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莫言在自己30多年的小说创作中,构筑了“高密东北乡”的文学地理空间。在充满想象的话语叙事中,展示了特殊年代人生存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时空。小说描述了民间话语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在传统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中,莫言以历史文本的阐释者,探索具有本土色彩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生命之间的张力,从而建构起小说时空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叙事和美死亡时,有意无意地建构着民族的死亡意识,塑着人们的死亡文化观念。本文以当代文学中主要种死亡叙事及其审美图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达方式、言说内容与审美意境的发展衍变,考察它对当代死亡文化建构的作用与意义。一、崇高:主流话语中的死亡审美死亡叙事中的崇高意境,一直是当代主流话语的审美图式,它以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新时期以的军旅小说为主要表现载体。历史记忆的建构与革命英雄主义的认同贯穿了今为止半个多世纪的主流话语,最具代表性的仍“十七年文学”。毛泽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  相似文献   

3.
生命意识的诗意追求——略论阿来的中短篇小说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来以小说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审美世界,建构了表现生命意识为主题的藏族文学的一个艺术世界.他直面现实人生,直视社会变革大潮,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透视他本民族同胞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技术:人的发展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活动方式”的意义上,技术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人的生命空间是人的发展空间的“大限”,不仅作为人的生命空间原初前提的人的初始生成推动于技术,而且技术使人的生命空间延续或扩展获得着现实的历史性。人的生命空间与发展空间统一于由“物性空间”、“赛博空间”、“思维空间”和“意义空间”等整合建构的实践空间。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的发展的实践空间归结向技术。人的发展的实践空间展示着人的存在自由,人的发展的自由空间以自由时间为现实形式。自由时间的占有即人的发展的自由空间的占有,在直接性与最终意义上,赖于技术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瑞英 《文史哲》2006,(3):95-101
余华对暴力的关注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新解读,其小说中的暴力描写不再注重于简单的历史结论,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背后和人性的潜意识,对人的本能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暴力性行为进行真实的还原,从而揭示那些导致暴力性事件的人性的必然性因素。如果说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揭示了人类审美行为的另一面,那么它对死亡的关注则显示着人的生命的另一极。在余华的小说中,生与死作为人生的两极构成了一个宿命式的循环圈,死亡作为生命的归宿不仅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寄托,死亡的过程与瞬间是人生宿命的一个聚焦点。其小说从不同的人称和视角展开死亡叙述,对死亡作了不同侧面、不同意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卢卡奇和巴赫金对小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以小说理论为载体,思考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于卢卡奇与巴赫金而言,小说理论是对现实的回应,一方面二者理论的不同源自他们所处时代与社会的差异,另一方面现实在不同的理论视野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二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建构方式,卢卡奇哲学地做诗学,他的小说理论以既定的哲学观念为方法,其小说理论贯穿着总体性思想;巴赫金诗学地做哲学,他不是将小说装入一个哲学的框架中,而是通过小说的文本阐释建构了自身的哲学体系,挖掘了诗学具有的哲学潜力。小说在认识论与存在论的视野里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卢卡奇以认识论哲学建构了诗学认识论;而巴赫金的诗学则具有存在论的哲学内涵。小说理论在他们是回应现实社会的方式,理论建构中投射了他们对现实的强烈关怀,但从对小说理论研究的影响来说,巴赫金的小说理论因为具有存在论的内涵影响更大,对现实的介入性也更深。  相似文献   

7.
何青志的专著《当代东北小说论纲》在东北小说研究的批评方法、理论框架和东北小说的本土性方面开拓了东北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和新空间。1《当代东北小说论纲》遵循的是"历史——审美"的批评方法。在宏观上建构当代东北小说复杂的历史语境,将当代东北小说作为当代东北历史空间内的一个文化表征,勘察当代东北小说与当代东北历史之间的同一性历史演进过程,并力求在整体上还原当代东北小说的整体风貌,建构当代东北小说的发展谱系。无论是对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创作一直坚持着叛逆、颠覆和解构,充满对现实成规的挑战性;但他还有更为强大的建构能力,在"破旧"中"立新",将个人的生命记忆重构为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文化记忆和审美经验,基于农民本性而建构起新的宏大叙事和英雄形象,改造、更新了我们感受和思考历史、感受和思考农民与历史的关系的方式与眼光。本文凸显莫言的挑战性,更高度地肯定其重构文化记忆和审美经验的建设性,剖析其将个人的生命记忆生成文化记忆,在顺应与同化、解构与建构等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与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尚子楠 《兰州学刊》2013,(12):220-221
神话中的生死与魂灵问题是中西神话共同的中心问题.死亡意识在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看做是神话产生的一大源泉.在我国上古神话中,死亡成为了开启生命与宇宙永恒循环、永恒回归的核心,文章以“借死而生”的神话逻辑为重点,以来源、空间、内部关系、神话内容为四个主要方面,对上古神话中的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思想加以解读,从而窥探上古时期先民的生命观、灵魂观.  相似文献   

10.
当罪犯成为永恒的主角,侦探小说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叫做"人性"的母题。反对罪恶而又无法根除罪恶,无法选择的人心又正在重新被选择。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她的小说作不说之说。最终,她以自己作品中最后一个罪犯波洛的死亡表达了一生的思考:生命是一场美好与丑恶永恒的对决,因为对决,生命才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永恒,死亡才更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  相似文献   

11.
施叔青的《风前尘埃》有着多层次的叙事,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寻根之旅、旅游观光的复原努力与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情爱纠葛循环往复。本文拟从"自然世界观"、原住民空间压缩与台湾族群关系、大河小说中的原住民建构等角度来厘清施叔青《风前尘埃》的原住民书写与历史建构的交集。  相似文献   

12.
晚清重要作家苏曼殊的生活轨迹与其作品文本的空间书写呈现为复杂密切的关联。他的各篇小说共同呈现出三个基本的文化/概念空间:"红尘故土"、"异域原乡"与"精神异乡",构造这三种空间的观念模式正是文学幻想的发生器,小说的文学世界也划分出三种地理空间:现实乱世、乌托邦与异托邦。作家凭借主体性想象与捕捉,把现实的跨国、跨地域的地理空间与抽象的多元文化空间共同整合在话语建构的文学文本空间之中。从文学文本出发,我们可以从叙事学中开辟出一种关于地图谱系和表意空间的地志符号学。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文本中如铁屋子、家、旷野等特殊意象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些文化场景包含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信仰和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沉淀着现代作家特定的心理感受,体现出对生命敬畏的历史性内涵,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4.
<正> 人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生命活动与其它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自觉性的存在,人类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调整、控制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按着人的愿望、意志与目的改造和加工着人所生存的外部世界.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人也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逐渐建构起主体的心理结构,建构起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历史也就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的生命形态进化到人这一族类,才真正充分地体现了生命系统不断进行优化选择,不断向最有序目标迈进的宇宙合规律性和宇宙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李锐小说创作中表达的一个主题。在对生命个体的生存处境深度关注后,李锐发现历史有着淹没、扼杀人生命的特性。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笔触伸向处于“历史”之外的人的生命,通过民间与庙堂的对立,呈现历史之外的永恒人生;通过控诉历史的无理性对鲜活的生命个体的漠视与戕害,肯定个体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钟希明 《东南学术》2007,(4):140-146
<在医院中>是一个多义性文本,多数研究者从预设的问题出发从而陷入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中,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态度,从文本出发、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作家的生命体验出发,深入探讨文本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文本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及其文本形式建构与创作主体心态的隐喻关系,揭示一个始终为意识形态所遮蔽的视觉盲区:小说客观反映了丁玲与延安知识分子在革命认同过程中存在的认同焦虑.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7-221
死亡作为生命无法逃避的必然归宿,是哲学家们苦思冥想的"斯芬克斯"之谜,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试图表达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对王尔德的作品特别是童话、小说、戏剧中频频出现的死亡类型,如献身性死亡、新生性死亡和偶然性死亡,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美学、宗教和现实的角度阐释死亡的丰富内涵,以此探索王尔德独特的死亡叙事方式。同时,死亡的独特叙事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作品丰富的道德内涵,因而具有鲜明的隐喻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国家建构的多维度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规模、国家权威、国家职能、国家结构和公民资格是政治学永恒的重大问题,也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考量维度。就此而言,现代国家建构就是不断解决这五个问题的历史过程,它是一个全球性课题,存在着不同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王文捷 《理论界》2005,(1):149-150
虹影小说驱逐了男权观念的既成话语模式返归女性生命意义的中心,以对女性生命本体种种内在情欲冲动的展示,建立其女性叙述的自主空间;这种女性生命把握与历史现实中的男性世界意义存在巨大矛盾,从而导致女性现实生活的苦难和生命固有的悲剧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