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在五月的晴空下,我们把瓣瓣书香给青春的少年——一瓣书香,送给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徐本禹,他来自贫困山乡,却志愿放弃学籍到更贫困的山乡支教;他给西部带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致富的希望和力量;他给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感动,同时还有把爱心传递下去的行动。一瓣书香,如一个美丽的风筝,在五月的天空中上下翻飞。风筝是中国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让我们沿着这样一条历史的脉络,去深刻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是中国的,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2.
有趣的等式     
杨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生活每天都被许多公式与习题所包围,然而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对于他来说不仅仅只是传教之用,更重要地是给他以及他的学生带来许多乐趣。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生命     
一位有着“凄美人生”的女性悄然离世。她在晚年倾力营造的、关乎1500万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被老百姓传为佳话,给世界留下了永恒的感动和回忆。人生是漫长的。悠悠岁月,日复一日地演绎着天荒地老;人生又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   

4.
周立波同志不但是一位小说家,写出了《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名著,而且是一位翻译家,译过捷克作家基希的《秘密的中国》和俄国作家普希金的《杜布罗夫斯基》等作品。他还是一位有成绩的报告文学作家,出版过《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和《南下记》等报告文学专集。“这三本报告文学集不仅仅真实地记下了广大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英勇善战的顽强机智的战斗事迹,也勾勒出敌人残暴的嘴脸和汉奸的丑恶形象,渲染了中华儿女对敌斗争的壮烈气氛,充满了血肉和烽火硝烟交织的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一位擦鞋匠的传奇故事感动了世界。米索是萨拉热窝本地的一位居民,21岁那年,风华正茂的他接替父亲的工作,背起工具箱走上街头,成了一名擦鞋匠。一个年轻人在大街上以擦鞋为生,这在一些人看来很没出息,但米索不这样想,他认为擦鞋也是一份高尚的职业,每当他把人们脚上的鞋擦得光滑铮亮,穿鞋人因之增添了几分精神和自信时,他觉得自己的劳动价值就得到了体现。此外,米索不但努力擦好鞋,还时常免费为那些年老或贫困的主顾服务。渐渐地,米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人文贫困最突出的国家,人文贫困指数排在巴西、印度之前,居世界之首,尤其是农村的人文贫困。黑龙江省地处祖国边疆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偏僻,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仍有相当部分农民处于贫困之中。黑龙江农村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贫困,同时也包括比物质贫困内涵更丰富的人文贫困。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活动,其高度的人文关怀本质、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以及社会支持理论取向,是建构中国本土特色反人文贫困综合社会支持网络,彻底解决中国农村人文贫困问题的有效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7.
阿马蒂亚·森明确指出他分析贫困、饥饿、饥荒所采用的方法是权利方法。权利方法强调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粮食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社会中的权利关系,而权利关系又决定于法律、经济、政治等的社会特征。但他同时指出,权利方法还是有一定缺陷的。所以,他又提出以可行能力剥夺来看待贫困。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根据可行能力视角,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可行能力视角对贫困的分析,加强了我们对贫困和剥夺的性质和原因的理解,使我们能够在更接近社会正义所要求的信息的层面上来看待贫困和剥夺问题。权利方法和可行能力视角,对我们认识和解决贫困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贫困不仅仅表现为经济上和物质上的贫困,同时也是文化上和精神上的贫困,人的文化和精神上的素质提高是脱贫的基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贫困问题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充分认识到新技术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形成的恶性循环,需要通过形成社会合力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观点举要     
儿童贫困也不仅仅是因家庭经济困窘而不能享有适当的物质生活,同时,还包括人力资本发展机会的匮乏、家庭社会网络资源的贫乏、表达自己要求和希望的权利缺乏、以及参与权利的缺失等。儿童贫困既是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重要原因,也被认为是贫困代际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因为爱     
这是一种内涵丰厚的爱。在这里,爱不仅仅是善心和感动,更有鲜活的力量在涌动,涌动着自救者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黄荣风 《老友》2009,(4):31-31
他是一位入党已55年的老党员,一位有口皆碑的老模范,也是一位感动大众的乡敬老院勤务员。他就是江西省宜丰县新庄镇湖城村的黄荣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黄荣糯在集体生产劳动中处处带头、事事抢先、无私奉献,乡亲  相似文献   

12.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一种阳刚风格的作品,而《山乡巨变》则体现出一种阴柔的风格。作家的两部长篇小说艺术风格为何截然不同? 单从作品的题材和描写的不同内容来解释是不够的,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自然写作时的心境也不同。其实,从周立波的个性和情趣来看,他更擅长于阴柔风格作品的创作。周立波在艺术创作上坚持不断地探索和追求,《山乡巨变》则是作家艺术风格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张竞 《社区》2014,(10):51-51
在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大江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既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也是前门地区胡同文化达人;他既是社区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他用手中的镜头记录胡同的百年沧桑,记录胡同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用相机记录感动,用微电影诉说故事,他就是热心公益的胡同摄影家蔺鑫元。  相似文献   

14.
贫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经济问题,许多扶贫措施也主要是采用经济手段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对一个背陇瑶村落50多年的社会变迁进行考察,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村民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作者更倾向于认为贫困是一种文化秩序的结果.扶贫工作在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把扶贫者的思想观念灌输给贫困者,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富人或者强权者的财富观强化了贫困人口的贫困感,双方以一种合谋的方式制造了一套关于贫困的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从外国讲学回来,他给我讲了这样两件让自己很感动的事。一件事是,他在德国所到之处,从未看到过一辆闯红灯的车。一次,他半夜12时参加完一次会议,公路上车辆稀少,非常空旷,他的车每遇上红灯,都主动停  相似文献   

16.
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资深记者,曾深深感动于建筑师贝聿铭的两句话。一次是贝师与许多外国同行面对中国北京的红墙碧瓦,感动于古建筑的美时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一次是贝师听人说起代表北京古都文明的四合院、小胡同被大批的拆除时,他说了这样的话:“我是一个外国人,不懂中国的事……”这位资深记者反复强调:贝聿铭是一位美籍华裔。可以理解为,这位记者尊敬享誉世界的大建筑师,不想对他有任何的责难。其实,也不会有任何的责难。原因是,我们需要的不是责难,是思考。儿不嫌母丑,但儿更热爱美丽慈祥的母亲,因为她更智慧,更亲切,更圣洁,更具尊…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现代化同时也时常伴随着无法挥去的负面效应,即社会贫困。 广义上讲,社会贫困包括经济贫困。我们这里所谓的社会贫困狭指经济之外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8.
帅气的脸,斯文的举止,有着如韩国明星般的独特气质,他就是李相基。来自韩国釜山的他,温柔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同样温柔的心。温州天真可爱的小宝宝令他动容,那些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更让他感动。因为感动,他将自己的天使乐园带到了温州;因为感动,他对温州宝宝的深情越来越浓:因为感动,他坚定地选择了温州。  相似文献   

19.
周立波是一位卓有成就、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优秀作家。他“数十年如一日,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贡献给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事业”。(周扬语)在小说方面,除了《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等几部长篇之外,他还为我们留下了几十个短篇。一九七九年二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周立波短篇小说集》,选入他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短篇小说三十余篇。这些短篇和他的长篇一样,反映了风云变幻的伟大时代,塑造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新人,显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中也使我们看到了作家光辉的战斗历程。  相似文献   

20.
曹光鑫 《社区》2010,(36):20-20
"心存一份善念,你的世界才会变得美好!"走近一位普通而不凡的社区居民,笔者不禁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并非社区干部,也非共产党员;说他不凡,是因为他有着心存善念、仁慈为怀的人格魅力。他用点点滴滴的善行,"串联"起一个个令社区干部和居民感动的故事。他叫汪改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济川办事处东河社区双塘组一位38岁的居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