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回族乡村寺坊和寺坊组织为切入点,通过对转型期回族乡村社会对社会工作需求的分析,讨论回族寺坊组织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发挥。从回族寺坊组织成员的特征出发,重点分析回族寺坊组织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从而探讨民族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展开时,如何通过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的内部组织资源来进行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2.
寺坊组织是寺与坊的结合体,在社会风险日益剧增的今天,寺坊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以组织制度为视角,通过对寺—坊与寺坊组织的内涵进行解读,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逻辑,即互动与共生。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寺坊组织在回族社区中的张力和限度,进一步阐析了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生存机理。  相似文献   

3.
寺坊组织是寺与坊的结合体,在社会风险日益剧增的今天,寺坊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以组织制度为视角,通过对寺—坊与寺坊组织的内涵进行解读,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逻辑,即互动与共生。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寺坊组织在回族社区中的张力和限度,进一步阐析了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生存机理。  相似文献   

4.
派别意识和地理区隔是形成寺坊隶属结构的两大主因。在全球化、社会改革、教育普及、人口流动和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下,西北农村伊斯兰教寺坊结构开始变化,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教派观念淡化,村落行政权力下降,寺坊成为村民重要的交往和互动空间。乡村宗教获得了自由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世俗化、教育式微、寺坊人口下降、活动和号召力减弱、阿訇供养隐忧等困境。伊斯兰文化的传承、读书与念经的关系、寺坊人口的保持和稳定、新的宗教思潮的应对、宗教资源的分配、宗教社区的吸引力及其功能和角色等问题,将是未来农村伊斯兰教面临的较为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镇回族聚居区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基础之上,围寺而居的教坊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居住单位和社会文化生活单元,而且是一个围坊而商的商业经营单元,体现了经济理性和生活方式的紧密相联。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和依坊而商的贸易市场共同构成了城镇回族聚居区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形成,是回族特有的生计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共同形塑的结果。甘肃临夏市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6.
"哲玛提"是回族穆斯林形成并赖以生存的基层社会组织,是人们理解回族社会的窗口。"哲玛提"文化模式并非否认回族社群的文化多样性,而意在提供一种准确把握回族社群宗教本质的理论框架,是从公民社会视角理解当代少数民族宗教社群的尝试。笔者以云南巍山回族"哲玛提"为个案,基于穆斯林社群的世界同一性与地方异质性,发展与调适等理论前提,从认同边界、核心领域、行为模式、经济制度、体制保障五方面,对回族"哲玛提"社群文化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建构与阐释。  相似文献   

7.
随着元代回回的进入中国,居甘肃的回回民族逐渐增多。明清以降,甘肃仍为回族最集中的地方,“甘肃在明代几为回民全部区域”。①回回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所到之处就以清真寺为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进行诗经布道等方面的活动,形成了与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有明显界限的坊寺区域,清真寺也就我为坊寺伊斯兰教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试论回族社会宗教与世俗二合一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已将其烙印鲜明地打在了该民族的社会结构上,使之具有了一种宗教与世俗二合一的特征.其中,宗教即伊斯兰教主要代表着一种外来的结构因素;世俗则在相当程度上主要代表着一种中国本土的结构因素.回族社会宗教与世俗二合一的结构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其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层面上.  相似文献   

9.
试论唐宋时期的蕃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唐宋时期蕃坊的产生、蕃坊与羁縻府州的比较、蕃坊的历史地位等方面的论证, 揭示了蕃坊与唐宋政府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在中国回族社会结构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封闭到开放:城市回族聚居区的变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北京牛街回族聚居区的变迁 ,经历了由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寺坊社区 ,转变为开放性象征社区的发展历程。牛街的个案显示 ,探讨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模式 ,不仅要注意社会距离与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作用 ,以及城市民族分布格局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更应当关注其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民族政策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宋争辉 《南都学坛》2008,28(4):142-144
大学校长职业化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讨论的热点之一。在走向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进程中,大学校长只有处理好高等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关系、处理好教育事业观和教育产业观的关系以及教育创新中高校内部各个层面的关系,才能保证大学校长职业化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学者散文重新崛起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学者散文以文化、哲学的参悟为底蕴 ,以知性、理性、悟性为其基本的美学特征 ,对历史、现实、世态人心 ,以及现代人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生存困惑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咀嚼 ,是极为严肃意义上的纯散文。  相似文献   

13.
朱葆华 《东方论坛》2005,(3):111-113
指出了书法作品<松江宝云寺记>释文中的一些释文错误,并一一作了订正.希望书法编选者应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宋代法眼宗禅僧道原(元)编撰的<景德传灯录>一书,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宝贵资料,语言通俗易懂且简洁凝练,其中不乏成语典故,这对后世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景德传灯录>中的成语,结构形式多样,语法功能丰富且含义相对稳定,从结构、意义变化等方面对这些成语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对揭示汉语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功能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 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之为女官;另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北朝时期的宫女,带有战乱割据时期的特点,而其民族成分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价值诉求。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化,网络世界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场域和重要阵地。在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载体与环体面临着转换变化,要围绕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实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力度;强化网络参与者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以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价值主体间的互动性,不断激发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创造力;增强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融合与创新,从而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略述英汉主语使用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 ,英汉句子主语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异。本文着重探讨英汉句子主语不同的特征和用法。英汉主语使用的对比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创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目前中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力度不够。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思想、企业体制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中国在从传统王朝的天下体系向国民国家体系转变过程中,境内的民族不断面临着民族意识如何发展,民族认同如何凝聚,边疆如何稳固等诸多难题。而对此,在意识层面,民国时期的许多学者和政治人士都展开了研究和争论;在现实层面,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进行了一些实践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汉画中鹿图像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中有关鹿的画面,可分为猎鹿和神鹿。猎鹿是汉代人对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神鹿具有升仙工具、阴性象征及祥瑞象征的性质,与鹿的奔走、性情、生育特征、医药功能以及"物候历法"的作用密切相关。在鹿神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飞廉、麒麟、天禄等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