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德先生新著《孙子兵道与商战》一书,2007年8月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在孙子兵学研究日益向外扩展、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兵学研究之重要方向的今天,《孙子兵道与商战》的出版,成为这一方向的重要代表。与以往诸多应用研究论著所明显不同的是,该书虽然以兵、商合论为旨归,而它的前提却是对孙子兵学理论体系的系统展示,是对孙子兵学理论要义的高度提炼(即“兵道”)。在此基础上,又以兵家之实践与商业实践共同予以验证,予以充实,从而形成为一部兵道与商道、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的研究专著。一、系统完整的孙子兵学理论体系与精到准确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5,(9)
<正>《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兵学文化的源头、元典,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历代注疏评说、实证心得硕果累累。随着时代的发展,《孙子兵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为及时总结汇集最新研究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兵学文化,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发展,白山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孙子兵学大辞典》。全书共分"孙武本事""原著经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7,(4)
<正>《孙子》一书,被公认为中国兵学文化的源头、元典,历代注疏评说汗牛充栋,探赜索隐新见迭出。国防大学于泽民教授等人所著《孙子战略纵横》(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从战略层面研究和解读《孙子》的学术专著,包括了《正名编》《应用编》《链接编》,共计27章近26万言。该书既有从历史到现实的宏观战略思考,又有对前人误读误训《孙子》的指谬和匡正,可谓体大而虑周,守正而出新,读后令人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国防大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相占 《文史哲》2003,1(3):70-74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不能混为一谈 :论述意境的文献是《人间词乙稿序》,而境界说则出自《人间词话》;意境可以分解为意、境、观三要素 ,而境界则主要指真情或心灵境界 ,无法分解 ;意境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较明显 ,而境界说则体现了回归中国传统诗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孙子》精髓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孙子》(又名《孙子兵法》)问世两千五百年来,在中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公认为“兵学圣典”。那么,它的精髓是什么?在为1989年5月和今年10月召开的两次《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供的论文和最近两年发表的有关文章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四种不同观点的《孙子》精髓说: 日本著名学者和企业家服部千春在《孙  相似文献   

6.
解读"冯友兰哲学"和"冯友兰现象",绕不过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寄负着他的哲学观和"安身立命之地"。"人生境界说"不仅是打开其哲学体系玄深之门的密钥,而且还是攀访其人生终极之思的舷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价值意蕴和层递关系,既直观描绘了人生境界存续迁转的总体图景,又深刻揭示了其可操作的实践维度,对于当前的思想道德抑或精神文明建设仍不乏理论借鉴和实际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最具理论价值的是其人生境界说。冯友兰以有无"觉解"为标准划分人兽之别,以"觉解"程度的高低划分人生境界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等四种类型、四个层次,但是,其"觉解"与"觉""解"甚至"知"是大体相同的。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侧重于宣扬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强调人性的觉醒、人的社会责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从思想资源上看,对于儒道墨法诸家思想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8.
黄爱宝 《东岳论丛》2003,24(5):62-65
学界有人把环境伦理的道德境界区分为由低到高的4个层次:人类中心境界、动物福利境界、生物平等境界、生态整体境界。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道德境界的标准必须转化为解决人的利益与所谓非人类自然的利益等具体矛盾冲突的原则才有现实可行性。人的利益范畴已内在地包含着适度保护自然的所谓非人类自然的利益。人类不应追求和维护绝对不从人的利益出发的所谓非人类自然的利益。所谓非人类中心境界不能够也不应该超越所谓人类中心境界。  相似文献   

9.
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哲学的主题。哲学从其内在的本性而言, 是对人的本性把握的理论表达。对人的本性的全面性与历史性理解, 必然会得出人是境界性存在的结论。哲学作为“形而上”的理论反思方式, 必然要构建表达人的本性的哲学境界。哲学境界体现着人对理想的追求, 对价值的确认, 对意义的构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既体现为人对外在世界的否定性超越, 又体现为人向人的世界的历史生成, 印证着人对人的精神层级与品位的不懈追求。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表明人对自身存在性质、生活价值与人的更高境界的追求的理解程度, 是对人所生活与创造的意义世界的不断开掘, 是对人的内在生活底蕴的不断丰富。哲学境界及其精神旨趣贴切地表现了人的本性的超越性、理想性、批判性的追求, 进而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的自身特性与魅力。因此, 哲学境界及其精神旨趣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承载着重大的使命, 彰显出哲学的永恒感召力。  相似文献   

10.
着重从伦理学角度对冯友兰人生境界说进行分析,诸如合乎道德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道德的“道德境界”和超道德的“天地境界”,以揭示人生境界说所蕴含的丰富的伦理意义,人禽之别的根本——觉解;同时区分了道德行为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义利统一观,对道德修养借鉴作用以及天地境界对生态伦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共产主义 ,释义颇多。但过去普遍的倾向是强调共产主义的制度层面 ,突出其此岸性和可预期达到的条件性 ,而对共产主义的高远形上境界认识不足。本文依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提出 ,共产主义是实体境界、形上境界、实践境界的三维合一 ,有针对性地凸显了哲学形上性和现实实践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咱称《孙子》)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这是一部用来指导战争的兵书,讲的是用兵之道,而我们却提出将它运用到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样的提法是否妥当?是不是牵强附会?两者的结合是否必要、可行、有价值?笔者认为:运用孙子的科学思想,研究企业管理问题是可行的和必要的.首先,用《孙子》的科学思想去研究企业管理,对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学是有积极意义的。众所周知,科学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在欧洲形成的,到了70年代美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so年代,日本吸收美国…  相似文献   

13.
方东美的人生境界理论洋溢着昂扬的情感基调和生命理趣。他通过对生命本体论的大力阐发,将柏格森、怀特海生命哲学与《周易》"生生"哲学相融贯,构筑了以"生生之德"为中心意旨的宇宙境界蓝图。在彰显中国境界哲学的特质,拓展境界理论的内涵,提升人的生命理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但是这样一种玄妙的理想和言说,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其境界理论多属思辨性的构想,缺少实践性、动力性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14.
《人间词话》"气象"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涛 《江淮论坛》2006,(1):159-163
“气象”是《人间词话》中的重要概念,它与“境界”关系密切,对它的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对“境界”的评价。本文追溯了《人间词话》气象说的传统文论渊源,从生命关怀、个体感悟与悲剧体验三方面阐发了“气象”的内涵并探讨了“气象”与“境界”的关系,提出“境界”是一种人生境界。气象具有与境界相通的特点,是境界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在其《新原人》中根据"觉解"的不同程度总结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是一个阶梯式的不断上升的过程。他认肯人自觉履行其义务和责任的"意志自由",然而他认为惟有在"天地境界"中,人才能超越"有对"进于"无对",从而达到自由的境界。他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起来,认为哲学地"觉解"宇宙大全之理才能使人得到自由。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本性体现着人的本性,哲学就其理论旨趣而言是通过自为的方式体现人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哲学境界在历史的发展中体现为对“真实”的不同诠释,从对哲学境界的历史命运的内在逻辑把握可以理解哲学境界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所谓现存最古老其实非最古老,从军事思想发展史看,《孙子兵法》不过是我国自黄帝时代到春秋时期的早期兵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学术界对此多有共识,但迄今为止,有关前代兵家兵法对《孙子》影响的问题,至今尚无专文予以探讨,本文对此略陈浅见,诚祈学界师友多加教正。  相似文献   

18.
对宗教境界与审美境界的比较是宗教与审美的基本内核与最高追求的比较。宗教与审美都是对人的生存的关切 ,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同时 ,它们在显示出人的本质的超越性上也有着一致性。宗教境界与审美境界都是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冯先生从人存在的最基本问题出发,根据人对外界事物“觉解”的程度不同,将“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相结合,构建了其人生哲学体系,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两种境界中人的义利观与群己观不同,但义利观与群己观的不同并不妨碍两种境界的贯通。从义利观看,义与利并不截然对立,而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为谁之利"就是两种境界相贯通的可能性所在。从群己观看,虽然两种境界中人的群已观不同,甚至对立,但这并不影响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提升,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