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原籍爱尔兰后移居法国的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荒诞刷《等待戈多》(以下简称《戈》剧)自1953年在巴黎演出以来,一直是西方演出、评论和争鸣最多的一出戏。贝克特为此而名声大振,并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几十年来,贝克特受到的赞誉与评论之所以与日俱增,就在于他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时代精神。他在作品中酷爱探索垂死境界,成功地捕捉了现代西方所特有的恐惧和困惑。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濒临灭亡的绝望感、垂死感。这些人物有一个反复吟诵的口号:我活不下去了,我要活下去。这正是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特征,也正是贝克特在《戈》剧中所生动揭示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文通过分析贝克特的两部主要广播剧《凡跌倒的》和《余烬》,探讨贝克特如何利用广播媒介来继续他对表达形式实验的探索。两部作品经历了一个从以声音景观来模拟外部现实到逐渐深入到角色内心,探寻角色的心灵景观的过程,体现了贝克特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世界到意志世界的不断深入的艺术挖掘过程。  相似文献   

3.
寻求与等待:《老人与海》与《等待戈多》之比较何昌邑《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1953年,海明威获得了美国文学奖普利策奖;1954年,海明威终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在1952年,贝克特写出《等待戈多》,该剧于1953年上演,获得巨大的成功,贝克特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爱尔兰作家贝克特是以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而闻名的,对于其荒诞派小说,人们却知之甚少。事实上,他在小说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其长篇三部曲《莫洛依》、《马龙之死》、《无名的人》的创作特征在于创造“无字文学”,语言往往含混、自我否定、无逻辑性、缺乏实指义;而其小说情节呈现出扩散与消解的趋势。因此,可以认为贝克特是传统小说语言与情节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5.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剧作,它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了西方精神世界的荒芜,同时,贝克特又赋予人们等待和希望,他认为,等待便是希望,有等待才有希望。这也正是这部戏剧留给我们的启示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相似文献   

7.
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杰出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家、文艺批评家和小说家,其美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一个系统的过程。《普鲁斯特论》是贝克特早年发表的文学评论,研究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克特本人的文学创作思想。本文主要从唯意志论哲学、现代主义文学和法国存在主义三方面研究分析贝克特早期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剧作,而《终局》是他个人最钟爱的一部剧作。两剧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表现出更多的是不同,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力作从背景、人物、语言等的比较分析,来阐释《终局》其实是《等待戈多》的继续和发展,贝克特通过越来越晦涩难懂、荒诞不经的剧作深化了主题,暴露无遗地展示了人类越来越悲惨的处境,让读者和观众在感受到巨大震撼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自我的生存现状和生存意义进行长久的、认真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剧本中,戈多与上帝、基督、《圣经》或明或暗的联系,指引着读者的联想方向——戈多就是上帝,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深刻的解读。《等待戈多》中对上帝的等待,体现出贝克特在"上帝死了"之后对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对荒诞世界人类出路的积极探寻。  相似文献   

10.
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荒诞戏剧作家们的创作主要是反映当代西方人生存的荒诞性。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以荒诞的画面、支离破碎的情节,反映了人生的烦恼和恐惧,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诞不经。  相似文献   

11.
旅法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以其《等待戈多》等荒诞戏剧闻名于世。实际上其荒诞小说在战后英语现代派小说中亦别树一帜,并对战后英语现代派小说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即主要从贝克特的代表作《墨菲》、《瓦特》以及三部曲《莫洛伊》、《马隆死了》和《无名者》入手分析其荒诞小说,指出其创作主旨就是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和探讨西方现代文明中人们生存的真实状况,即:寓真实于荒诞。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声中,人类在法西斯铁蹄的践踏下度过了地狱般的岁月。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年代里,面对满目疮痍的星球,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代宗师萨特痛感世界的荒谬,创作了哲理剧《禁闭》,对人类的境遇作了存在主义的描述。应和着他的咏叹,以贝克特  相似文献   

13.
从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来看,汤姆?斯托帕德的代表作《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与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存在互文关系。承文本《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与蓝文本《哈姆雷特》和《等待戈多》之间的互文关系的实质是创造性的差异或他性,而不是同一性或相似性。《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通过它与蓝文本的他性,以象征的手法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历史与政治现实以及后现代社会人类的心理现实,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警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好像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二手货,导演、编剧、演员习惯了,观众也耳濡目染跟着习惯了一位中学老师为准备学校戏剧节指导学生排话剧。问:排什么剧?答:孟京辉的《等待戈多》。问:这是贝克特的,怎么成孟京辉的了?答:不对,什么贝克特,是孟京辉的啊。不久前,话剧《艳遇》挺火,但有人检举  相似文献   

15.
如果将贝克特的短剧《大灾难》中的权力关系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在这座权力金字塔里占据着他们各自的位置:导演占据着金字塔的顶部,是最有权力的人;主角处在最底部,没有任何权力;助理恰好在金字塔的中部,是一个拥有半权力的人。通过对《大灾难》中这种权力关系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部短剧反映了贝克特创作《大灾难》时期的政治现实。  相似文献   

16.
贝格特的《等待戈多》看似虚无,实则荒诞中存在理性,虚无中蕴涵深刻生态思想。在西方生态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的观照下,贝格特式的荒诞和虚无呈现全新内涵。尽管贝克特没有明确言说大道,审视贝克特的创作历程,我们发现《等待戈多》是作家从"重言"到"空境"的过渡,反映的不是荒诞,而是作家"证求大道"、回归生态"整一"乃至道家"浑整"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塞缪尔·贝克特在他的代表作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称呼的人》)中深刻探讨了身体的遭际与命运问题。首先,贝克特的三部曲中身体承载了社会、个人的荒诞记忆,这较之他的荒诞剧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三步曲中主人公的身体总是被监视着,权力附着其上,身体备受蹂躏,被宰制、改造、矫正和规范化着,因此身体显得悲观、被动、呆滞;最后,身体在性的支配下,摆脱了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束缚,放纵欲望,在空中飘浮,成为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  相似文献   

18.
贝克特戏剧兼具悲剧和喜剧的特点,但又绝不是将二者进行简单叠加,相反,他将二者巧妙融合,使其戏剧具有了明显的悲喜剧意蕴。贝克特戏剧作品产生的悲喜剧张力产生于失调、错位、矛盾的对抗之中,他采用喜剧的形式与手法表现悲剧性的世界,具有反讽意义的悲喜剧成为他传达心声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寻找戈多──论寒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田红卫《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此剧的主题是“等待”。要等到戈多,首先得解决谁是戈多这个问题──寻找戈多成为本文的中心问题。首先从研究戈多的名字入手。戈多的名字也许是一个晦涩的文学隐喻。巴尔扎克曾...  相似文献   

20.
重叠的起点一九一三年,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创作了独幕剧《东航加迪夫》。这出小戏虽不是这位“美国戏剧之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代表作,但标志着他创作道路的起点。作家自己认为这个独幕剧“非常重要”,因为“在它里面,可以看到或是感觉到我全部后来写的更为重要的作品中的精神、生活态度等等的萌芽”。四十年后,另一位也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在巴黎推出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