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及其开发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西藏是我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用旅游地理学的方法对西藏旅游资源的类型以及地域特色进行了分析,并对西藏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
晚明时代旅游风气兴盛.晚明士大夫作为这一时期旅游活动的主体,在积累了丰富的旅游审美经验的同时也总结提出了他们的旅游资源评价观点.晚明士大夫的旅游资源评价观点主要是建立在旅游审美基础上的,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旅游资源本身价值的评价与对旅游资源外部开发条件的评价.晚明士大夫意识到了旅游审美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在提出这一旅游资源评价观点的同时,也强调了不同的旅游审美观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形成中所具有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3.
客家民居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介绍了客家民居的基本特征 ,并对其旅游吸引价值及开发作初步探讨。客家民居是客家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是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中的可视文化景观 ,通过客家民居可感受到客家文化发展的历程。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  相似文献   

4.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其沿线国家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尚未有效发挥"民间外交"功能和催化剂作用。为推动其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发展,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竞争潜力,运用熵值法从经济、社会、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评价潜力大小;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证明,旅游竞争潜力对旅游竞争效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一系列如何提高国家旅游竞争潜力,以及有效发挥旅游业在"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中"民间外交"作用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基于良好的资源禀赋加快推动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是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内容。在此借助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和研判了江西省旅游业自身发展的突出优势和劣势,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科学合理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紧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等措施来创新江西旅游发展战略,从而推动江西旅游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数学的旅游资源定量模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科学规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行为,确保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有必要建立一套关于旅游资源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本文拟针对旅游资源价值的模糊性,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与思想,探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这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旅游资源综合评价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讨论了该模型的局限性和改进设想。该模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是冰雪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深度融合能够将传统的冰雪旅游业与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打破原有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协调区域间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作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区域城市名片的建设。文章以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为出发点,首先分析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的总体现状以及主要特点;其次,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优劣势以及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与文化资源融合的意义,进而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对策。文章提出,整合冰雪艺术资源、实现区域冰雪资源联动发展,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把握区域民族特色、开发民族特色旅游是当前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近年来的茶文化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将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做出阐述,并结合当前茶文化发展现状,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划分为自然景观型、茶乡特色型、农业生态型、人文考古型和修学求知型等模式。对这些模式的茶文化旅游描述其发展背景、发展成因以及现实例证,对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缺陷做出分析并预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肃省的主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表明 ,甘肃是中国的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以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根本转变为目标 ,提出了甘肃省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0.
传统旅游开发的某些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表现是不能使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被认为是现阶段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进入了大众旅游的崭新阶段,然而面对西藏这种脆弱易损的特殊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迫使我们在对其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时做出严肃而冷静的选择—生态旅游.本文以可持续理论为基础,结合西藏生态资源的特殊性,将深入分析发展生态旅游在西藏旅游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7):78-84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影响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因素,将我国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归纳为传统型(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和非传统型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类和商务会展类)。根据资源的地域分布特征,进一步将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四类主要文化旅游区域(遗址遗迹类旅游区、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区、人文活动类旅游区和综合类旅游区)。最后探讨了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以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温源 《理论界》2007,(12):89-90
辽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辽宁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提出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的目标。本文为此提出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完善政府对旅游业的评价标准体系,整合旅游资源和推动现代旅游产业供应链的建设和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国内以及全省旅游业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佳木斯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本文重点分析了佳木斯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类型特征及空间特征,并对佳木斯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期望能为佳木斯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引导。  相似文献   

14.
在对宁夏西夏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认识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市场营销学原理、旅游产品规划开发原理及市场需求,以创新性的思维提出了宁夏西夏文化旅游的开发、西夏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设想以及相应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5.
考量旅游资源的核心指标,是科学评价这些资源在一定地理空间上是否能够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配置,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旅游目的地以及目的地的吸引强度和辐射能力的大小.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构建一种新型的以旅游目的地为导向的"H-CSSR"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资源,有重点、分主次地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最优化,打造竞争力强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推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晋中市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压力,同时又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对晋中市的转型跨越发展是良好的契机,实施旅游替代战略应该是晋中当前的理想选择。通过对晋中旅游资源现状的总结研究,得出晋中市旅游产业深度开发以及特有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结论可以为晋中的经济转型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DPSIR模型构建森林旅游景区低碳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指出森林旅游景区在森林旅游经济效益驱动、政府政策驱动及森林旅游生态环境压力以及森林旅游景区竞争压力的影响下,通过森林旅游低碳化管理水平、森林旅游资源与环境开发状况的表征状态进行低碳化发展,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而推动政府、森林旅游景区、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做出响应。围绕响应涉及的利益主体,可通过低碳理念的宣传与推广、森林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森林低碳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森林低碳旅游技术的推行、政府政策保障、森林低碳旅游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这六个途径促进森林旅游景区低碳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8.
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就是根据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充分挖掘其文化的内涵,以整合和构建整体的文化形象,从而增加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力。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主要对川黔渝生态金三角地区古盐道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期望能为相关区域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肃省目前已知的丹霞地貌就有 80多处。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的思想和方法 ,构建了适合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甘肃省已知的主要丹霞地貌共记 4 6处进行开发潜力综合评价 ,划分了五个不同吸引向性的开发序列 ,提出了不同开发层次的战略措施。依此为基础 ,阐述了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总体构想 ,对指导区域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6,(5)
辽宁具有丰富的工业资源,悠久的工业历史,开发工业旅游产品具备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本文通过对辽宁工业旅游资源及优势的战略剖析,提出统筹规划省内工业旅游资源,实施战略联盟和一体化协同发展是辽宁工业旅游发展必然选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中国工业文明之旅"的辽宁工业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构想,并从五个方面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