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服装表演从14世纪创立至今,已呈现出不同的服装风格、舞台表演样式以及对模特专业素质不同的培养方法。尽管服装表演的最终目的是进行服装商业活动,但艺术训练在舞台服装表演、模特的舞台感觉和素养建造上一直辅以并进行着最纯实的工作。本文将借助舞蹈这一最贴近人的身体表现、最能表达人的真实情感的艺术,探讨舞蹈的练习与服装表演训练的相关问题。主要是通过舞蹈表演训练中的身体感觉、风格、情感、审美等训练方法,探索研究对舞台服装表演和模特训练的艺术锻造,以及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面料风格与服装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装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实用品与艺术品要素,服装在其基本构成的造型、色彩、材料三个因素上均具有审美意义。尤其是材料中的面料,它是构成服装一切审美意义的载体,它的风格对形成服装的美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分成主动条件与被动条件两种情况来运用。  相似文献   

3.
论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材料的肌理美有三个主要特点 :形式美、质地美、联想美。作为现代服装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种材料表面的天然或人为形成的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对人的审美取向和服装设计有重要作用。在设计中 ,只有使不同的肌理形式与服装的设计风格、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的时代特征相统一 ,才能表现和发挥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时装周影响的扩大,品牌时装发布会作为时尚风尚标对文化与艺术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T台秀已经成为世界服装流行的“晴雨表”。一场好的时装表演,除了服装本身的精彩之外,还有许多构成要素,例如舞台设计、灯光布置、背景音乐、模特素养等,但最直接影响服装造型整体效果的非T台妆型莫属了。T台表演妆型是服装展示的“助手”,在T台表演中占有重要作用,通过模特的展示,与服装的整体氛围相结合,更好地诠释出服装的精神,强化服装的风格,为服装所表现出的整体形象加分,强调服装主题风格,为模特T台形象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从唐代开放的时代背景,以及唐代服装的形制、面料的色彩、服装的质料等角度阐述唐代服装性感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6.
服装表演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音乐作为情感艺术为服装表演中意境的创设、气氛的烘托、情绪的渲染等提供了声态音响效能。本文旨在探求服装表演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关系;揭示两者相互依存并达成契合的美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剖析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在服装表演中的表现特征。这对于研究音乐在服装表演中的实际运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时装周影响的扩大,品牌时装发布会作为时尚风尚标对文化与艺术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T台秀已经成为世界服装流行的"晴雨表"。一场好的时装表演,除了服装本身的精彩之外,还有许多构成要素,例如舞台设计、灯光布置、背景音乐、模特素养等,但最直接影响服装造型整体效果的非T台妆型莫属了。T台表演妆型是服装展示的"助手",在T台表演中占有重要作用,通过模特的展示,与服装的整体氛围相结合,更好地诠释出服装的精神,强化服装的风格,为服装所表现出的整体形象加分,强调服装主题风格,为模特T台形象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8.
灵感于不规则结构造型的服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服装结构造型设计角度出发 ,分析服装结构造型构成的基本元素 ,剖析服装结构造型构成的基本规则 ,探索不规则的服装结构造型 ,创新服装造型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论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原则、方法和审美、流行趋势。服装的“绿色设计”有其自身的独特表现形式与美学风格,正成为21世纪服装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浅谈服装审美心理与色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服装色彩,装扮体表,美化生活。它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于一体,充分展示现代人的审美思想及追求。服装审美心理与色彩的产生、色彩引起的审美心理及其性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究色彩与服装审美的心理关系,对着装、服装设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 ,强行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 ,在中国服装演变史中是变化较大的一种 ,清代官服在此基础上产生。清代官服制度是我国历代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是在坚守本民族旧制度基础上参照了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的。清朝政府在制定服装制度时 ,既保留了汉族服装制度中的某些特点 ,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 ,是中国历史上服装制度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 ,其条文规章多于以前任何一代。考察清代官服对了解其时民俗与社会 ,以及衣、食、住、行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2.
乐府研究的"音乐视角"取决于乐府艺术、乐府文学的"音乐性"。"音乐视角"的研究目的在于从音乐的角度揭示乐府文本形态的成因。"音乐视角"既包括与曲调的产生、特点、流传相关的内部音乐要素,也包括宫廷音乐建设、音乐消费风尚、音乐观念等外部音乐文化因素。乐府音乐与文学的一般关联体现在六个方面,涵盖了从乐府文学创作机制、创作过程到流传演变等各个环节。乐府"音乐视角"的学术总结,有益于"乐府学"的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中国戏曲的兴盛、繁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 ,而北方戏曲衰落似成定论。通过对较为丰富、详实的明代山西地区戏曲文物史料的把握 ,即从戏曲舞台兴建、服饰化妆、乐队的组成、唱腔和剧目这几方面去考证明代山西戏曲的兴盛史 ,可以为缺少明代北方戏曲史料记载的中国戏曲史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14.
服装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近年来,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与其他服饰文化不断的融合,在世界服装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服装作为一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不可能也不可以脱离其他文化而单独存在和发展,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特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以充分运用,既能传递民族文化内涵,又能传递现代时尚信息。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充分将我国传统的服装款式、色彩、布局特点、面料、图案等特点和各种配饰元素完美结合在一起,就能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重新演绎出现代时尚气息。  相似文献   

15.
倚西声而填中词是早期艺术歌曲的通行做法,这种实践方式为现代词学研究者所借鉴,成为理解传统词乐关系尤其是“倚声填词”与“选词配乐”的经验基础。“音乐文学”观念的确立与“倚声填词”的重新定义,将传统谱例之学提升到现代歌词学层面。唐宋诗词乐谱是骨干谱,一曲多变是其常态,不同于确定自足的西方现代乐谱。以往对词之本质特征的界定,过于强调其不同于声诗、乐府的以词从乐、由乐定词的一面,而忽略了其选词配乐甚至以乐从词、依字行腔的一面。现代音乐学为我们将词的起源归结为一种音乐或乐曲形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也夸大了音乐的决定作用并造成了对“倚声”的狭隘理解。  相似文献   

16.
元代回回人音乐生活的伊斯兰色彩,包含宗教和地域两方面涵义,大体可从《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略窥一斑。元代回回人在宗教用乐、仪仗用乐和宴飨用乐三方面承袭了当时伊斯兰地区的用乐风俗。宗教和宴飨的音乐生活,对于回族音乐的形成起重大而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歌曲是音乐体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亦指有、无件奏的声乐作品。所有歌曲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歌词与音乐高度完美的结合。并以其有声的表达方式一同随着时间的延续得以展现,歌曲创作是一种融思想性、艺术性、音乐性、文学性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故歌曲创作应从歌词的挑选与风格的把握;如何设计词曲结合后的曲式结构;对同一首歌词的不同整体构思;和声的纵向思考;歌曲伴奏的织体设计五方面来“整体构思与布局”。  相似文献   

18.
庄子哲学是以“道中心说”的基本理念进行结构,并且丰富、发展的。所谓的“道中心说”,实际上指的是庄子对于宇宙自然的一种基本认识与基本看法:他以为“道”是一切告勺,本原和中心,是亘古不灭的源与流;“道”既显示着宇宙万物的自然意义与本质,又显示着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因与特征。正是从对“道中心说”的深切把握出发,庄子把对音乐的体悟与追求,看做是体悟天下大道的重要途径;而通过体悟天下大道,也能够更好地提高音乐感受能力,从而享受音乐的本质意义。虽然庄子不是一个专门的音乐家,而且他在谈论音乐的时候,强调与说明的也不是音乐本身,但是通过庄子对音乐的描写与表现,特别是通过他对音乐完整而准确的欣赏过程,依然可以看到他“法天贵真”的音乐思想,不凡的音乐才情与高雅的音乐修养。  相似文献   

19.
苗族传统服饰是苗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独具特色的服饰图案不但具有一定的叙述性、记录性,而且其浓郁的装饰性、文化性和民族性也深受人们喜爱,并不断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重现与发展。通过对苗族传统服饰图案的归纳与梳理,从苗族传统服饰图案的造型、构图及表现形式出发,结合现代针织男装设计做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为我国针织男装设计的发展注入新元素,以寻求新的设计空间。  相似文献   

20.
赫哲族是现今世界上惟一拥有鱼皮服饰及鱼皮革制作工艺的民族。鱼皮服饰拓展了中华服饰的选材范围 ,其造型独存于东北少数民族服饰之中。该服饰图案的色彩和肌理依顺物性 ,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材美”观念 ,以及渔猎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