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文金先生在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时 ,结合调性思维的方式 ,将民族音乐中的“声”的润饰技巧 ,扩大地运用在音乐的陈述、展开及结构形成过程中 ,从而使作品的整体风格及音乐形象带有了“诗韵”的气质。在西方音乐中 ,音乐的展开是在主题及其动机通过和声、调性、织体等作曲技法的运用来进行的。而在作品《秋韵》中 ,刘文金以中国传统音乐的线型思维方式 ,将调性发展手法巧妙地运用在以乐句和乐段为结构单位的展开中 ,产生出类似中国画“大写意”的艺术效果 ,很好地体现出作品标题《秋韵》所要表达的内涵。整个作品的“意韵” ,在音乐内在结构力的不断形成过程中被逐渐体现出来 ,较好地实现了作品整体结构上对“大写意”———“神韵”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方面是相通的”这一规律,提出现代平面设计与音乐有相通性(即音乐感),并从音乐的调性、主题、休止符、装饰音几方面论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无调性音乐的制作者竭力回避自然音关系的做法非常深刻地反证了自然体系就是调性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要摆脱调性的控制首先得摆脱自然音体系.在摆脱自然音体系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由远关系音级构成的各种减和弦、增和弦等调性模糊材料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巴托克最为典型的思维方式与和声特征都是以一个“轴心”体系为支点,该体系的产生是用普通的五度循环圈来实现的,是对传统各调性音级功能的引深和发展。在“轴心”体系中有主音轴、属音轴和下属音轴三种轴功能,而每个相对的轴音揭示了以减七和弦形式出现的四个不同调性的亲属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巴托克音乐和调性关系是把传统音乐中纯五度关系的调性音下属、主属发展成以三全音对映体的调性关系体系,为拓展音乐理论中的调性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5.
简析序列音乐及简约派音乐风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使传统的调性音乐走到了尽头,开创了自由无调性音乐,十二音序列音乐,后来又被其他作曲家继续发展为整体序列音乐。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简约派音乐,摆脱了西方音乐追求戏剧性高潮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18世纪至19世纪,“absolute music”(绝对音乐)曾经成为其后150年间西方音乐一个普遍性的主流观念.“绝对音乐”观念认为音乐不从属于现实社会,而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和规律.但是,时至20世纪,“绝对音乐”观念却因新哲学、社会思想的冲击而逐渐淡化,直至消解.对“绝对音乐”观念造成冲击的主要思想流派包括现代语言学与符号学、马克思主义,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英美兴起的“新音乐学”.“绝对音乐”观念的消解使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和大众音乐得到了和西方艺术音乐平等对话的机会,且为研究不同阶级、社会、文明的各种音乐提供了新的思想工具和分析方式.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主义音乐及其特征冯志平以欧洲为主的西方音乐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新的、似乎是离经叛道的现象,人们称之为“现代主义音乐”。“现代主义音乐”和“现代音乐”,笔者认为是两个概念,不可混同。“现代音乐”主要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上阈限于“...  相似文献   

8.
虽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走出“中国人如何研究西方人的音乐历史”这一问题的疑扰;尽管被疑扰着,中国学者却在不断的反诘中,继续前进,使得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领域逐步细化,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研究视角不断趋向多维化。可是这种趋势的问题又何在呢本文就这种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西方人的音乐史在中国称之为“西方音乐史”(西方人的音乐,在传入之初多称之为“西洋音乐”,后改称为“西方音乐”),是为了区别“中国音乐史”而被赋予的特定称谓。其实,早在16世纪西方音乐就已登陆中国大陆(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和乐器),并通过教会在中国传播开来。然而,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初期,一些致力于西方音乐的学者编印出版了第一批中国人写作的介绍西方音乐的史书著文,如萧友梅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1920-1923)、王光祈的《欧洲音乐进化论》(1924)、俞寄凡的《西洋音乐小史》(1927)、黄自的《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1930)、王光祈的《西洋音乐史纲要》(1937)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祈先生(他本人曾留学德国),作为中国音乐学的开山前辈,他对西方音乐史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9.
用“气”的范畴并结合五行辩证法、意象思维、阴阳属性来发掘中国传统思维中固有的脉学与音乐学相关联的逻辑,是贯穿诸论的核心。相同属性的“气”使脉学与音乐学理论之间相互阐发成为可能,可以把人体五脏、五音、五脏脉普遍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辩证理论体系来多维度注释脉学,并奠定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追溯音乐与医学的历史源头以说明医乐同源,证明音乐学与医学相关联的史实依据;发挥五音与五脏脉的相应理论来探讨与五脏脉相应的和声、和弦、调式调性成立的可行性,继而可在民族五声乐曲、西方乐曲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浅析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和艺术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演奏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演奏者的表现力关键在于传神,而良好的音乐感觉对于琵琶艺术“神”的表现至关重要。本文拟从乐句与呼吸、气息运用与神韵、节奏与节拍、调式和调性、音乐曲调的幅度和力度、乐曲审美风格及相关技法演奏六个要素阐述如何对音乐感觉的培养与把握,以求琵琶演奏艺术的最高境界表现。  相似文献   

11.
略论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和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手法是我们研究欧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发展特点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和声手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个性化的“主和弦”彻底打破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二是强调和发展了三全音音程在音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德彪西超越了“以人为本”的音乐审美意识,在改进传统的和弦和调性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自然,在虚静中做审美的观照,在心物谐响的“对话”中,体认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和变化无常的世故人情。他以“想象”、“体验”为重要的审美中介,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给人们带来了另一种音乐欣赏样式。  相似文献   

13.
钢琴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练琴方法,即让学生学会“用脑子练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理解音乐基本语言,做到“先知其所以然而后知其然”,使弹奏者站在比较理性的角度审视音乐;二是教师应重视对新曲子的先期讲解,讲解内容主要包括作品的大致内容、曲式结构、旋律、调性、和声与织体等。  相似文献   

14.
音阶、调式、调性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它们在本质上有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建立调性实际上是确立调式和主音的音高位置 ,不能以常见的几种调式来代替调式的整体 ,不能脱离活的音乐运动来看待调式调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斯克里亚宾《五首前奏曲OP.16》的调性思维基础、曲式结构特征、和声思维模式及其“多层面”技术手法的分析和研究,以探寻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表述方式为主线,辅之以对实际作品细部构造元素的剖析,从而达到解读斯克里亚宾“另类”的内心世界和耐人寻味的个性魅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中,既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又有许多苍白混乱的糟粕。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中的某些创作观念更是让人难以琢磨,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无声音乐”到底是不是音乐、“无序”与“混乱”是打破传统还是一种无奈之举、“标新立异”是为了创新还是为了成名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传统音乐及现代音乐的挑战和扬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音乐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作曲家创作个性的不同而出现新的变革。这个时期流派纷起、风格各异、纷繁复杂,各种艺术流派表现出叛逆传统、探求新法、突出个性等特征。各种新的风格都是从我们较熟悉的音乐基本原理(旋律、和声、调性、节奏等)派生出来的。本文通过阐述音论理论的某些方面来讨论这一时期的音乐,并从与创作音乐的作曲家们直接有关的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所有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20世纪现代音乐。  相似文献   

19.
弗兰克是“法国近代音乐之父”,其《A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被视为世界小提琴的经典作品。博采众长使弗兰克的该作品具有法国气质的织体、清晰的句法、传统的和声语言、三度调性转换、精致的构思、完美的形式,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体现了时代的创新,对后世音乐具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朝鲜族艺术歌曲形成于延边这一特定的空间。就整体而言,主要以传统的调式调性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旋律。它还具有中国传统民谣五声调式音调的特点,因而与其它民族的歌曲相比,具有多层次的调式意义。另外,它还有机地结合了传统音乐长短的特点,从而显示出乐天性、明朗性等具有复合性的音乐美学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