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思潮,是对20世纪中国美学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欧洲美学流派之一,中国生命论美学的建构与之息息相通。在存在主义东渐的过程中,百年中国生命论美学对它的接受,经历了"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的顺序,其发展着的核心问题,也经历着"艺术与解脱"—"艺术与自由"—"艺术与存在"的三个阶段,从而步步融会入"启蒙美学人生论"—"实践美学主体性"—"生命美学本体论"的层层深入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美学中的“性”范畴超越了儒家美学“性”之道德本体、道家美学“性”之“逻各斯”的探求,着力论证了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社会理性生命三位一体的生命结构,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思维对此岸现世生命积极超拔的精神品格,包孕着浓郁的文化心灵结构、对生命的终极思考以及生命的价值与情怀。郭象的“性”论建构了以“独化”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具体表现为:“独化”是存在的存在论,即本体论;“性”即物性与心性一体的自由生命意识。从而在本体论上建构了生命的本根与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的主流分析多集中在功利性、世俗性、诗性和主观直觉性,但对自由与审美的关系、生命价值审美观、审美的个体性等边缘美学理念之探讨总是处于遮蔽的位置。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通过对个体生命审美所蕴涵的意义特征及其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分析,使近现代中国美学具有新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5.
早期民间道教是尚美的宗教,成仙是它的最高理想。神仙境界是中国古代生命美学和身体美学的重要资源。早期道教对于自由享乐生活的珍视和对于安静和谐环境的肯定,开拓了身体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自由和享乐代表了早期道教生活方式方面的审美理想,神仙题材汉画所表现的以生为美、力抗自然和肯定自由享乐的观点,折射出早期道教得道以超越时空和社会限制,获得生命永恒欢乐这一极富审美价值的人生态度。汉画对安静和谐仙境的描绘是对传统形式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自然全美理论和“自然的人化”理论的框复与超越。这些修仙证道汉画从生命生存角度对生命文化所做的阐释和开拓,给世人领略宇宙人生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生命美学之前,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误区在于,忽视了人与世界之间事实上还存在的第三个维度:人与意义的维度。实践美学的核心是"本质",生命美学的取向却是"意义"。由此,生命美学走向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美学。  相似文献   

7.
健全的生命状态既是"自我"的个体彰显,亦是"我们"的社会凝聚,它是个体均衡发展且创造社会价值的身心历程。生命从身体运动以及欲望之中呈现为各种表象进而发展到语言获取,生命健全的表达与引发的双重内涵便得以发显,此为健全生命内蕴在道德哲学层面的意义建构路径;健全的生命不仅表现为语言的获取,还应上升为互为主体的社会层面,透过相互交谈并共同建构有意义的生命,此为健全生命与道德哲学的共同建构路径;意义建构与共同建构所呈现的生命状态只是一种"建构的实在",健全的生命亦需要进行道德哲学的解构,对自然这种"实在本身"开放藉此进入生命本身的发展过程,个体才能在健全的生命历程中彰显出自由的人生向度和自身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8.
认定"美来源于实践"是实践本体论美学逻辑上的必然,把美的来源"归之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生命本体论美学立场的言说,把美的来源"归之于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则属于存在本体论的话语。"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含义,在实践本体论美学、生命本体论美学和存在本体论美学的不同视域中有所不同。而科学技术发展所促成的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作为基础性条件使人的存在的审美化得以日渐加深和拓展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只把格柏森当作"非理性主义"、"生命直觉主义"的代表,正面的评价不多.事实上,如果把柏格森放到整个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流派发展史中来看的话,他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梁.正是他和他所代表的生命美学流派,导致了美学研究从传统"理念"论到现代"生成"论的总体转向,他和整个生命美学流派带来的两个核心观念--"生成"与"体验",让后来的许多学派如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等,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表情性的审美诉求,是现代散文在颠覆古代散文审美价值之后所建构的全新美学意蕴;散文形式的本真表情性,表现为一切形式的整体寓意与诸多形式中赋予主体意象以抒情指义,即“人的发现”与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由呈现。  相似文献   

11.
韦尔施的《重构美学》作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一个主要西方理论资源,其日常生活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上的审美化思想,多为中国学者忽略。韦尔施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必然,视欲望快感和经济策略为其动因,只具有浮光掠影的肤浅价值。故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不应在先已被高度审美化的语境中锦上添花,反之可以表现叛逆和崇高。所谓认识论的审美化,是指美学公认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直观形式、建构性、可操纵性、歧义性等,不仅是艺术的专利,而且变成了现实认知的基本范畴。韦尔施将这一传统上推到康德和尼采,应是显示了用以美学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来解构以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性的苦心,它虽然或者多半只是后现代主义鼎盛时期的一种美学乌托邦,然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认识论审美化的区分、辨析和升华,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身的认知,以及对于重构美学的思路,都可谓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的“情景”说既是一种文学创造理论,又是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美学理论,它与佛教的“现量”概念相结合,在明清之际构建了一座美学理论的高峰。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系统阐述“境界”说的第一人,其“境界”说脱胎于“情景”论,然而,它经历了一个从艺术走向人生、从人生走向哲学、从以和谐为基调的优美走向以痛苦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的历程。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重要营养的学说,它是对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情景”论的错位生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气"是在西周初期就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独特的理论范畴."气"以其自身独具的内涵和命意昭示了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及其生发赓续、蓬勃旺盛的创造力量.在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正由于"气"范畴的产生和发展,才形成中国美学和艺术特有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才形成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和范畴,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美学精神的途径,也是建构适合我们今天时代的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份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气"是中国古典美学元范畴之一,它与"道"和"象"一起构成古典美学的生成模式。气能够进入古典美学的视野一方面由于它是这个生成模式的中介环节,另一方面又因为气自身的某些特性与古典美学的内蕴———生命精神、超越精神和"象"之审美精神有着共通之处,它还是使得古典美学核心的"意境"说得以形成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就人生美学看,“清”则应该表征一种人生的审美构成域和构成态势。如老庄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的审美心理态度,虚心应物、涤除玄览的审美体认方式、超脱尘俗的审美情调等都以“清”为学理依据。作为道家人生美学的重要组成,“清”的审美意识深深烙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趣味中。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气论是中国化中一个蕴义复杂的问题。本试图通过一种西方学理式的分析,来展示气论所包含的天之元气、人之体气和艺之气三个层面及各自内涵。围绕气论三个层面天-人-的独立和相互作用格局去揭示中国化中所蕴涵的生命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陈望衡的美学研究一直关注审美本体。他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指导,接受社会实践本体论的影响,将“精神自由”看作审美的本体。第二阶段,则吸收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以“境界”为审美本体。境界内含自由,但突出了超越性、感性,更具审美特色。在当今中国美学研究中,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美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气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这一形而上本体又是以"韵"的表现方式被呈现和传达的."韵"不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的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 "气韵"范畴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气"、"韵"各自内涵的丰富性也为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演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