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第四期《学术研究》的《书海酌蠡》栏载有易名同志《“嚼杨木”辨》一文,辨析“嚼杨木”典故的由来.易名同志引清人赵松谷注,认为嚼杨木是以杨枝漱刷口齿,杨木即齿木,即今之牙刷。言有未尽,似乎还有可补充的地方。因为说来这是一个古代的“洋”典故。嚼齿木本是古代一般印度人的卫生习惯,古代印度佛教徒在寺庙里也有这种习惯,而且这后来几乎成为了寺庙中一种固定的卫生规定。嚼齿木为什么又称为嚼杨木?这里面实际上有一点小小的误会。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即称:“(那烂陀寺)有奇树,高八九尺,其干两枝,在昔如来嚼杨枝弃地,因植根柢,岁月虽久,初无增减。”讲的就是嚼杨木。但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在提到同一地方的佛齿木树时,却指出齿木树不是杨柳。嚼齿木确也不限于只嚼杨枝。因为《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又云:“(齿木)或可大木破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序言中首标“三境”之说.联系金氏的《西厢》评、唐诗评、古文评,可以看出,“三境”说的观点贯穿于金氏一生的文学批评之中,成为富有美学意义的基本指导思想.剖析“三境”说,有助于我们认识金圣叹美学思想“杂糅三教,一以贯之”的特点.一 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中,以庄周、屈平、司马迁、杜甫、施耐庵、董解元(后又改为王实甫)为文学史上的“六才子”,并概括其创作特色道:此其人,……心之所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办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评点家、清朝名学者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这篇脸灸人口的佳作中,对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所用的不同思维方式作了十分精彩的论述。即便是现在,读来也给人以难得的启发。金圣叹论述这一问题的开头就很值得我们玩味。他说:“盖耐庵当世之才,吾直无以知其际也。”①连金圣叹自己对施耐庵创作才能的了解都还只是处在不知深浅的皮毛阶段,这岂不给热情和期望值都正高的读者当头泼了一瓢凉水?其实,这只是手执妙论“牛耳”的金圣叹为掀起文章的“波澜”,在那里“卖关子”!正当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4.
因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而得大名的金圣叹,他的艺术见解,有些是当时颇为独到的,当然也有他的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而且删改原书,自称获得古本,那手段也实在使人摇头。至于《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卷四那篇所谓施耐庵“自序”,则更是伪品,也早有人指出了。但是何以证明它是伪品,而又是金圣叹所伪造的?’辨伪者还未举出有力的理由。严敦易先生曾经怀疑这篇施《序》本来不是拿来序《水浒》的。“因为他一句话也没有涉及《水浒传》的任何  相似文献   

5.
“哭庙”辨     
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头籍没,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但哭庙案之“哭庙”应作何解?《金圣叹小传》作者说:“闻是狱之兴,为知吴县事山西任某(指任维初)以非刑予征课税,生员薛尔张等因民忿,鸣钟击鼓,入文庙哭泣,诸生不期而至者百余人。”(《清朝野史大观》第五册)近人也说:“初四日,诸生百余人,哭于文庙,皆欲声逐任令。”(《国史旧闻》第三分册《金圣叹》)今人再说:“于是初四那天,金圣叹等百余人先到孔庙鸣钟击鼓,并对着孔子的牌位放声痛哭。”(《民主与法制》1983年第三期《金圣叹之冤》)  相似文献   

6.
单字“欇”与迭字“欇欇”应有别;“欇”与“(聶木)”形略异而实为一字。“欇”字单用,指虎櫐,即紫藤。详见《尔雅·释木》及清郝懿行《义疏》。这里不必细说。又,《尔雅·释木》说:“枫,欇欇?薄端滴摹吩蛟?“枫,木也。厚叶,弱枝,善摇。一名(聶木)。”二书说法有些不同:一,前者为迭字,后者为单字;二,前者意符在左,后者在下。”清钮树玉说:《说文系传》作“一名欇”,《韵会》重一欇字,盖本《尔雅·释木》  相似文献   

7.
拙文《两种〈水浒〉,两个宋江》在《学术月刊》(1979年7月)发表后,魏克明同志发表了《金圣叹与〈水浒〉》(载《解放日报》1979年9月21日)一文提出驳难。魏克明同志不考虑他所用来作为论据的金本的反动序批文及噩梦,并不是金圣叹的由衷之言;却指责我无非是“简便地”“用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无可怀疑──与周岭同志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水林传》研究的重要成绩之一就是基本弄清楚了《水讲传》的版本源流,而金圣叹在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游全书》的基础上截去招安以后部分并对前面部分进行调整、删改、增补而成《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讲传》,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发表了周岭同志题为《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说质疑》(以下简称《质疑》)的文章,对这一“几成定论”的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金圣叹不曾腰斩《水浒传》,金圣叹所用的底本“是嘉靖时人据郭勋百回繁本腰斩而成的本子”。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到《水浒传》研究的方方面面,因…  相似文献   

9.
《学术研究》八二年第四期上,有易名《“嚼杨木”辩》短文,引清人赵松谷对王维“斋时不乞公,定应空漱口”这句诗的注释为证,得出结论“杨木即齿木,即今之牙刷是也”。读后,感到不甚确切,因此想给补正一下。其实,《佛学大辞典》中“杨枝”这一词条下,就解释得很清楚,兹摘抄如下:“杨枝:梵日惮哆家瑟诧 Dantakāstha ,译曰齿木,啮小枝之头为细条,用刷牙齿者。杨枝者义译也。……‘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可见“杨枝”是“义译”(应为“意译”),那“齿木”,也不是“音译”,且叫做“硬译”吧。用今天的术语来说,都该属于“意译”的范围。而“杨枝”已带有引申意味了。所以,为避免误会,注释又多说了几句:“凡西国请俗人,先赠齿木及香水等,而祝其人之健康,以表恳请之意,故请佛菩萨亦用杨枝净水。”至于“齿木”的用法,也介绍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诸子中,荀况是第一个提出要“法后王”的。但是荀况的所谓“后王”究竟指的是谁?由于他没有给以明确的回答,所以历来争论很大。司马迁在谈到“法后王”时认为:“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史记·六国年表序》)唐人杨倞根据司马迁的“近己”之说,把“后王”解为“近时之王”(《非相》杨注)或“当今之王”(《不苟》杨注)。此后,虽然有人赞同这种说法,但也有表示异议的。清人刘台拱就认为:“后王谓文、武也,杨注非。”(《荀子  相似文献   

11.
对于金圣叹的评价,一九六二年我写过《从“哭庙案”看金圣叹》(《光明日报》三月二十四日)和《也谈金圣叹》(《文汇报》十月十六日)两文。以后,公盾同志即在《不要美化封建反动文人》(《新建设》一九六三年七月)中对我加以指责。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2.
宋代蒋宁亚墓在岳阳县兴旺乡杨幺湖黄龙山上,即《蒋氏族谱》所称“在县南白沙湖上。”因杨幺湖在白沙湖西面。光绪《巴陵县志》卷六《舆地志,胜蹟》云:“蒋宁业从岳飞讨杨幺有功,官号怀远将军”。吴敏树《柈湖文集》卷四《蒋氏谱序》:“余徵蒋氏之谱,始自唐天复间,有朝万者,自豫章迁来(巴陵)。传十一世,曰宁亚,当宋南渡初,佐岳飞平湖贼  相似文献   

13.
张维娜 《理论界》2004,(2):128-129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评点的《水浒传》,在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有许多真知灼见。在人物性格评点中,金圣叹自觉地将人物性格加以对照,把他们鲜明地区别开来,而他的许多艺术见解也渗透在对照之中,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金圣叹十分推崇《水浒传》中人物的塑造,他赞叹道:“《水浒》所叙,叙一百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水浒传序三》)因此,在《水浒传》评点中,他自觉地把人物性格分析作为重点。他采用对照法来分析人物性格,或是将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加以…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师院张国光同志最近撰文,认为萧相恺、欧阳健两同志在《金圣叹〈水浒〉评改动机探》(见《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二期)一文中盛赞金圣叹是具有“自由、平等思想”、“市民意识的‘启蒙思想家’”,读后为之一快!同时指出《动机探》批判一九六四年讨论金圣叹的三派,不该“一致认  相似文献   

15.
六才子书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屈原的《离骚》,庄子的《南华经》,司马迁的《史记》、杜甫的诗、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依次称为第一才子书、第二才  相似文献   

16.
评金圣叹批改《水浒》的问题——兼与张国光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四十多年以前,鲁迅就对金圣叹作过较为精当的评述(见《鲁迅全集》4卷《谈金圣叹》、《“论语一年”》)。解放后,学术界的同志们,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对金圣叹批改《水浒》的功过问题,展开过讨论。在持褒扬观点的一派中,张国光同志在1964年4月号《新建设》上发表的《金圣叹是封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句,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即是。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乃“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多习用。《汉书·杨雄传》即有:“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之句,《周书·苏绰传》亦言:“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义《资暇集》言:“梁武帝读为寝  相似文献   

18.
我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金圣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生得清白死得壮烈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这是根据他为嵇永仁的《葭秋堂诗集》作的序文推定的。明亡以后改名人瑞,圣叹是他的别号和评书时用的笔名。金圣叹是苏州府长洲县人,世居憩桥巷(今苏州市马医科海红坊小学内)。苏州是一个大城市和文化出版中心,苏州府人烟又最为密集,是在我国资本主义因素萌芽较早的地区。这对金圣叹成为一个通俗文学的评点家和启蒙思想家有重要关系。金圣叹是县庠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廖燕《金圣叹先生传》)。“醉则须眉戟张如蝟毛,或掷铁灯檠于地”(蔡丐因《清代七百名人传》)。由于他个性不羁,所以“少时以诸生为游戏”(王应奎《柳南随笔》),“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诗文,或于卷尾作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二年曾经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施耐庵热”。这场“施耐庵热”以在扬州举行的“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鉴定座谈会”为高潮,以在北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施耐庵文物座谈会为转折点,而以在武昌举行的一九八二年《水浒》学术年会为尾声,先后有广大的《水浒》研究工作者和文学史家、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参加讨论,并引起了海外汉学家的注目。现在这场“施耐庵热”虽已过去,有些问题却很值得我们冷静地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至今为学术界一桩未了的公案。但总其各种说法,不外有三种———罗贯中著;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施耐庵著。我们认为:《水浒传》作者为罗贯中,“施耐庵”为罗贯中的托名。有关“施耐庵”为托名的说法前代学者早已论及,清人周亮工就提出过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