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文化的转型有赖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而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科学、民主知识的输入与科学、民主精神的培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科学精神是伴随科学知识谱系的产生与传播而在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水平人群特别是知识分子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文明素养及人格气质。民主精神的产生源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民主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些精神构成了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主要内涵,在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真正具有全球化视野与"现代性"品质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及续编<山居杂记>等系列文化散文,创作的主旨在于思考人生、品味人生和探索人生,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沉凝重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文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自觉投身于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怀着对民族和时代的双重真诚,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的感叹、品评、反省,以开阔的视野,对民族文化人格进行反省和探察,试图揭示崇高的人生态度,力求构建走向开放的、更具现代意义的、健全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3.
主体自觉:浙东文化的鲜活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自觉是明清时期浙东文化的灵魂,不仅表现于对人的身心解放的领悟上,也体现在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追求上,浙东文化各个历史阶段代表人物对这种主体意识的把握,不仅使其在文化载体上显示出时代特征,而且以之为核心的文化意蕴成了流传不衰、极为宝贵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去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地域文化角度解读鲁迅的文学创作 ,解读鲁迅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简述了鲁迅故乡的吴越文化特征 ,分析了鲁迅对浙东越文化的感悟、认同 ,及其在现代文化思想启迪下对吴越文化传统的扬弃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文化人格与文学品格 ——从孟子散文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散文的气势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其气势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的内在人格精神。孟子人格的实质是一种分裂的悲剧性人格,造成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为知识分子君主理论的缺陷,二为自我角色定位与实际政治文化地位的巨大反差。文化人格二重性不惟体现在孟子身上,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人作家,他们的内在人格从根本上说都存在着这种分裂和变异。主体有怎样的人格精神必然会反映在其作品创作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定的人格精神及文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的总体品格和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6.
婚姻作为人的生息与繁衍过程,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巴渝婚俗作为巴渝地区的日常性存在,是解读巴渝人文内涵的一把钥匙。巴渝婚俗的地域文化人格,源于巴渝人对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巴渝婚俗虽然是中原婚俗文化这个大文化圈中的一个次文化圈,但从其文化品性来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它与中原婚俗文化除了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外,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挖掘包括巴渝婚俗在内的风情民俗,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余秋雨及其散文,众说纷纭。文章从江南文化角度来解读余秋雨事件,指出敏感、狂放、亦雅亦俗的品质使得江南文化在散文的模式、人格论争、商业宣传上起到了发生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博纳兼容:浙东文化的恢宏品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东文化虽衍展于浙东地域,却并非是高纯度的本土文化,原因何在?文章从浙东文化的主体结构,浙东学人的知识结构与浙东学术的独特风格三个方面作了剖析,认为主要是在开放性的运作机制中形成的博纳兼容的恢宏品格驱使它多元并茂,五彩缤纷并不断走向辉煌的顶点。  相似文献   

9.
回首中国当代散文走过的历程,余秋雨无疑是一个大手笔,他坚持着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他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取胜,因此他要远远近近呼喊几声.余秋雨痛苦、焦灼、激愤地拷问着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历史命运,试图重返精神的伊甸园,寻求一方心灵的净土.然而在漫长的求索之路上,他却在重重矛盾中禁锢了自己理性的光芒.他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追求中,踯躅在精神的苦旅中,追求着灵魂的飞翔.  相似文献   

10.
陕西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之一,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陕西人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随着历史变迁,这一地域文化所蕴含的一些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削弱.分析和梳理陕西地域文化并揭示这些地域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如炎黄文化的凝聚精神、周文化的敬德重礼精神、秦文化的多民族统一精神、汉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唐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以及红色文化中的延安精神,并阐明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推进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以他的一系列文化历史散文闯进了仓皇无措的文坛。余秋雨的成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转型时期的缩影和投射。因此,从他的作品创作过程的转变就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余秋雨、胡兰成的苏轼想象各个不同。林、余二人的苏轼建构看似相异,却都是以戏剧化的方式想象苏轼,袭用旧观点,更落了传统思维的窠臼。相较之下,胡兰成的苏轼解读则颇为独特。他打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思维定势,有着自己的思维特质和视角,以此为起点,我们得以走近胡兰成。  相似文献   

13.
在对山水文化、历史文化、都市文化等文化层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生命观念进行有益探索的过程中 ,余秋雨通过他的散文表达出对中国文化理性的审视及关怀。他以前瞻的眼光看取中国文化构建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实际回应了现实社会文化精神价值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联系李煜的经历,把其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并作概括式的论述,以经历为主线,以作品为印证挖掘李煜的内心矛盾,揭示其内在的人格心理变化。李煜华美的词章与其亡国之君的身份在读者的接受心理上产生了冲突,李煜作品是其人生的经历和感悟,所以读者阅读其作品时应联系其人生经历,以平静之心去读那些凄美词篇所流露出的浮华背后的哀叹。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突围》——对历史的离奇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肯定余秋雨散文总体实绩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余先生在创作中有时采取了对历史事实过分轻佻的态度,在《山居笔记》中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与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史实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以适应“文化探讨”的创作目的的需要。这种现象,从一定侧面反映了文本与事实之间长久以来存在的矛盾,以及中国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在当今的延续。笔者本着实证的治学方针以及探讨切磋的精神,就以上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8.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19.
於梨华的小说关注台湾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她笔下的美国呈现为一种较为复杂的非人性形象。从寂寞的孤岛、理想的失落、淡漠的人际关系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於梨华小说中独特的美国形象。离散造成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边缘人的特殊地位,是影响作家构建美国形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