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晚明白话公案小说刘重一晚明,是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我国公案小说的成熟期。从冯梦龙整理并刊行《古今小说》的天启初年(1621)起至明朝灭亡,前后虽不过二十余年,却先后出现了像“三言”、“二拍”、《型世言》、《石点头》、《醉醒石》等二...  相似文献   

2.
论小说家的智慧冯军胜小说这种似生命的存在,要获得恒久的价值,如中国的《红楼梦》、美国的《老人与海》、俄国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的《红与黑》……无疑需要小说家的创作拥有巨大的智慧。或者更简单他说,小说创作是智慧的生产。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解读者蜂...  相似文献   

3.
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人道精神与爱国情感阎开振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文学作品吸引人的"最大因素却在情感的浓厚"①,浓厚而繁杂的情感意蕴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特征。林语堂是一个情感复杂且非常重情的人,在其小说创作中蕴含着两条贯串始终的感情主线: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从《茫茫夜》《秋柳》看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情感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茫茫夜》《秋柳》看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情感取向李南蓉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竟被某些人排列到当代武侠小说大师后边,这里的因素很多。目前即使是对郁达夫创作的研究,也依然停留在《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篇上。就以几十年来评论家...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时代,小说创作从功能、受众到传播方式都深受影响。一方面,小说创作发展的空间和途径更为宽广自由;另一方面,量大质浅的小说正在销蚀受众的审美期待。但从小说本质及社会需求来看,小说创作的继续存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意义重大,关键在于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对社会存在的探索展现;小说对受众思想和情感具有积极的引导提升作用;小说在多种方式扩散下会投射受众情感,并获得受众心理认同,实现其承担社会责任、彰显人文关怀、提升审美愉悦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史的曲折展开,并首次以“更典型论”对这一时期主流的小说创作理论作出了概括。文章阐述了“更典型论”的兴起原因,以及因之而导致了散文化、诗化体式的小说创作主张的败北,并形成了对路翎小说的批判,以及对《青春之歌》及茹志鹃小说的批评等种种情状。进而,文章又阐述了“更典型论”在战胜了邵荃麟的“中间人物”论与“现实主义深化”论,以及何其芳的典型理论后继续向前冲,而在七十年代达到了它统治势力的顶点,同时在内涵上也就跌落到了它的最低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心灵之旅──鲁迅《呐喊》、《彷徨》失常人格论柳易江在《呐喊》、《彷徨》的二十五篇小说中,绝大部分用的都是游记结构。鲁迅在创作时,导游的,并非是故乡的山水草木,星移物换,他要向读者叙述的,却是:人物心灵的图象及其坎坷的历程。鲁迅写小说,做杂文,为的都是...  相似文献   

8.
论小说作家的创作间歇刘俐俐对于小说作家的创作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是很不充分的,在对创作实践的不断总结中概括和完善作家的创作规律是理论批评的任务。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说过:"我们的关于生命的定义当然是很不充分的,因为它远没有包括一切生命现象,而只是限...  相似文献   

9.
张继娥 《理论界》2006,(5):174-175
本文以小说《沉论》、《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例,分析郁达夫前后期小说创作之三大变化:从题材看,经历了从“性的苦闷”到“生的苦闷”的变化;从人物形象看,经历了从“知识分子”到“下层劳苦大众”的变化;从结构看,经历了从“散文化结构”到“完整情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的小说语言观念是传统的工具论,将小说语言视为开展思维活动、表达思想与交流信息的工具,对其研究也往往落在艺术技巧上。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小说创作中语言发生了变异和西方现代语言学、哲学与美学理论的译介,人们的小说语言观念从高行健的《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初探》,到黄子平的《关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笔记》再到徐剑艺的《小说符号诗学》,渐渐地发生了变革,从本体论的高度认识小说语言,视语言为小说存在的理由与方式。  相似文献   

11.
重归还是拆解——论苏童小说的历史追忆·杨春一、《桑园留念》:双重视角下的历史《桑园留念》是苏童的处女作,创作于1984年,发表于1987年。在这篇显然很稚嫩的近乎散文的作品中,已表现出苏童特有的叙事风格及样式。按照托多罗夫的说法,作者可以从后、从前和...  相似文献   

12.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等电视剧的热播,作家六六的婚恋题材小说在文坛引起热议。六六的小说创作以市井百姓的生活为原型,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六六以长篇小说创作见长,以情感叙事为主要情节线索,深刻细致地反映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交织下的困境状态对人们情感关系的冲突和影响。六六作品的情感叙事特色及还原生活的能力值得其他以描写家庭伦理剧和社会问题剧为题材的作家和编剧借鉴。  相似文献   

14.
小说《红日》取自战争题材,具有史诗般的魅力。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红日》的创作包含着民族特殊时代及作者本人特有的激情,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都洋溢着浓列的情感。这些浓烈的情感给创作与审美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晬光的《芝峰类说》(文章部)对文学的审视与批评,含纳了诗文创作理论、鉴赏理论、批评理论等各个方面。应力图从他的以“自然”、“真美”为准的本体论出发,从他的有关“感物自得论”、“创作构思论”、“自然情感表现论”、“审美鉴赏批评论”、“时代风貌论”等五个方面逐一揭示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6.
论《红楼梦》的梦幻艺术李广华《红楼梦》以梦幻始,以梦幻终,用奇特的梦幻手法表现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因此,研究《红楼梦》的梦幻艺术,对于揭示《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思想及审美意蕴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来源。在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7.
明代后期留都南京特殊的思想和文化氛围为神魔小说经典作品《西游记》、《西洋记》等提供了编撰和刊刻机遇。具体而言,留都上层文化名流对通俗小说题材、思想和艺术价值的高要求及崇信神仙灵怪的文化心理是神魔小说刊刻的市场基础;科举失意的雇用文人是优秀神魔小说的创作主体;三教合一思想盛行是神魔小说集中产生的思想背景。南京书坊主结合南京文化优势在全国首次刊刻多部神魔小说,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各地书坊创作和刊刻神魔小说的热潮。因此,从文学渊源论,留都南京在明代神魔小说创作、传播以及流派形成史上具有开端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郑克鲁巴尔扎克的小说创作达到了十九世纪文学的高峰,这座高峰犹如喜马拉雅山一样,至今仍然矗立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地平线上,巍然壮观。《人间喜剧》构成了巴尔扎克创作的主体,其中尤以长篇小说最为出色。但是,中短篇小说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劝惩论是明代中叶以后小说理论家提出的重要概念,通过对陆人龙《型世言》创作的剖析,可以看出劝惩论在一定时期内的影响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部乡土小说中伦理书写无论是创作主题、作家伦理姿态表达,还是书写形式等方面都因社会背景、人文因素的变迁而发生较大的转变。论文从时代背景、意识形态、文艺观念、审美立场等社会形态的变化出发,对当代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变迁做整体性探讨。分别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其转型:伦理主题表现为由宏大的革命伦理叙事转向日常生活世俗;作家伦理态度表达从充满忧国忧民和重国思家的厚重感转为客观中立地表达世俗人文关怀;书写的形态也从追求宏篇巨制到中短篇小说的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