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介绍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两个关键概念“过程”与“有机”,探讨了怀特海的数学观及其数学教育思想。认为怀特海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思想是他的过程哲学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对我们今天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吕宏波 《船山学刊》2007,63(1):203-205
本文主要梳理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过程。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是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的结果,显现的是康德伦理学在应然与必然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3.
郑秋月 《北方论丛》2012,(1):129-132
在多元宗教参与日渐成为世界学术舞台上的热门话题之时,美国波士顿儒家学者白诗朗希望,过程神学能够在儒家与基督教相互理解如对话的过程中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他重视怀特海的基本原则。白诗朗也认为,哈特桑恩独具特质的"双向超越性"理论是儒者和基督徒彼此理解和询问有关神圣实在和有限众生世界关系的梁。  相似文献   

4.
李曙华 《文史哲》2006,1(2):145-151
尽管爱因斯坦曾有过不同的哲学倾向,但就总体趋向而言,乃是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只是他否定了康德的先验时空观,超越了康德设定的现象与物自身之间的隔绝,并将创造性直觉的能力(“智的直觉”)由上帝归还给了人类。爱因斯坦源于终极关怀和价值自觉的宇宙宗教情感,是其科学信念和内心自由的依据,而这正是其科学原创性的价值之源。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代表了西方正统哲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而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不谋而合。他一生的生命实践,证明科学创立的过程是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统一的过程,这为我们今天探索认知与价值的统一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世界正义(或全球正义)乃是当前世界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理论问题,政治哲学在对这个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中,起着提供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作用。康德的世界公民主义是现代一切世界正义理论的思想源泉和经典样式,而罗尔斯的万民法则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世界正义学说。本文通过分析康德与罗尔斯两人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指出尽管康德的世界公民主义因其面临的现实障碍而必须得到调整,但与罗尔斯的社会—国家等级制相比,康德以公民权利为原点的思想不仅具有更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现实的可行性。他关于人类自私倾向成为理性实现自己法则的工具的思想,为欧盟的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6.
李盼  高原 《理论界》2013,(11):101-103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是以普鲁士和法国的残酷战争和缔约体战为背景,一方面是受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启发,并且从卢梭对圣皮埃尔和平方案的评论中汲取了一定的理论精髓.另一方面是基于“和平”是时代发展的永恒诉求这样一个“永恒真理”及“和平”是世界人民内心不懈的追求这样一个“理论事实”. 《永久和平论》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观点,对种种关于“和平”的问题都做了详尽的阐释.本文在认真阅读康德《永久和平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康德永久和平思想内在意蕴的把握及对永久和平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的分析,打开理解永久和平思想的大门,也为理解康德哲学及其发展历程寻找一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内容提要康德知识论存在某些偏颇和不足,张东荪力图对之补偏救蔽,“接着康德往下讲”。他在多元文化的“交互视域”中广义地解决“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多元地、集合地、广义地批判、改造康德的先验哲学,使知识论由狭义拓展到广义,成为以文化为视域的、多元的、广义的知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康德先验哲学形式主义的理论偏颇,表现出中西方文化融合中补偏救弊、取长补短的思想倾向,表现了中西方文化在“交互视域”中的创造性融通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者往往认为中国只有实践哲学而理论哲学不发达,谢无量则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上起易教、老子,直至黄宗羲等人的源远流长的"纯正哲学"的传统,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作了系统阐述。他比较了孔子与康德,认为孔子的悦乐主义比康德的严肃主义更有人情味儿,亦与计虑快乐之多寡的英国经验论的幸福主义有别;他比较了子思论时中与亚里士多德以过不及之中为德,认为中西哲人虽并尊中庸之道,但亚里士多德之说不及子思具有心性论之依据;他比较了孟子的良知说与近世直觉派哲学,认为二者是相通的。他区分了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唯心论和心物二元论,对唯物论和实在论传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他对孔子关于"知仁勇"三德之内在关系的阐发,为解决王国维提出的"可爱"与"可信"的矛盾问题——这一20-21世纪世界哲学前沿最重大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传述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他怀疑天命鬼神,重视人事;主张以“仁”为中心确立各种典章制度;重视仁德、礼义,轻视生命和物质利益;提倡“中庸”之道与“和而不同”的方法原则;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孔子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并由中国传播到世界,是推动社会走向理性、文明、和谐、有序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一、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康德先验范踌的不同 皮亚杰的确深受康德的影响。他的认知结构与康德先验范畴一样,都强调了主体、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二者在功能上的确相似。  相似文献   

11.
现实存在者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范畴。首先,现实存在者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实在,我们无法到现实的存在者的背后去发现任何更为实在的东西。其次,任何现实存在者的存在意味着它的生成,而现实存在者的生成是顺应性的物理把握和主体性的概念把握综合的结果。再次,作为非时间性现实存在者的上帝既为一切永恒客体提供居所、价值和秩序,也为时间性现实存在者提供最初的主体意向。  相似文献   

12.
阳黔花 《兰州学刊》2006,(9):205-206,153
作为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鲜明、集中地体现在其教育节奏论中。怀特海教育节奏论的核心有两点:一、教育者要按照学生的智力发育阶段施以不同的学习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二、学生智力发育的不同阶段,应专注集中于某一重点科目的学习,决不能分散精力同时学习过多的学科,其他阶段性非重点科目应有机整合统摄于重点科目之下予以传授。教育遵循这一原则,学生最后都将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怀特海的教育节奏论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和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自我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怀特海建构宏大的宇宙论体系与后现代“对元叙事的怀疑”的界定相冲突,但在他的过程思想中贯穿着向他者开放的后现代精神。从他对西方传统哲学思维的批判角度揭示其思想中的后现代内涵,有助于我们对其哲学丰富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度”及其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及其转化程度直接影响创新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创新结果。网络中知识转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知识转移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而一旦限制性因素被突破,则知识转移又表现为其他特征,例如知识转移速度加快、知识转移范围扩大等。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度",指网络成员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或者在内外条件约束下,知识转移活动所能达到的程度。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接受组织的吸收能力、知识的显性度、各种智力资本的复杂性以及知识转移背景的相似性等方面左右了知识转移的广度、速度和深度。作为知识产品的科技成果,其可转移性的高低是影响转化的根本因素。为加快中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必须改进现有的高校科研导向、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开展面向产业化研究的积极性,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移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 《学术探索》2012,(6):5-10
康德哲学历来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得到广泛的瞩目。然而在当代语境下,通过先验理性和不可知论的双重进路,重新对康德的"物自体"进行反思,发现其所要寻找的形而上者其实并未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背景下,形而上学的合法性问题既是现代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解决现代人价值迷失的中心课题。文章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力图从“生存境界”的角度来挽救“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在揭示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的基础上,区分了形而上学的理想和形而上学的理论。形而上学的现实的合法性在于人的类生命和历史性,形而上学的鲜活的生命在于人类价值的寻求和生存境界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布迪厄在批判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知识生产模式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科学的知识生产,创立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通过惯习、场域、策略等概念超越了主客观的对立,发现了实践活动生产的逻辑。关注与理论逻辑完全不同的实践逻辑,对我们把握科学的实践具有方法论意义。实践理论中的“反思”在确立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科学关系方面,成为指引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18.
郭象是魏晋玄学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提出了"适性"而为的理论,他认为事物是"自生"的,每个事物的"性分"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每个事物只能顺自己的"性分"而为,而且也只用"适性"而为.郭象的"适性"而为思想中有很浓的万物一体境界,体现了万物相通相融,体现了事物间的一种共通感、一种责任、一种尊重和一种平等.  相似文献   

19.
于茀 《北方论丛》2004,(4):6-10
海德格尔对于西方思想传统来说,一个飞跃性的认识是,重新区分了知识与真理.西方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后就走上了一条弯路,一条遗忘存在真理的弯路,一条与科学争夺同一个"真理"的弯路.形而上学的对象不是"与事物符合的知识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它直接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存在之真理不能用科学实验与理论推理的方式来获得,海德格尔发现了诗和哲学的"思",可以建立存在之真理.  相似文献   

20.
张宝明 《河北学刊》2003,23(3):106-110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则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无疑是放弃了启蒙学者"形而下"的担待,使本该清晰的启蒙与反启蒙的边界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时时散发着"道德形而上"必须和政治实用主义结合才有用武之地的气息.与此相反,笔者欣赏并奉行"形而下"的所作所为,而不欣赏固意"牢化"的"形而上"诉求.人文精神应该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和活生生的,而不是抽象的、观念的、僵死的和教条的,这才是文学生命的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