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南方的社会历史、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造就了一批浪漫理想主义者,他们自视为英雄,传统的继承者与维护者,家族罪恶的赎罪者与正义的捍卫者。文章拟从这一角度分析福克纳笔下的昆丁、艾克、贺拉斯这三个悲剧性理想主义人物形象,从人物塑造方面对南方社会悲剧进行剖析,以求对悲剧给出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2.
在福克纳的南方小说中,南方旧家族对现时世界的拒斥,对传统世界的认同表现为一种乡愁形式——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回归.此种回归不仅是情感上的怀旧,它也包含了南方乡愁实践者之文化诉求和认知模式.本文旨在说明:南方的乡愁企图在南方和北方、过去和现在、白人和黑人之间划出清楚的界线、区隔出等级,对南方传统中的共同信念予以坚守,对"外来"的、异质的因素予以拒斥;试图通过美化、过滤、遮蔽"罪恶"和割裂时间等手段来"重构"业已解体的南方秩序.这种乡愁实则为共同误识所驱动,谬误之处在于其自我中心性,不愿承认时间进程带来的变化,对南方传统中的悖谬、暴虐和罪恶没有进行反省和批判,相反极力粉饰过去,想证明旧秩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此,在反省、批判意识缺失的情况下,南方的乡愁表现为同一性认同、区隔"我"与"他者"、排斥差异的功利化利益行为,非但不能清算过去的罪恶,反而因在无反思的乡愁中遮蔽罪恶而使自身的行为被罪恶所污染.  相似文献   

3.
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昆丁作为康普生家中一个性情敏感、思维敏捷的年轻人,他在欲望抉择的两难境地中,不仅有对历史现实的痛苦反思,而且有对人类精神的未来的祈望.他勇敢地选择了死亡,从而超越死亡.他追求的是精神的再生之美,是-种不怕肉体毁灭而有永恒的精神价值的东西,一种超越了有限生命的无限.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不仅取名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的著名台词,而且文本与该台词有互文性关系.在昆丁的意识流中,福克纳用"影子"、钟表的报时与"嘀哒"声共同铺陈了昆丁叙述中气氛阴暗、哀音延绵的基调."影子"与"时间"意象展示着昆丁的种种痛苦与挣扎.在互文性视野下,昆丁的意识流是对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立足于美国南方,执着探索人类心灵的内在冲突这一永恒的主题。一方面,他痛斥南方人性的丧失,批判南方人逃避自我的生存状态,哀痛南方淑女的放纵堕落,同情南方种族主义下身份迷失的混血儿;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复苏人类的种种美德,充分肯定南方人敢于面对自我的勇气,醉心于南方女性的坚强与博爱,钦佩具有坚定人格的混血儿。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出发,试图管窥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现象,从而剖析福克纳的伦理道德观,进一步揭示福克纳对美国南方伦理道德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时间艺术包含了时间意识和时间在作品中的运用两个层面,其中前者是其本人在南方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时间观点或看法,后者则是其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关南方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文学艺术。拉康主体理论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反映了自我在与他者、社会和文化的交互中形成了主体,成为认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恰好为解释福克纳时间艺术提供了一条可行、可信的有效理论视角。用拉康主体理论阐释福克纳时间艺术可以清楚地看出福克纳在作品中所倡导的不忘过去、立足现在,才能拥有未来的创作取向,集中体现了他对南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关注,为读者欣赏其作品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喧嚣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全面展示了其思想艺术倾向和纯熟的创作技巧。这部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多角度叙述方法,并将这种叙述方法与意识流和象征手法相结合,从班吉、昆丁、杰生和迪尔西四个不同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刻画了美国南方一个古老家族的衰败,再现了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揭示了南方旧秩序瓦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因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主题而备受关注。作品折射出美国南方由盛转衰的沉重历史,其中饱含着福克纳对已逝南方的复杂态度,既流露出眷恋之情,但又不乏批判意识。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视角出发,聚焦于文本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文本中探求福克纳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精心勾勒了一幅精神荒原的画卷。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主人公昆丁四兄妹的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固着、倒退等自我防御与抗争行为进行剖析,揭示作者的"荒原情结"与小说的抗争主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将要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维度有三:一、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疆域;二、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三、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来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9.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