.
韩长绵 《老年世界》2011,(19):28-28
小孙女外孙都盼着周末的到来,每每还在周三周四他们就迫不及待了,一天要问几遍:“今天是礼拜几了?过得真慢,咋还不到周末呢?”这是我家近年来出现的新气象,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我们家新开发的“周末一日游”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缘故。是啊,一听说出去旅游谁不眉开眼笑欢天喜地?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看待各人的价值高下,常常以其所获得的成就而定。我们一定要问的是:“他是干什么的呢?”而不一定问:“他是谁?”我们常常重视他的名衔、工作、成就、职位和社会地位,因为这一切很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最低评价就是一事无成。工作、发迹、金钱——还有比这一切更重要的吗?问题就在于:仅仅是这些,就能使人变得幸福吗?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更高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造屋要有瓦砖,做饭要有米油,作文则必须要有材料,材料从哪里来?从根本上说就是从生活中来。因此,我们不但要有观察生活,还要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对烈日和暴雨的描写,就是作者仔细观察生活的结果。文章写天气的酷热,除了直接写“天热的发了狂”,还通过马路上干的“发着白光”.便道上的尘土飞扬.狗吐着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大,柏油路要晒化等侧面写天气酷热。  相似文献   

17.
帮助学生开发写作源泉,走进生活,打开生活之门。 倡导学生课外练笔,这不仅于作文之外,大大增加写作量,而且会提高写作兴趣。要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当成大事,养成咬文嚼字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他们终生受用不尽。  相似文献   

18.
“向成年人过渡”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学特别是青年社会学研究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怎样理解“成年人”这一概念?对成年人来说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素质有哪些?哪些事情对成年入地位的取得相对不那么重要?当代美国青年对“向成年人过渡”的标准是如何评估的?他们更注重生活因素和某些外在的标志性事件(诸如完成学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等)呢,还是更强调情感、责任感和价值观等因素?美国青年自身对成年人标准的评估与专家学者的评估是否完全一致?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份调查报告的结果中得到较好的回答。该调查主题为“美国青年…  相似文献   

19.
黄雨华 《现代交际》2011,(5):144-144
传统的作文教学常把学生束缚在一个小圈子里进行,可谓“闭门造车”。如何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呢?我认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学生赖以采撷习作内容的活水之源。教学中,我开拓课外多种渠道。如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创设活动情景、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实践服务等活动,多方面激活了学生习作之源,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现代交际》2011,(7):168-169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所持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不同的学生观会对教学产生不同影响。历经近几个世纪的探索,明确了什么样的学生观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形成了关于科学学生观的“知”。但纵观我们的教学实践,并没有将这个“知”践行。阻挡我们从知到行的绊脚石是什么?如何搬开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