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时代具有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征,会毫无遗漏地表现在那个时代的服装上。每个时代的服装,都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出特定的审美意味。产生于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其审美价值取向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急需"救亡图存"而取"便于动作"、"壮于观瞻";因迫于经济困顿而取"宜于经济";因渴望国富民强而取"师夷长技"、中西合璧。这些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在服装的审美意味上,便表现为一种威武雄壮的力量美、一种经济实用的素朴美和一种中西合璧的时代美。  相似文献   

2.
论消费社会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红 《学术界》2012,(11):183-190,287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文化消费在我国当下空前繁荣,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了审美领域的界限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使消费主体审美发生了巨大转向,呈现出文化娱乐消费逐渐强势、消费主体向往"虚拟"、文化审美极度泛化、影视媒介引导快感、媒介遮蔽真实、大众渐失感悟能力等特征。本文试从我国文化消费特征视角,研究消费主体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把握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化误读中的证同审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解读,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异域作品时审美效应的走向.证同审美效应就是在文化误读中出现的特殊审美现象.它是接受主体借异域艺术符号来抒本民族之情的一种"先得我心"的审美心理反应,也是主体对于异域文化的硬性同化过程.这种证同审美效应与共鸣效应有着本质不同,它主要表现为某一民族从异域作品中所获得的独特审美认同感,因此,我们不可以把证同效应与共鸣效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4.
赖大仁 《中州学刊》2007,2(4):226-231
当代文艺不断向审美价值立场回归,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何理解文艺的审美特性与价值功能,实际上存在很大分歧。当前文艺审美观念上的一些偏向,必然会影响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文艺审美本性论、审美快感论、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影响较大的审美价值观。事实上,文艺审美本性论,意味着文艺拒绝责任与使命,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既不能解释文艺的历史发展,更无法回应当今时代文艺的发展要求。审美快感论使审美学意义上的感性解放,被替换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欲望的放纵,使人的精神美感下降为动物式的官能快感。这不仅会造成审美本身的异化,同时也将导致人性的异化。文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一方面使文艺从精英回归大众,从艺术回归生活,在民间生活中获得生命力及消费市场;但另一方面,文艺审美也往往不得不屈从日常生活中审美消费的潮流,从而不断降低艺术审美的水准,消解真正的艺术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5.
宜居城市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宜居城市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宜居城市的审美价值取向,突破了传统的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涉及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再将审美的独立性理解成审美与生活隔绝的孤立性,不是将审美视为与此在人生相疏离的虚幻的彼在,审美创造和审美研究以人的此在的生活为动力、为源泉。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既不可能是中国古代凌空蹈虚的审美情怀的现代翻版,也不是对西方审美独立论思想的简单回应,只有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阐释,才能真正在现代的意义上把握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审美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审美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在审美对象的选择、审美方式的确定、审美标准的掌握、审美情感的满足等方面,具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倾向,尽管是个人的行为,但由于人的审美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在某些时间、某些场合、某些方面,会出现相同的兴趣和爱好。针对这些倾向和特点,应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味"、"韵"、"趣"、"格"、"气"是我国古典词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它们在宋代词学批评视野中较早得到运用或阐说.这开启了后世词学审美的基本取向,从内在影响了古典词学理论批评构架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中,亚审美形态的造型艺术作品正在广泛流行,同时现代人也习惯用亚审美的眼光欣赏各类造型艺术作品。它的特点是注重形象性、突出调侃性、社会化生产性,我们设计了一套调查大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问卷,通过问卷分析大众对各类造型艺术的评价、艺术名人在大众心目中的状况以及大众的主要审美渠道。  相似文献   

10.
人们普遍认为,美和审美是变化发展的.特别是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和美学,从维科、赫尔德、温克尔曼等人运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及方法来研究美和审美以来,关于美和审美也像一切事物一样会有一个产生、发展、完结的过程的观点也越来越流行,到了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这种观点就明确地形成为"艺术终结论".  相似文献   

11.
进入近现代以来,人类的审美活动从美扩展到了丑,审美活动并不局限于美的人、事、物,而是扩张到了不美甚至丑的人、事、物。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变化也鲜明地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审美趋向上。顺应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转换,当前中国的审美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传统的审美诉求开始向下位移,"审非美"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景观,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审"非美"的现象。当前的"审非美"具体表现在:审美追求的中性化;审美趣味的媚俗化;审美取向的怪诞化。  相似文献   

12.
以梁启超为切入点,从近代"启蒙"的思想来源、文化语境、审美迷思以及"民族-国家"书写等层面,对中国近代文学变革"启蒙"与"审美"价值取向的矛盾性进行再解读:在"启蒙"的语境里,文学的"审美"追求遭遇时代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现今业已进入读图时代或曰图像时代,关于审美的真实问题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上。在传统审美观看来,审美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认知,是一个寻求"理念"真理的过程;在现代审美观中,事物直接契入自身,与心灵相通,直接与人的感觉、欲望建立联系,审美变成了主体用心灵和感觉在事物之中发现"真实存在"的活动;而在图像时代,人为图像等同于事物的本身,图像代替事物成了审美的对象。一旦图像成为审美的对象,图像的虚拟便逼走了事物的真实,审美的真实性诉求也就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境。这样,审美真实的困境所带来的就不止是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且更严重的是,横亘在图像与实物之间的造假者,趁"虚"而入,掌控了人的感觉、欲望和心灵,感性结构变为一种权力结构。本来,虚拟的图像是在与真实的对应之中获得审美品质的,人们钟情于图像的目的不是"以虚代实",而是"以虚观实",真实是美的源发之地和回归之所。然而,当图像审美的真实性缺位之后,无所依托的图像就会在虚拟之像和虚假之情中落入了造假者的圈套,而隐藏其后的便是商业利益、文化霸权以及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4.
艺术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的现代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说"空白"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是因为作家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有意为之;作家对人生的困惑构成的"空白";作家难以表述的复杂情感造成的"空白".探讨小说"空白"的审美效应,是为了摸索小说艺术"空白"的创作规律,使读者在参与小说的再创造中,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6):66-72
在当下的美学研究风潮中,"美"和"美感"被主客观合一的"审美经验"取代了,人们既很少独立地研究"美",也很少独立地研究"美感"。其实人们对于美感奥秘的探讨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比如美感判断的结构分合,美感机制的新旧互动就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美感判断从结构上看有"分立判断"与"综合判断"之分。在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美感判断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是关于事物内涵属性的审美判断。从美感的心理机制上看,美感反应的兴奋程度是与审美刺激的频率密切相关的。当审美主体反复接受审美对象强度、容量同样的刺激信息,美感反应就会渐趋弱化,最终产生审美疲劳,推动追求新奇的审美时尚。美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历程,就是在保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生命共振的大前提下,不断由"审美疲劳"走向"审美时尚"的循环往复过程。  相似文献   

16.
蛙图腾崇拜与壮族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蛙图腾崇拜在壮族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培育和形成了壮民族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壮民族以仗义助人、勤劳勇敢、聪明机智为美的人格审美取向。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它以刚柔兼济的美感形态,形成了壮民族外向、热烈而又和谐、深沉的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通常意义上,人们会肯定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对促进实现现实中的公平正义所发挥的作用,却忽视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性正义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诗性正义是在艺术的范围内讨论的正义范畴,它的力量来自于个人的审美体验。全面理解"诗性正义"这个词并对这个概念产生认同感,我们需要辨别它与其他正义的区别,探寻它的存在依据以及它之于现实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生存:庄子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以有用作为衡量世界的惟一尺度,人与世界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利害关系。庄子以"无用之用"反对世人的"有用之用",以审美人性之大用反对以实用为大用的知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以"无用"还原世界本真的美,在人与世界单纯的实用关系之外,开出审美生存的新天地,其审美生存的思想对于当今的人文反思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写实"小说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一种极端化反叛,它向人们展示"毛茸茸"的生活本色,不加雕饰,不加评判.对"新写实"小说进行话语分析,可以发现平庸的背后隐含着别样的深刻,它用一种全新的审美取向,在与社会人生的"零度"距离接触中,以所谓的平庸唤起了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力.  相似文献   

20.
胡良桂 《云梦学刊》2003,24(4):62-66
随着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被人们实践着的时候,长篇小说消闲娱乐因素的渗透越来越浓。尽管它渗透的方式是多样的。但都不应忽视在距离感、错位感与商品性中的审美判断。在价值取向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差异但都必须注重它的品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