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大学生"村官"是国家施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后涌现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群体,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其中蕴含着一系列的角色期待.由于"村官"角色中的社会期待与自身认同之间的差异,引发了工作实践当中的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对江苏镇江地区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对由于角色困境引起的实践困境进行分析,并尝试找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黄颖  王飞 《兰州学刊》2009,(Z1):210-211
母亲素质的提高事关中国的千秋大业,社会各界不但要重视母亲素质更要注意和发展将要转变为母亲的女大学生群体的素质。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形式针对女大学生的母亲角色意识展开调查,分析得出就业压力、家庭背景、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与女大学生母亲角色意识的强弱息息相关。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女大学生母亲角色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生存状况对村官政策长效机制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地区为乡镇政府机关,处于权力核心的边缘地带;村官收入的地区差异较大,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村官个人的成就感及获得的支持程度;未来的发展出路是大学生村官关注的重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公务员考取、扎根基层以及创业方面的制度政策支持是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看,大学生村官存在着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角色失调问题。其原因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政府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和社会及家庭存在偏见等方面密切相关。为此,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政府应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培训帮带机制、选拔和激励保障的相关机制,以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村官并不是村庄内的主要干部,因而大学生村官首先要当好村庄内主要干部的配角,但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也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角.大学生村官是嵌入村落的外在政治力量,作为乡村社会的"嵌入者",村民保护者和国家代理人的角色呈弱化趋势,大学生村官更愿意做一个乡村干部和村民都喜欢的"好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语言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宗教认同和习俗认同四个方面对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做了调查,发现他们对汉语的认同程度比较低;本民族身份认同感有所增强,国家认同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趋势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7.
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鹤壁市在河南省率先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必须统筹把握,综合考虑,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着力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期实施提供制度保证,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民政治认同是现代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不仅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有特殊意义,而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有重要推动作用。调研发现,湖北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的现状是:认同主体良性发展但主体性意识仍然不高、认同客体进步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外部环境整体稳定但不和谐因素同时存在。增进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必须努力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加强农民政治参与实践;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政治认同环境。  相似文献   

9.
创业富民是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环境、融入农村生活的最佳切入点,是大学生村官实现从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最好纽带,也是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动力所在.文章基于对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状况的深入调查,从项目选择、运作资金、专业技能、个人素质以及持续经营等五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的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锻炼培养年轻党政机关后备干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佳木斯市为例,对政府、高校、大学生"村官"本人及所在村村民进行了调查,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作用。同时,对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反思。针对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村官"作用制约因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喻义东 《云梦学刊》2006,27(3):64-66
从角色理论看,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角色不清以及当代大学生社会角失调造成的.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说明实施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大学生所充当的社会角色是失败的.只有通过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民价值体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指导,才能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农村发展政策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和学界的重视.大学生村官是作为外的国家自上而下推动和作为内的乡村社会自下而上吸纳的结果,但是形式上的内外结合却在乡村表现为内外分离的景象,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并没有与乡村真正融合,能参与的事件和发挥的作用都有边缘化的倾向.有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对于乡村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的是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政治认同中存在"公地悲剧"的理性困境,政治认同中理性的局限还表现为个体理性的有限性及政治认同不具有理性规律性。在大学生政治认同领域,理性的困境与局限以及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皆相当明显。将对情绪、情感,传统习惯,本能、欲求、需求等非理性因素的认识、把握运用于政治认同的养成,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他们对自己奉献的城市却没社会认同感。本文站在农民工的视角,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城市的社会认同状况,并提出了增强其社会认同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已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群体,这一群体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大学生“村官”是否能够真正投身农村建设从而激发出积极的工作行为.现有相关研究中,大多学者关注制度政策对工作行为绩效的影响,忽视了个体心理认知层面.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此群体本身的心理过程,本研究从认同构建过程角度出发,分析并构建了身份认同与自我效能感对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激发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感会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从而更有助于产生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才。大学生村官作为导向性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在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作为新生事物要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必须在实践中寻求创新发展,积极面对其成长的困境和不断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才能最终实现"选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接班人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工作压力对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本文采用工作压力源问卷和一般心理健康问卷,对山西省太原市521名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角色冲突和躯体症状得分均明显高于女生;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躯体症状、焦虑和抑郁三个维度及总分都具有最强的预测力。因此,工作压力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大学生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认同缺失,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提升河北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需要多方面努力,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海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女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材料论析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层组织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基层民主、推动社区共治和实现民众康乐的理性诉求,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角色"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处于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角色既可以由个体充当,也可以由组织承担。以社会角色理论为视角审视基层组织,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其存在理由、剖析其功能、解析其困境和探析其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