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焕周 《学术交流》2004,16(4):147-151
抗战时期,老舍先后创作了九部话剧。讴歌民族英雄、渴望民族新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批判犬儒主义的人生哲学、探索中国新文化出路的文化分析,是其思想内容的两大特点。"出走"的情节模式和对照的人物塑造手法,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老舍抗战剧作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它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而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开拓性的题材和新颖性的形象系列,扩大了现代话剧表现生活的穿透力,对于老舍后来的小说和话剧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研究现代文学,不应漠视老舍抗战剧作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刘晓亮 《唐都学刊》2000,16(4):101-10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意识流文学之父。他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既是意识流理论的最早介绍者和传播者,也是现代杂文、小说创作中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最早实践者。鲁迅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现代意识流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讽刺艺术是首屈一指的。在腐朽、黑暗的旧时代,为了唤醒民众,他以小说和杂文(更主要是杂文)为武器,对腐败的统治者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代理人物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其思想的深刻,使人铭心刻骨;其娴熟的讽刺艺术,更为世人所惊叹。萧伯纳做为一个爱尔兰籍的剧作家,其讽刺艺术也是举世公认的,在戏剧创作中,他对腐败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对资产阶级绅士淑女们揭露和嘲讽同样是淋漓尽致。宽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超越性是以它的现实性为基础的,中国现代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反映了现实,而在于对现实的功利性态度局限了它对现实的深入表现.一方面,现实功利性文化的制约把现代文学的关注点牢牢地吸附在社会政治实践上,使文学难以在探索范围和深度上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以"正德"实践为目标的超越模式既使作家强调事功而忽视对"真"的探索,也使作家的主体意识受到抑制.这正是现代文学的超越性困境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宋剑华  杨姿 《求是学刊》2006,33(5):101-106
庐隐、萧红、张爱玲三位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每一个人都以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上的真实感受与理想破灭;她们不仅用细腻入微的故事叙事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女性主人公的现实困惑,同时也深刻地阐释了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抵触与拒绝。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人习惯于把有无理想作为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主要标志,因此,一提鲁迅小说的理想,就会觉得诧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错,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革命者,作为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一贯反对瞒和骗的文学,反对以乌托邦的空想去麻痹人。他敢于直面现实,向黑暗挑战,他是旧思想、旧习惯、旧制度的死敌。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现实,他的笔触始终对准那个罪恶的社会,无情地揭开它的种种毒瘤脓疮。因此,鲁迅的小说,至今还是最好的现实主义典范。但这些,决不意味着鲁迅没有理想。问题恰恰相反,鲁迅是带着自己的社会理想投身于文学事业的,也正是进步的理想,才使他的现实主义描绘显得分外深刻。他自己曾经明确地表白过,他弃医从文,是想以文艺为武器改造国民性,而他揭露病态社会,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既透露了鲁迅的社会理想,也透露了鲁迅的美学理想,而且都付诸小说创作的实践,即在对黑暗社会的现实主义描绘中,透露出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但它所揭示主题的深刻,却远远超过了同时代这一类作品。而《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也以她的悲惨结局启发着读者深思,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既有反抗精神,又无力反抗整个旧制度,最后终于被旧社会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女子,但又不是普通妇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启蒙;她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低下,对于旧制度有一种本能的反抗意识,而“五四”运动又使她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一典型情节的概括,是为典型性格的创造与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的。我们称《呐喊》《徬徨》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史诗,并不是说,这两本小说集,逼真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生活的一切细节真实,因为《呐喊》和《彷徨》,在小说形式里,是短剑,而非长篇巨制。就鲁迅的创作风格来看,他的小说也不以细致的工笔画见  相似文献   

9.
鲁迅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他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富强和民主而呐喊斗争 ,不屈服于任何专治政府的强压及其反动文人的攻击 ,为弱小者和贫苦农民、下层知识分子奔走呼号 ,又痛于农民的愚昧麻木和知识分子的消沉 ;他一生写了大量杂文、小说 ,批判社会、反映人生。他的批判是现实的 ,更是超前的 ,他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 ,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揭露和批判 ,无疑是最深刻的 ,无人能与之相比。他曾信仰进化论 ,认为青年是中国的希望 ;相信唯物论 ,认为国富民强就必须“掊物质、尊个性” ;他也曾办过报 ,大量翻译、介绍东欧弱小国家革命…  相似文献   

10.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英 《浙江学刊》2003,(6):104-109
郁达夫是个旷世奇才 ,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颓废情绪的评论 ,总是有所顾忌。“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 ,是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在作品中 ,主要表现为“零余人”系列形象的塑造和“情欲”主题的选择。这种郁达夫式的“颓废” ,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与传达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鲁迅小说死亡叙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一种巨大的民族危机感,而最能彰显这种危机感的重要题材就是死亡,所以,死亡成为他小说所关注的重要社会人生现象和主题.同时,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他的小说文本提供了对死亡叙事的独特关照视角,透过这个角度使读者尽可能证悟人生与人性的悲剧性处境和意义,也看到作为作者鲁迅深刻的道德自省与询唤.  相似文献   

12.
袁国兴 《学习与探索》2007,6(4):184-188
不论是把解放区小说创作看做是主流文学倾向的代表还是批评质疑的对象,以往的研究所关注的大多还是思想和意识问题,相比较而言缺少对文学本体性的关怀,也就是缺少对文学各方面构成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事实上,解放区小说创作充溢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传统道德伦理意识的伸张,对民族、民俗文化现象的关注,对传统"言语类型"的借用,意识形态视角并不是解读解放区小说的单一通道,对意识形态属性的有限超越是解放区小说仍有艺术价值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切入这一论题,对解放区小说创作观念与方法进行一些理论阐释,不仅对重新认识意识形态倾向鲜明的解放区文学有意义,而且对审视具有强烈社会参与热情的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都有启示性。  相似文献   

13.
伊藤虎丸和竹内好对日本反省和批判思想是一致的.伊藤虎丸继承了竹内好强烈的现实感和反省意识所构成的主体精神的自觉,对鲁迅及其中国现代文学的思考,是立足于对日本近代化的反省与批判上,包含着对历史的深刻认识.与竹内好不同的是,伊藤虎丸是从对战后日本现实问题的反省开始他的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也是对"战后民主主义"的再确认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东北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历史、地理、民族、时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充分认识与研究东北现代文学这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文学,对于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回顾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历史,当追朔到建国前,随着东北流亡作家群崛起于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同时也产生了对其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当时一些著名的作家,学者、评论家如鲁迅、茅盾、周扬、胡乔木、  相似文献   

15.
有岛武郎 (1878~ 192 3)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是一个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大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对社会弱者的人道同情。有岛的文学在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 ,深得鲁迅的激赏 ,评价有岛是日本近代资产阶级作家中一个觉醒者。1有岛的文学作品和思想 ,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样一位与中国现代文学深有关联的日本作家及作品进行探索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讲 ,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仅就有岛的处女作《除锈工》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试做论述。一  有岛的带有明治时代社会主义特色的小说《除锈…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小说通过对当时呼兰人蒙昧生存状态的纪实描写和精神痼疾的展示批判,拓展了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一创作母题.通过象征意象,折射出时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群体心理,揭示了当时呼兰乃至整个社会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封建势力把人变成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觉悟的动物,面对蒙昧的世人,萧红同样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声.看出封建制度、封建秩序和封建意识的反人类、反人性的本质,正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意蕴所在.萧红在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表现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视角,在鲁迅对被损害被侮辱妇女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又有拓展和挖掘.萧红的这一创作视点,是反映和表现当时妇女生存状况、不幸命运的最佳视角,弥补了男性作家由于性别限制而难以深入表现女性生理、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一"死角"而带来的缺憾,这是萧红对鲁迅批判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萧红小说创作深刻的内蕴所在.  相似文献   

17.
姚辉 《社科纵横》2008,23(10):90-92
鲁迅小说中有关母亲形象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一样的创作心理.本文从鲁迅小说中有关母爱内容的描写,分析出鲁迅心理孝与怨的情感矛盾;从母亲形象的命运书写,透析了鲁迅悲恨交加的心理情结;文章从系列论证中,告知人们,造成母亲们悲剧命运的深刻原因之一是她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一) 鲁迅的杂文创作,成就巨大,战绩辉煌,古今中外,无人可与伦比。他不仅自己树起杂文丰碑,垂范后世,而且带领一批革命作家披荆斩棘,开辟了广阔的杂文天地,为文学拓展了新领域。这不是说,杂文是鲁迅的新发明。在我国,杂文有着悠久的历史。鲁迅自己就高度评价了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小品文。到明末,尽管小品文走上了吟风弄月的歧途,鲁迅也还是肯定了其中积极的一面。杂文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特产,外国早有文艺性的随笔与小说、诗歌等并存,而随笔也正是杂文的一种。可是无论中国或外国,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似乎都还没有承认杂文是文学的一个分支。鲁迅说:“我们试去查一通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的确,总不能发现叫作tsa-wen(杂文)的东西。”因此,甚至当时进步文学界内部也有人责怪鲁迅专写杂文而不多搞创作,言外之意,写杂文不算创作。  相似文献   

19.
王锺陵 《学术交流》2006,19(4):146-153
茅盾在20年代末提出了突出时代性的“新写实主义”。相应地,他对鲁迅小说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由此,他的文学观与后期创造社所提倡的普罗文学观就趋同了。其时,写实倾向大大地压过了表现自我的倾向,第一人称的写法遭到了批评。文学界展开了对于浪漫谛克及庸俗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这股更新了形态的现实主义潮流中,又有着以茅盾为代表的重视艺术表现和以阳翰笙为代表的注目于转换立场与克服旧意识的两种不同倾向。鲁迅则以一种面向新时代的态度,并且以他深刻的经验,指出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正确途径,解决了作家与所写题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郑孝萍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延伸,所不同的只是时代和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现代文学自然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几十年来,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基本上是取这一认识的。诚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渗透是广泛而细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