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亡人忌日仪式是回族宗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突出体现回族的地方性传统文化。亡人忌日仪式在回族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回族文化变迁的理解与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文化变迁都包含着量的变化和质的聚合,但这并非量的简单增减和质的改变,而是由于量的增减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和一种文化的重新整合。回族文化变迁也如此。每一种稳定的文化都有一套与其一致的价值体系。回族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所体现的观念与价值是有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回族文化的变迁,就必须首先了解回族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结构,以及它能够产生情感和理智的主要动机,从而也就能够理解回族文化的时代性所反映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哲玛提"是回族穆斯林形成并赖以生存的基层社会组织,是人们理解回族社会的窗口。"哲玛提"文化模式并非否认回族社群的文化多样性,而意在提供一种准确把握回族社群宗教本质的理论框架,是从公民社会视角理解当代少数民族宗教社群的尝试。笔者以云南巍山回族"哲玛提"为个案,基于穆斯林社群的世界同一性与地方异质性,发展与调适等理论前提,从认同边界、核心领域、行为模式、经济制度、体制保障五方面,对回族"哲玛提"社群文化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建构与阐释。  相似文献   

4.
家风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具有亲情化、生活化、礼俗化等"地方性特质"。在传统"家国同构"社会治理文化的影响下,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家风文化逐渐超越"家庭共同体"范围而不断发挥"社会共同体"的教育价值,实现从地方性育人功能向社会性育人功能的提升与转化。中国传统优秀家风文化中的忠孝、节俭、勉学、谦恭、仁爱、清廉、修身、立志等风尚,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育人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重视家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时代意义,进一步思考家风的思想本质,发掘其社会育人功能,对于提升人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当代陕西文学一方面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以其鲜明的乡土经验自觉参与到中国梦的建构当中,其所建构的可以称之为文学陕军的"乡土中国梦".它的内涵生成和文学品质的确立都源自"乡土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从"乡土家国梦"、"乡土创业梦"到"乡土现代梦",陕西作家以他们的地方经验讲述了一个关于乡土中国的梦想故事.  相似文献   

6.
婚姻是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四川回族自元代扎根巴蜀大地以来,其婚姻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关于婚姻家庭的基本观点上与全国回族一致,但在婚礼仪式、做法上则有地方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疯子·女神·城里人"是贾平凹乡土小说中所开创的一种独特模式。寄寓着乡土之美、传统文化的女神,在代表乡村非理性、丑陋一面的疯子和"农裔城籍"的城里人之间进行的选择,也是现代社会中以贾平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面对城乡所进行的自觉的价值选择——抛弃乡土、入赘城市。这一选择所面临的直接后果便是无根和失落。这不仅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乡土和文化本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回坊”指回族居住地区 ,是回族社会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 ,对促进回回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维系回族社会、传承回族文化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台湾地区新乡土小说明显背离了传统乡土小说的书写路向,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状态,在书写意蕴和操作技术上进行新开拓。新乡土作家的创作体现了在"本土化"社会环境中对"地方性"的建构;这批作家注重在现代化与现代性负荷下对更加隐秘和私人化的存在感及精神体验;同时其作品又笼罩了一层魔幻色彩,隐含地标示着对自我、现实与历史的指涉。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回族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事情是"释族"和"释教"活动,即解释回族和解释伊斯兰教.在此过程中,伊斯兰教中国化加深,产生了王岱舆、马注、刘智这样"学通四教"的穆斯林学者.他们创造性地解释了伊斯兰教和回族.其中解释"回辉"便是一个重要方面."回辉"这一概念见于不少碑铭、著述之中.本文将对"回辉"一词的历史意涵和文化表征作一梳理,以彰显回族文化创造的具体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11.
回族文化是外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内涵深刻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反映着回回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活动的基本状况.本文所讨论的回族文化,主要指回族精神文化,涉及回族的价值观念、宗教、哲学、教育和社会道德等方面;试图探索回族文化行程以及伊斯兰文化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花鼓锣子是山东省莱芜市颜庄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当地民众"集体狂欢"、表述文化的重要工具,并通过反复的展演,最终实现群体内的"文化强化"以及周围区域内的"文化强调"。乡土社会特殊的资源为乡民艺术提供了赖以传承发展的生存土壤,反过来,特有的乡民艺术的发展也对乡土社会的话语权分配以及整合起着积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乡土社会的性格。但是,随着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乡土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型,与此同时,乡民艺术也适时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做了较大的改变,之前的娱乐化成分淡化,更多代表国家、政府的政治符号被添加进来。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科学实在论影响下,欧洲科学的跨文化传播表现为一种单向性线性传播与同质化过程;在后殖民科学观的影响下,"地方性知识"开始切断西方科学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走向文化相对主义。后殖民技科学观强调在西方科学的全球化传播或地方性建构中,西方科学与地方性知识、西方文化与地方性文化是在互动中共同影响,共同发展,西方在改造非西方的同时,非西方也改造了西方,两种维度是辨证缠绕在一起的。在哲学上,这突破了传统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的反映论与表象主义,进入了"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青海回族的民间习俗,考查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于青海回族民间的大量习俗惯例,做为这个民族的传承文化,不但有着整体民族的共同性,而且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这种以一个省的聚居地域为空间的乡土特色,虽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那样的丰富多彩,但毕竟在维护回族民俗内部特征一致性的前提下,呈现山空间特征的多样性。从宏观角度上讲,青海回族民俗的形成和整个回族一样,因受其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心理素质、宗教信仰、艺术、语言等各方面制约,而形成了回族民俗的特点;从微观方面讲,青海回族民俗的形成,还受到了不同于内地回族的许多外部条件(诸如自然地理、气候、民族杂居交往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回族报刊上出现了一股关于"穆斯林女子剪发问题"的讨论热潮,这场争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受到西方文化和汉族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女子剪发潮流影响。透视这些争论会发现,其争论的具体进程及表现本身被抹上了浓烈的伊斯兰宗教色彩,是伊斯兰教"建筑"在头发上的种种符号和想象,其实质是回族社会对回族女性社会地位及社会分工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法对回族道德观和习惯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教法作为一种法文化 ,对整个穆斯林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回族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伊斯兰法文化的精神实质。伊斯兰教法不仅在回族道德观的形成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对回族习惯法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文化作为回族社区一个特定的社会化"存在",以"尔麦里"仪式为特殊的"文化文本"流传于世,给解读与理解回族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尔麦里"仪式是回族社区一种伊斯兰宗教行为文化符号,也是回族宗教信仰与宗教行为实践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对回族社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保留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聚焦于乡村社会的传播媒介研究,认为乡村社会存在一个自有的地方性传播媒介系统,尝试以"媒介场域"这样一种视域去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并以对于东北J村传播媒介的实地研究来分析阐释,认为乡村社会的"媒介场域"主要受国家、市场、地方性文化的支配。  相似文献   

19.
回族文献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并与其他民族文献相融合,涉及学科领域诸多。20世纪以来回族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逐步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级各类文化单位要打破壁垒,加强回族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及数字化建设,建立地方性回族文献中心,从而建成全国性回族数字图书馆,以实现回族文献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20.
“乜贴”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现象 ,广泛存在于回族社会 ,是回族穆斯林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它在回族穆斯林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族群凝聚、社会整合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