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入世后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全面接轨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以应对竞争激烈的大市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道必答题.该问题的解决程度,事关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通过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经济有效性,可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岳爱娴 《社科纵横》2010,25(9):29-30,4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我国农村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新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小丽 《求是学刊》2006,33(6):62-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以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取代供销社、信用社等传统的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已成为带动农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新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综合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及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适应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组织制度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速度越来越快.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市场农业迈进的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显现的功能也越来越新.在具备互助功能、传递功能、培训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同时,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带动农民生产能力、拉动农民增加收入、拉动农民职业转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及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化的功能日渐凸显.而这些功能既需要双层经营体制、市场经济及农民积极参与等条件,也需要通过能人牵头、政府支持和法律保障的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农村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辉 《学术交流》2007,3(9):117-120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涉及农村宏观、微观经济基础变革的大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生产资料归属问题,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把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资本,节约农户的交易费用,可能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定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特殊企业组织形态的具有营利特征的经济组织.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大宗粮食作物产业处于明显合作劣势.在新形势下,在粮食主产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路径,应当首先以畜牧、蔬菜园艺业等利润较高的产业为突破口,发挥合作优势产业示范作用,逐步向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产业扩展.在粮食产业中,主要通过培育农村粮食经济人,先让农民进入市场、获取外部市场利润,特别是发挥合作组织降低交易成本的内在推动力作用,不断引导其发展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实体,完善内部机制,提高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维护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本文在简述国内外学者有关乡村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的保障作用,进而论述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关性,提出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的几点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农民依照合作社原则自愿组建创办的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具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等经济有效性,同时更具社会有效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时刻站在农民角度思考、解决和处理问题,通过联合使单户农民作为强有力整体参与市场交易,可为农民争夺"话语权"开辟新途径.通过科学合理配置资金、技术、劳动力和设施等生产要素,可为农村服务社会化拓宽新领域.通过对成员在农业新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锻炼,可为农民提高素质开辟新课堂.通过将国家各项惠农促农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干群关系改善和政府职能转变,可在政府和农民之间架构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9.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小农户为适应市场而组成的联合体.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实际控制权向少数股东集中的倾向.这种向"股份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有四:一是关键性生产要素的稀缺使要素所有者在组织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利益相容的各个成员根据成本与收益选择自己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三是生产规模不同的成员互相博弈的结果;四是节约决策成本,并对重要成员进行选择性激励,从而降低合作组织管理成本的要求.只要针对少数掌握实际控制权的股东设立必要的监督约束制度,"股份化"是有利于提高合作组织制度效率的.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很多过程必然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才有希望实现.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制约了当前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廖国庚 《社会》2003,(2):10-12
我国每年有一大批转业军官(包括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退出现役的军官回归地方后,必须经过一个由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那么,转业军官是如何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呢?他们的职业角色转换的情况如何?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采取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4月至7月对1996年至2000年转业到长沙市及驻长沙的省直单位的转业军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  相似文献   

20.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