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是创作主体思维的结晶 ,而创作主体的各种思维模式及其功能乃是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理性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理性精神共同铸造的 ,它们在现代中国文学营造中显示了重要的特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汲取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精神营养,欧洲文艺复兴便是其中之一.胡适等人甚至将这场运动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文学是二者间影响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文艺复兴文学挑战权威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使五四新文学以新的眼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决绝的方式揭批封建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与罪恶.文艺复兴文学对民族语言和现世生活的标举推动了五四新文学的白话文运动,使之更加关注社会和民生.文艺复兴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唤起了五四作家们人的意识的觉醒,并使之肯定人性,倡导"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理性是心灵的最高认识能力,是感性、知性、智性发展的高级阶段.理性能深人事物和认识的本质和全体.理性的形态极其丰富,理性对人类精神和人类事务的功能和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在早期致力于政治改良的宣传时代,梁启超积极借镜日本和欧洲近现代的文学经验,这对其启蒙主义文学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他强调借助欧洲文学革新中国文学,其文化认同明显向前者倾斜。欧洲之行中梁启超认识到作为国人现代想象的主要参照的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盲目推崇科学理性的偏颇,而将强调理性与情感均衡发展的文艺复兴作为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样板。与此同时,他回归"诗言志"的诗学传统,对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给予高度肯定,并将中国古代诗人的崇高情怀和抒情精神作为新文学家文化人格建构的典范。这显示出不同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自柏拉图以降两千余年的西方人文哲学凸显了"理性"这一智性关键词.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决定质料说"(形式就是事物存在的理由),从笛卡尔的"我思"(cogito)到康德的"绝对律令"(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胡塞尔的"回到事实本身"(以纯粹逻辑学取代纯粹数学),无不再现与重释了西方哲学中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爱玛、安娜和娜拉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三位叛逆女性,这一发展的形象体系,表明了置于男权文化历史中的妇女,其主体意识的觉醒,经历了一个从充满男权文化的谬误最终走向理性的清明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后新时期文学"中的疾病话语,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转型过程中,文学作品使用"疾病"意象的方式及其包涵的意识形态结构,同时这当中也暗含着以"人"的觉醒为开端的现代主体内涵的嬗变。从精神疾病对理性主体的解构、"都市病"对欲望主体的反思,再到日常生活"疾病事件"对主体沉沦与超越双重困境的揭示,"后新时期文学"疾病话语的不断变化,反映了后新时期主体内涵不断解构与重构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革命信仰与人道主义启蒙理性的中心地位日趋消解,非理性、欲望与"沉沦在世"对主体内涵的重建,也在疾病话语的审美反思中不断地呈现其片面性与局限性。主体失去了理性中心主义的整合与同一,已然呈现出分崩离析的态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新时期文学"主体性的泯灭,它恰恰反证了现代主体的极端自反性与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8.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深深扎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皇帝的新装》继承了欧洲童话文学叙事传统和欧洲狂欢化文学精神,建立了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狂欢精神对文学的浸淫和渗透,使文学真正成为人类存在的“诗性之思”。在狂欢化的文学世界里,人类自由自在,释放生命的激情。巴赫金的文艺理论思想帮助我们揭开了这一童话文本深层次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理性精神对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摆脱精神困境和消除文学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界展开了对“主体性意识”、“人文精神”和“新理性精神”等的讨论。尤其是新理性精神融中西哲学思想、人文思潮和价值精神于一体,汇聚成一股新的文化潮流,成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精神和价值取向。文学的存在与否并不取决于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也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文学。但是从理性的发展阶段和理性精神内在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文学的内在精神是与理性紧密相连的。理性精神在当前时代对文学可能作出其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价值不在于其描写得真不真、善不善 ,而在于其描写得美不美。因为前两者是理性判断和价值判断 ,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 ,与文学的本质无关。文学的本质特性在于审美性 ,审美的本质在于自由 ,而自由的本质则在于精神。人的精神成长又需经过两个阶段 ,即先是主体的觉醒 ,后是个体的觉醒 ,并且只有个体的觉醒 ,才能使人真正走向自由。而《钢铁》中的主人公保尔似乎并没有实现个体的觉醒 ,从而影响了这部作品的精神价值。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作品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但并没有达到作为经典名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所开显的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有本然、实然和应然三种。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之所以要由实然跃升至应然,只是因为人有觉解,人觉解到了人之理与标准,觉解到了其所应该,因而不安于事实上的不完全。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除了受“学养”功夫的决定外,还受才与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而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即人学。对人的生活本质的批判性透视,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建构,是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最内在的精神关联,是我们把和谐社会理论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根据。本文指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和谐社会理论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生成是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理论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3.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通过生产追逐剩余价值,谋求自我增值的逻辑。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征。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资本无限度地追逐大规模生产、最高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在资本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资本逻辑成为一种"普照的光",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人的自主创造性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内在障碍之一。必须合理利用资本,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茨式女性"在现实中有着相似的特质,她们在客观世界里难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向内转、追求精神生活的圆满便成为她们与现实抗衡的主流方式。从美学角度欣赏,她们充满了人性美和理性美,是真实的代言。"茨式女性"将人的欲望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体现出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学意义,这同时也是茨威格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意。从精神互补的角度考察,异性在"茨式女性"残缺的生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互补的美学价值,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是"茨式女性"将精神交付异性最有力的美学价值。"茨式女性"以情感中的心理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内在生命力的真实写照,精神交付异性使她们的生命获得了圆满。  相似文献   

15.
张浩 《南都学坛》2014,34(6):60-65
《呼啸山庄》是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首先,作品中的大自然充满活力,与人的情感精神息息相通,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更是有生命的独立主体。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女",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女权意识的新女性。其次,《呼啸山庄》批判了性别歧视,揭露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对女性给予了深切关怀;批判了物种歧视,表达了关注自然、鸟类、动物等的观点,揭示了女性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还描写了女性、自然等受压迫的弱势群体的抗争。最后,《呼啸山庄》对男性与女性、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构,认为男性与女性、文明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和谐交融,共生共荣。《呼啸山庄》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今天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象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意识的基础,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意识的对象性包含着感性的能动性规定,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的自然实体性和社会关系性的辩证理解和对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本质的理解。集中反映了现实的人既是感性的实体范畴,又是普遍的关系范畴,是实体性与关系性的具体统一,现实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此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在探究中国现代化内部原因和动力基础上建构的中国式现代性的范导,而中国式现代性在农民思想中的确立则亟需通过农民启蒙来完成。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民启蒙的远未完成,使农民启蒙显得必要而迫切,只有通过农民启蒙,才能稳妥解决横亘在农民迅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与遭受重创的精神家园之间的矛盾;才能在启蒙农民的过程中启蒙我们自己,建设农民的主体性,开发农民的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也才能为启蒙反思开辟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做出决定与选择取舍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能动作用的一种体现。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多种,本文从意识形态、译者的文化取向、译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以及译者的个性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这五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的。  相似文献   

19.
瘟疫与人类关系密切,不仅影响社会进程还影响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状态。瘟疫是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不少世界名著都以瘟疫为背景,或者直接表现瘟疫。中世纪的瘟疫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出现,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就是以瘟疫为背景的名著,突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倾向和宗教改革的必然。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表现世界,英国作家狄福的《大疫年纪事》则突出表达了这一倾向。法国作家吉奥诺的《屋顶上的骑兵》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则将瘟疫与爱情同置,爱情故事在瘟疫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夺目。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鼠疫》中,瘟疫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面对瘟疫的不同选择突出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20.
重提80年代是一种学术上的研究方法,也是反观9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现象的一种理性思考。北岛的诗歌写作与历史的文学传统有着紧密的精神联系,他的独特的文学意象与文学感受秉承了纯文学的文化观念,北岛的诗歌以对理想的形而上表述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精神,成为后继的文学写作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