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人为本”里“本”的含义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应当加以辨析。本文认为,“以人为本”里“本”的含义,首先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即人的社会物质劳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本体;其次具有价值论的含义,即在价值体系结构里以人的价值为本,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相比较居于第一位,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根本性的价值;再次,具有认识论的含义,即人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当代认识论的根本对象和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新命题:时间是生成中的空间新维度。这个命题的含义是:时间也是空间,但不是已经形成的空间,不是完成态,而是进行态,是正在生成中的空间。也就是说,现实的空间是由时间生成的,而时间是正处在生成之中的空间新维度。时间向空间的生成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从低熵到高熵的信息消耗过程,当熵增到宇宙达到了热平衡,宇宙就不再发生任何运动变化,时间之维就凝结为空间之维。这样,时间的持续性就凝结为空间的广延性,时间持续上的不同事件就转变为空间广延上的不同事物,从时间事件的"现实—信息"形态转变为空间事物的"现实—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中,对“真实”这个概念的理解颇多分歧,以至有人认为这“是个含义不清的概念”。其实只要把这个概念的哲学含义弄清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哲学上,真实的涵义是丰富而确定的,主要有两个,第一,真实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真实、现实、实在、存在是同一层次的概念。黑格尔说,他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把“外在现象世界和内在感性世界通常称之为‘现实’、‘真实’和‘实在’”。列宁也认为凡是现实的、存在的就是真实的。他说,“外部现实是真实存在着的东西”,“真实即客观实在”。而存在是最高的、最普遍的概念。物质是客观存在,人的精神、思维也是客观存在,所以真实既指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这是对真实的最普泛的理解,是真实这个概  相似文献   

4.
许斌 《中南论坛》2007,2(3):94-95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连续的,即物质存在在时间上没有中断,在空间上没有空白。物质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及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和空间都体现着物质世界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论法的构成     
“法的构成”是指法由哪些要素投何种规则组成一个具有科学、完整的外部形式和协调一致的内在结构的法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三个含义:(一)法的构成要素,即法由哪几个要素构成;(二)法的构成规则,即法的各个要素是按何种科学规则组成一个法的有机体;(三)法的构成的价值取向,即法的各个组成要素按科学规则组成一个具有科学,完整的外部形式和协调一致的内在结构的法的有机体,从而使法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法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含义、具有不同层次的内容。与内容的层次性相适…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中模糊词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更加真实、具体而且准确。模糊词的大量存在。一方面,由于世界存在着类属不清的事物,人类具有模糊思维的能力,再加上语言本身也具有的模糊特征,这样就使得我们所使用的新闻语言也就具有了明显的模糊性。模糊语言不等于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模糊语言是利用语意的模糊,准确地反映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或者出于修辞的需要,用模糊语言表达某种不便直说的思想感情:或者出于礼貌,考虑到交际环境、目的、内容和对象的心理因素,必须采用模糊的说法。准确不等于精确,精确语言可以做到准确.模糊语言也可以做到准确。模糊词在新闻报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受纪事本末体体例的限制,?越绝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片段性而不具有连续性:不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通过截取人物一生中一个个独立、重要的历史事件刻画了伍子胥、勾践、阖闾等“累积型”人物形象;或一次出场刻画了渔夫、击絮女等“闪现型”人物形象,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越绝书?色彩斑斓的人物画卷。  相似文献   

8.
自然语言中语义模糊逻辑解读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对经典二值逻辑的“排中律”提出了挑战,逻辑学家引进了三值逻辑,即在二值逻辑的基础上引入第三值——不定值。但三值逻辑引发的高阶模糊问题是其本身无法克服的,因而逻辑学家又引入了模糊逻辑——即用一个无穷多值的取值范围反映出事物变化的连续性和渐次性。逻辑法对语义模糊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合理解释或者描述语义模糊的语义模型而非追求一个具体的逻辑真值,所以逻辑研究法的价值是不该被否定的。  相似文献   

9.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其作品中 ,强调偶然事件在人的命运中所起的作用。为此 ,一些批评家认为他的作品陷入了宿命论的迷误 ,削弱了他对现实批判的力度。其实 ,哈代的宿命观与他对现实的批判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导致《德伯家的苔丝》中主人公苔丝悲惨命运的偶然事件和社会习俗 ,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专名概念、专名无涵义论及专名有涵义论的分析,认为专名的主要任务就是命名,最初的命名是一个偶然事件,后人使用之是因为约定俗成。一个事物,本来并非固定地非使用某个名称不可,一个名称,本来并非固定地非用来指称某个事物不可;且专名对命名的对象一般没有描述。而有的专名里有描述的成分,描述成分就是该专名涵义的一部分或全部。  相似文献   

11.
"身体"概念在杜威的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这一概念,就无法对其"经验"概念与"自然"概念、自然与经验的连续性,以及艺术经验的构成方式和最终根源进行彻底而有效的解释。身体不是与心灵对立和分离的封闭实体,而是表现为心理—物理事件的开放性主体。身体渗透着精神的因素,它具有综合功能。身体给环境赋予意义,身体是艺术经验的第一自然,是艺术的根源,也是艺术的原形。身体不但将艺术观念和艺术构思实现出来,而且通过工具介入对自然物的改变,它也在这种改变中改变自身。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真实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内涵。从叙述性、文本性上看,纪录片的真实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强调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强调它所表现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从媒介特性上看,纪录片真实是见证的真实。从读者角度看,纪录片的真实是技巧的、文化的、心理的。从话语层面上看。纪录片是不可能到达“真实界”,它只能培植一种“真实性的效果”。认识纪录片真实内涵,对纪录片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作为与剧情片相区别的纪录片,在近一个世纪的演变中形成了类型多元、流派繁多的风格模式,为现代纪录片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对西方纪录片风格演变的历史进行描述和特征分析,提出本土纪录片创作策略,以期为本土纪录片创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塞尔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批评现象学犯了视角主义的错误,并将其困境解读为“现象学的幻象”,认为海德格尔的意义观就是这种幻象的典型。塞尔的这个解读没有足够注意海德格尔有关语言意义与存在意义的区分。从自然主义视野看,海德格尔将语言意义追溯至存在意义的做法看起来预设了意义的存在,并且陷入了某种循环之中。但海德格尔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借此循环进一步揭示出意义的时间性结构。反之,通过考察自然主义意义观的基本思路可以发现,意义与真之间也存在某种循环定义或论证的关系。自然主义者没有看到现象学思考的着力点正是此意义与真的相互交织处。与自然主义被动地陷入“循环-定义”不同,现象学主动地接受并展示这个“循环-结构”自身的意义。海德格尔的意义观就是此意义结构的一个生动展示。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在当代中国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品种,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含纳了引人入胜、令人回味的细节。而电视纪录片的细节具有魅力,首功在于小景别的适当运用。然而,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理论探讨,针对小景别镜头对细节的展示方式这一问题却少见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提出这一问题并着重从观众学和体态学等角度加以论述,旨在弥补电视纪录片的理论缺憾。本文还认为,运用小景别镜头展示细节,固然给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带来了可视性。但不恰当地展示也有可能使片子的内容成色、艺术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文中特别指出了几个具体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没有什么比人的存在体验和存在本身更持久、更经典、更具现代性,我的创作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基于人类生存体验的思考。我的文献纪录片解说词比较注重文献的开掘和史料的把握,追求差异性的叙事风格,力图将不同的视角、趣味、叙述方式融为一体,为观众还原了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对象;我的影视编剧,立足于优异的语言自觉性和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有所发现,追求一种有品质、有共鸣、有创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规律的客观性与物质的客观性是有区别的,规律无可感性,规律通过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静止点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规律是由事物的基本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它与事物同时产生、发展,它不是既成的先定的趋势。主体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可根据实践的需要利用它,加速、延缓事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是电影语言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银幕景框内人和物的运动,这是电影语言运动性中的本质特征;摄影机的运动,这是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运动;蒙太奇———镜头的内部运动。  相似文献   

19.
剧情片《马背上的法庭》运用纪录式叙述风格与唯美式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中国边远乡村一个司法实践故事。在“父子”形象的建构、冲突和潜在的主题逻辑运作中,影片既完成了一段有头有尾的影像叙事,又放大了边远乡村“朝圣”司法的现代主流意识。整部影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叙事时空和人物关系,在南国的山路绵延中,传统的西方俄狄浦斯情结也发生了一次悄然移位。“父子”叙事模式力图通过父子间的默契或对抗来进行影片情节安排、表现人物性格和提升审美特质,这种以“父子”为核心的家庭谱系也可以作为一种镜像来安置多种文本秩序,创造一种隐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俺爹俺娘>中,当事人焦波的口述成为结构全片重要线索,也决定了其独特视角.在讲述人和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侧重于有声语言的对话关系;焦波对感人生活细节的讲述,突显了故事化倾向;在对素材的处理上,其表现手法呈现出个性化、文学化的特点;从讲述人的眼中看世界,体现的是一种局限视角下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