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在陶瓷学术研究中,王洪伟不仅是致力于钧窑学学科建设的先行者,也是钧窑综合性研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致力于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理论方法等多元视角,构建中国陶瓷史研究新体系,在综合性、跨学科研究中国陶瓷史上有开拓之功。《中国陶瓷史研究方法论反思》是王洪伟十余年中国陶瓷史研究“跨学科”转向、“社会科学”转向的学术新成果,也是反思中国陶瓷史研究方法论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颇具哲学家气质的重要人物。学术界对其变法思想和《仁学》一书的研究已达较高程度,但对其哲学的学术渊源和学术价值则研究不够。本文剖析了谭嗣同哲学的学术渊源,肯定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即:谭嗣同哲学接续了中国传统哲学,同时又使传统哲学走完其最后行程,告以终结。在学术思维方式上,他抛弃了经注主义,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论证哲学问题。他是中国近代较早接受自然科学洗礼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3.
陶瓷,在中国有著灿烂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陶瓷传入西方国家,西方人称陶瓷为china,从此称中国为China,陶瓷文明亦成为华夏民族引以为豪的民族文明瑰宝。位於宁夏北部边陲的石嘴山市民族资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民族瓷器生产厂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其生产的光华牌数十类140种600多个花色品种的产品,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伊斯兰风格,畅销全国18个省区并出口到东南亚、苏联体、朝鲜等国家和地区,让中国辉煌了几千年的民族文明在现代社会里绽放出了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面对144万圆的巨额亏损、92%的负债率,七把熊…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最新学术动向是从不同侧面突出强调文学的文化功能,作为一种自觉而清醒的学术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学术思路,反映了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态势,也与国际潮流暗合。本文认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是一种学术范式的跳跃与转型,旨在向文学“普遍的文化价值层面”迅速推进,以提高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品位,因此,当国际学术界普遍将90年代所谓“后文学时代”的全球话语认定为“文化研究”时,中国比较文学界突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功能无疑是对国际学术潮流的一种积极应答,而跨文化研究也将在世纪之交成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双向融摄的显性话语  相似文献   

5.
尽管中国学者的世界文学研究的国际发表已身居仲位,但世界影响还比较有限。在国内学界,世界文学缺乏奠基性的系统论著,还未形成繁荣多元的学术范式和学术话语,“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主张还缺乏内在逻辑和平衡。由于学术传统、学术诉求的差异以及主流学术话语平台的排他性规则,中国世界文学研究的国际对话的叙事建构效果有限。西方学界在21世纪再议世界文学并非纯粹追求“世界大同”的文学理想,而有其本土实际学术利益的考量。是以,“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世界性认同充满挑战,但西方学术体制的潜规则恰好提醒中国学者需要创造性地保持国际学术对话,主动开辟理论场域,引领学术话语潮流,建构中国世界文学的知识理论。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研究和戏剧理论的开拓者,陈瘦竹的学术研究以创建中国特色戏剧理论体系为终极目标。他的学术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本原则,以中西贯通和人格独立为问学基础,以奋发图强和励学雄伟为求道精神,以实事求是和学派建设为学术风骨。历经半个世纪的努力,陈瘦竹基本完成了中国特色戏剧理论体系创建的基础性工作。陈瘦竹的学术精神是我们反思学术迷失,唤醒学术良知,回归学术本真,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难得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民主治校,学术革新北京大学,创办、编辑和出版《北京大学月刊》,在近世中国学术由旧到新的转变中,影响并塑造了一代学术,北京大学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新学术的主要策源地。本文根据原始档案材料,历史地考察了《月刊》的编辑历程、工作成就和编辑特点,论述了蔡元培的学术观和以学术为本位、强学术—强现实的学术编辑思想。作者认为,《月刊》的创办是蔡元培的学术思想、职业经历与近世中国学术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蔡元培和当时的北大学人富有创造性的自觉的学术实践活动;《月刊》是中国现代期刊史上最具典型意义和最富大学学报形态及特征的学术刊物;蔡元培以其创造性的工作,成为中国大学校长中第一个创办和建设大学学报的开拓者;其后,《月刊》被《自然科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和《国学季刊》分而继之,这本身又是北京大学学术刊物和中国大学学报由综合到专门化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话语是指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与表达形式。这种学术话语的形成和发展旨在从根本上打破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固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一系列术语、概念、范畴的形成,在学科理论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言说体系,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使得中国比较文学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第三阶段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歌谣运动不仅是一场以歌谣研究为中心的现代民俗学的“缘起”运动,更是一场现代白话新诗从本土民间寻求合法性建构的诗学运动,因此,“学术的”与“文艺的”双重目标构成了其复调的历史叙事模式。但是,随着运动的纵深发展,“文艺的”诉求目渐式微,它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单一的以“学术”为中心的运动,中国诗歌现代之路的多元展开的可能性也因此暂时终止。  相似文献   

10.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创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思想的萌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探索与著述。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体现在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智慧”说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11.
工艺瓷包装设计既要强调包装的材料选择、保护性能,更要在视觉设计上强调包装的审美与心理功能,情感化设计也将成为工艺瓷包装设计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工艺瓷包装设计中的情感定位和情感诉求的基础上,提出工艺瓷包装设计中运用情感化设计的三种设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绿色设计。  相似文献   

12.
在精微的哲学深思和人生体验中,唐君毅构建了心本体的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自我”——“仁德”——“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层层晋升,从高悬于天际的道德心灵,最终走向了永恒理性和现实人生的融合,在理与情的结合中强调了生命在物我感通基础上的圆融。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中国艺术精神之根本在于物我相忘以通情,中国艺术的心境关系实为一感通关系,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心物交融为核心的感通之德。感通之德的提出既是唐君毅对中国传统游艺精神的承继又是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创新性解释,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又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探求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晁楣不仅是北大荒版画的开创者,也是中国承前启后的一代版画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思考型画家,晁楣在创作之余尚执笔为文,出版有两部文集,在学理层面对艺术规律进行总结探究,对版画现状及存在问题审视思考,包括对北大荒版画几个时期、几代画家的艺术创作的深入分析,对于这一画派突破瓶颈、实现自我超越,均有启示作用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现代陶艺发展和城市环境发展的现状,探讨将现代陶艺介入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力求在两者的创作中找到一个介入的契合点。论文在充分调研和阅读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深刻地分析两者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探求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提出了现代陶艺在建筑环境中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目的是使室内外环艺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与现代陶艺设计相融合探索出新的设计方法,以便创作出更好的城市环境空间。现代陶艺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介入建筑空间,可以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获得精神的提升。这是现代陶艺介入建筑空间,对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有益的促进,同时对于现代陶艺的自身发展,也是积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文物蕴藏丰富,但其中很多流落民间.文物捐赠不仅有利于对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而且能够使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充实其馆藏、优化藏品结构.然而,由于捐赠对象的特殊性,文物捐赠有别于一般的捐赠,如果仅仅按照《合同法》有关赠与的规定进行处理,不仅有违文物保护的目的,也不能有效调动民众捐赠文物的积极性.因此,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物捐赠制度,进一步简化捐赠程序.对捐赠人,要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充分调动捐赠的积极性;而对受赠人,则要建立全方位监督机制,切实维护捐赠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导文物捐赠朝着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目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错的诗歌既葆有东方传统的艺术精华,又具有现代新诗灵活多变的风格,其诗的灵魂是乡愁下的忧国忧民,诗的艺术特色是以现代形式表现中国古典性情。  相似文献   

17.
李可染是通过山水写生来改造中国画的实践者,是古典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过渡的大师.他创立了一套现代山水写生方法并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在六十年代渐渐完善了自己的山水画艺术.李可染山水画,从写生到创作的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所必需的,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论马采构建艺术学科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采不仅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拓荒者之一,也是中国艺术学科的最早缔造者。他对艺术学科的定位、艺术学科的框架、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对于当前艺术学科的宏观构架和微观研究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的美学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的民族国家和人生关怀的倾向性相谐和,他对美的论述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在写给他人的序、跋等作品中强调了文章之美,在杂文等作品中明确提出了“美的生活”,在翻译等作品中又阐释了希腊神话之美。周作人承认美文的两大传统,但对英国源流却不置重,对难懂辩护的背后体现了周作人基于新文学生态的审美构想;周作人明确提出“美的生活”的主张是在《〈语丝〉发刊词》的宣言中,与大哥鲁迅的绝交是他“生活”转向的集中呈现,周作人是在人的意义上为“生活”呼吁;希腊神话之所以美,在周作人看来,可分别从科学、艺术和道德三个角度来理解,对他而言,希腊神话之美不仅是客观属性,更是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0.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对儒家艺术精神所作的新阐释一直没有引起大陆学者的较多关注。徐氏对孔子以音乐为中心的艺术精神的形成和转化深入挖掘和探讨。不仅具有还原经典和解放儒学的意义,而且更为/中国传统文论和美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方法上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