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德温在其前期小说《向苍天呼吁》和后期小说《如果比尔街会说话》中刻画了三个不同身份且具有不同人格表征的父亲形象.在此拟站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以Van Leeuwen“角色表征”理论中的角色表征、多重人格及后继人格来透析其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以此洞悉作家创作思想的心路历程以及美国黑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的民族精神和人格转变.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日瓦戈医生》是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一部宏大的史诗巨著。作品问世以来,毁誉参半,经过了30年的坎坷,终究以其不朽的艺术和思想价值成为经典。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拉拉与作品具有相同的坎坷命运,被美国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赋予“俄罗斯文化女神”的崇高称谓。本文试着从拉拉的感情经历以及拉拉与伊万斯卡娅的比较中分析这位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堂吉诃德不是骑士的典型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代表作品《堂吉诃德》(1605,1615)是人类天才的不朽作品。自从《堂吉诃德》问世以来,堂吉诃德这个典型形象就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三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个形象发表了许多意见;由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这个形象的理解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他们自己思想的烙印,所以人们对这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早前学界对明治时期女性作家(又称“闺秀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北田薄冰的小说《白发染》应被解读成1895年由砚友社青年作家发起的观念小说风潮的后续.作为批判因资本主义兴起造成的当时社会中各种不合理现象的作品,观念小说在1895年一经出版便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活动于那个时期的北田薄冰,也通过自己的作品直接的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风俗人情犀利的洞察力,也间接地参与了当时的文学运动.在一个女性的自由和发言权被束缚的时代,《白发染》故事内容所隐射的社会问题、女性地位,包括北田薄冰本人让该作品发表于当时知名前卫文学杂志上的行为,都让该作品领先于时代的发展,让北田薄冰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家,永远地刻印在了日本文学史的书卷中.  相似文献   

5.
伯莎·梅森是《简·爱》和《藻海无边》中的重要人物,作者通过各自的视角,将这个迥然相异的形象呈献给了读者.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的形象差异,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因素对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作家的自我显现、审美视角、创作理念等方面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中期的代表作《雪国》是其高峰之作。作家以一种虚无的笔调,通过描述岛村与艺妓驹子和少女叶子的感情纠葛,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虚无思想。作品中的虚无美源于作者本人的虚无思想,正是作者的这种虚无思想成就了《雪国》非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狄更斯与斯坦贝克是世界上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在此将对这两位作家的《双城记》和《愤怒的葡萄》两部作品中比较相似的情节——"双面人物"在作品中的不同体现来分析两个作品,并得出以下结论,相同的宗教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会对作家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英国20世纪初的女作家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孤寂深渊》,是英语文学中的第一部女同性恋小说,被誉为"女同性恋者的圣经"。《鳄鱼手记》是当代台湾著名女同性恋作家邱妙津最成熟的小说之一,突破了之前同题材作品情欲规避的传统,在台湾女同性恋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霍尔和邱妙津本身都是同性恋者,这两部都源自于作家本人切身体验的作品,通过不同的母题、叙事风格和叙事策略,展现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女同性恋者应对男权与异性恋社会的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曾令霞 《天府新论》2011,(6):147-15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文人面向工农兵作最民间的写作,要让不识字的战士、工人、农民也能通过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接受者。主流文艺政策对"戏子"的改造与形象的重塑影响深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纲领性的文艺政策统帅了解放区乃至当代文学,也渗透到表现"戏子"生存状态的作品中。新与旧的二元对立为作家们开拓出另一种表现空间,文学作品中的"戏子"形象被不同的作家以不同方式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纣王本是一个功过参半的悲剧人物,但在后来的文化典籍中却越传越坏,以至于言暴虐不仁之君必举纣王。宋元以降,在讲述武王伐纣故事的系列作品中,纣王因失德而失天下的暴君形象是一以贯之的,但又同中有异:《武王伐纣平话》中的纣王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列国志传》中的纣王形象呈现出向正史回归的倾向;《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形象则是"善端"与"虐政"的化合体,深受宋明理学尚德斥法、崇王黜霸及"君心"决定论等思想的影响,纣王形象发展至此基本定型。在此后的其他宫廷或民间说唱演绎作品中,对纣王形象的塑造基本沿袭了《封神演义》的写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女权主义和神话的文学理论来分析《啊!拓荒者》中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在西部拓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女权特质。同时对比亚历山德拉和小说中的另一女性玛丽,以及作家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结合作家本身的生活经历来论证威拉.凯瑟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张强 《北方论丛》2010,(3):140-143
《肇论》研究中的种种争论根源于对"宗教"与"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肇论》中的"宗教"与"哲学"共同支撑起僧肇的佛学理论体系,直接反映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也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学术研究中的西方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宋儒施德操是张九成的至交好友,时人对其品行与学问评价甚高,然其生平和作品至今鲜为人知。施德操现存作品仅《北窗炙輠录》两卷,《孟子发题》一卷。其中《孟子发题》主要阐明了其"尊孟"的思想,并详述了孟子"四大功"。《北窗炙輠录》一书为史料笔记,其中包含了很多宋代文人的言谈轶事和当时的社会风俗等内容,其中不仅体现了施德操本人的政治、学术及文学思想,也对了解两宋时期的士林风貌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旅人书》大略 《旅人书》是一部独特而智慧的小说。在我的阅读习惯或是批评方式里,我总喜欢去找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甚至于区别于作家自己不同时期殊异的元素或内涵,追问作家的作品有无提供新的语言秩序与新的讲故事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丰乳肥臀》和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皆将中国19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列为背景,以母亲形象作为叙事中心,书写大家庭的兴衰与人物命运。但这两位不同性别的作家笔下的母亲史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母性的理解,男性作家莫言认同的是父权制度下的"为母之道",而女性作家任晓雯更偏重于从女性主体角度进行发掘;在叙事伦理上,莫言广泛采用男性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将塑造母亲形象作为其完成消解正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任晓雯运用全知视角兼顾聚焦母亲心理活动,完成伦理判断。究其原因,两性作家在两性文化影响下所站的相异立场、性别话语的不同诠释,以及代际产生的差异性是造成两部作品呈现"同调异曲"现象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翟瑞青 《齐鲁学刊》2012,(4):148-151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童年生活经验联系极为密切。对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作家而言,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民族的衰败,以及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等作为作家的童年生活体验形成一种潜意识,渗透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中,凝结成为作品的形象和风格。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作家的童年经验,可以为重读现代作家、作品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视野、思维模式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7.
多丽丝·莱辛创作中女性形象独特性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堪称"英国文坛常青树"的多丽丝·莱辛以其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作品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对女性形象刻画的深度和广度上,多丽丝·莱辛在20世纪英国女性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她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个没有国界、没有种族区分、没有阶级差异和时间局限的独特而开放的女性世界,她们卓尔不群地站立在古往今来的妇女画廊中;她创作中的独特女性形象扎根于20世纪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她坚持用"自己细微的声音"辩证地表述着作家本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创作使命感.  相似文献   

18.
朴趾源是朝鲜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虎叱》中的老虎形象包含着多元的象征意蕴,老虎的原型本质是一种强烈向往人类社会的自然性的象征物;通过老虎的形象可以看出作家的文化意识;"老虎"形象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莫言创作的儿童叙述视角前后出现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变化:1980年代的作品中,作家注重孩子的"听"和"看",展现外在于孩子的世界;1990年代的作品中,注重从孩子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出发,展现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21世纪以来的作品,以《四十一炮》为代表,作家让一个孩子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没有被政治、文化、经济所束缚之人对他进行阻拦和打扰。从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不说一句话,到2003年《四十一炮》中罗小通整篇的喋喋不休,经过了近20年的创作路程,莫言完成了其小说创作儿童叙述视角叙事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罗斯记游》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创作的精神核心,是贯穿作家全部作品的一根红线。高尔基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的,他深知民间疾苦,所以憎恶社会昏暗与腐化的状态,此书中展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正是人们的追求与向往。高尔基对俄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新人"给予了真切的怜悯和深切的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