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樊琦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3)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对社会生活的侵蚀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而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就是“人性自私论”. 要揭露和批判个人主义、利已主义,首先必须剖析“人性自私论”. 笔者认为,“人性自私论”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马英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近年来,有人公开宣扬并信奉“人性自私”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为别人活着的人是没有的,利已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观点同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人性自私论,就曾经作过批判。当前,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阐明这一问题,对于我国的四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对人性之私均持批判态度,宋明理学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但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却明确提出了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地位与尊严,并以之为起点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统治及家国同构的统治模式进行否定与批判,显示出鲜明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4.
5.
6.
人性是由人之所以为人的潜在性构成的整体,而谋求生存得更好是人性的根本特性,是人性的一般内涵或"人的本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性。这种本性在不同个体那里有不同的体现,构成各种不同的潜在特性的统一整体,这即是现实的人性。人性是潜在的,需要通过人的作为现实化,现实化的结果就是人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类的共同规定性与个人区别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特自我规定性的统一,是人出于自己更好生存的需要,通过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有意识活动塑造并体现出来的。虽然人性总体上看是向善的,但人格存在着正常不正常、健全不健全问题,道德不道德、高尚不高尚的问题。一个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并且具有个性,他的人格就是完善的。 相似文献
7.
自爱是德性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利己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人性论基础。人性自爱与人性利己的差异,预制了德性论与功利论伦理思想的迥异。可以说,德性伦理学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在道德的目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评价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差异甚至对立,都是基于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雷武锋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23(4):67-70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先天规定好了的;通过对先天本心的养护就可以实现人的道德化;康德则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9.
人性问题,多年来是理论战线一大“禁区”。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所谓“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被打成“文艺黑线的理论基础”,不但大批文艺作品受到横扫,就连社会主义公民的人的尊严和价值也遭致粗暴的践踏,造成了生活与艺术中的大量虚伪。 早在一九六一年,周恩来同志就曾批评理论界、文艺界“把‘人性论’、‘人类之爱’、‘人道主义’、‘功利主义’都弄乱了”。可是,由于“左”的干扰,这些被弄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澄清。粉碎“四人帮”后,作家艺术家勇敢地冲破“禁区”,创作了一批具有深刻无 相似文献
10.
11.
从"孝"的字形出发,分别论述了"孝"在祭祀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哲学伦理学层面的特性与规定性。在祭祀意义阶段,"孝"具有沟通祖先神灵,祈愿庇佑后人福泽的神性意蕴;在社会生活层面,"孝"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现为现实人生的"善事父母"的人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间或有扭曲和异化;在哲学伦理层面,以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孝"由家而国作了全面的伦理规定,完成了对"孝"的理论概括,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推广。今天"孝"的积极内涵亦可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己利益关系的取舍和抉择,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利益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等不同的伦理学说和伦理原则."自私"是客观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安·兰德(Ayn Rand)将"自私"确立为人的一种德性.这与我们所提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对安·兰德自私德性论有一个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14.
15.
关于人的研究,从文化史的角度可以简要地划分为“人道”和“非人道”(非人道并非界人道)两种类型。“人道”的类型属于人文学科研究的范畴;“非人道”的类型属于自然科学。在“人道”的研究层面,有的侧重于规范研究,如哲学、伦理学;有的侧重于实证研究,如经济学、管理学等。如今,中国学者所提出的“人学”更多地是指向“人道”研究的层面。总的倾向是试图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操作中,经济学、管理学借助于哲学的概念比较“自然”;哲学、伦理学诉诸于经济的“模型”则较为鲜见。它表明二者对人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16.
17.
论孔、孟、荀人性观的时代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本性中包含着从低层次 到高层次的五种需要学说,为我们理解历史上人性善论、人性恶论提供了心理学的根据。然 而,马斯洛对人的本性的解释仍然是静态的。从孔、孟、荀人性观的时代根据来看,可说明 两点:第一,人性虽是复合的,但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常有某一方面突出地凸现出来,在 形态上表现出单一性;第二,人性的善恶之说,都有高低层次之分。这取决于其符合社会发 展必然趋势的程度。与追求物欲相联系的性恶说若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层次上仍高 于追求道德自律的性善说。 相似文献
18.
"人有语言才是人",这是19世纪欧洲语言人文主义有关语言和人性关系的一个深刻命题.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对人的心智的语言性作了生动的思辩:当人的心智力量行使得如此自如,以致他仿佛能从所有通过感官获得的感觉洪流的整个海洋中分离出一股波浪,而且能够暂时止住这股波浪而仔细注视它,并且还意识到这种注视——这时人就显示出了反思.而靠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这种清楚的认识发生呢?——通过 相似文献
1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8(5):155-158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屏障,也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生态危机已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难题。导致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在于生态产权关系失衡,而"欲求无限性"[1]又是生态产权关系失衡的人性根源。因此,从完善生态产权制度、培育人的人文精神,使生态利益与人的内在品质追求相统一出发,寻找摆脱生态危机的路径,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从"孝"的字形出发,分别论述了"孝"在祭祀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哲学伦理学层面的特性与规定性。在祭祀意义阶段,"孝"具有沟通祖先神灵,祈愿庇佑后人福泽的神性意蕴;在社会生活层面,"孝"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现为现实人生的"善事父母"的人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间或有扭曲和异化;在哲学伦理层面,以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孝"由家而国作了全面的伦理规定,完成了对"孝"的理论概括,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推广。今天"孝"的积极内涵亦可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