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樽本照雄(1948- )是一位专门研究中国晚清小说的日本著名学者。他在1948年出生于广岛,24岁时从大阪外国语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大阪经济大学教授。我第一次会见樽本教授是在1991年10月,当时他才43岁,他是专程来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社会,绅士阶层既是官民之间的中介者,又是文化资本的拥有者,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变,他们中的一部分逐渐认识到报刊的传媒功能和对社会民众的唤醒作用,进而积极地创办报刊并发表政论文章,从而为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5.
<正> 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海禁,西风东渐,出现中西文化的交汇。于是,作为陈旧的古典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在酝酿着“变”。诚如梁启超所敏锐地体察到的,“万国蒸蒸,大势相逼,变亦变也,不变亦变也。”变,就是文学的新陈代谢。在晚清文学领域内,感受这一变化而反应最快的,当推小说家。小说是再现现实的最灵敏的工具,小说家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最为敏锐,比别的文学者往往先行一步。  相似文献   

6.
任其昌(1830——1900)字士言,甘肃天水人。1858年,参加乡试,曾中举人。1865年,二次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被授与户部主事。在京做官近十年,后因妻子在京病故,且目睹朝政之腐败,于1873年,以母老乞养,辞官归里。从此,在家乡执教,先后主讲天水、陇南等书院,约三十年。任其昌一生著述甚丰。有《敦素堂文集》(八卷)、《敦素堂诗集》(八卷)、《蒲城新志》、《秦州新志》(与王权合纂)和《静庵诗抄》等。纂辑未成的有《史评》,《史臆》和《三礼会通》等。因之,被人们誉为“陇南文宗。”虽然,任其昌一生的大部份岁月都是在家乡度过的。可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关陇回民起义,清政府在西北的军事活动等,所有这些重大的事件,无不对他的思想起一定的影响。本文仅就其诗歌创作,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7.
晚清秘密教门大多数是从青莲教和八卦教派生出来的,基本上属于罗教系统。步入晚清社会后,由于近代社会变迁,秘密教门的发展出现了相对的停滞。晚清的秘密教门从其宗教色彩、组织结构和与会门的关系来看,应该处于由民间秘密宗教向民间秘密结社的转变期。晚清秘密教门的活动虽然触及到一些时代主题,但从本质上而言是对近代社会的一种反动。  相似文献   

8.
两汉之交,佛教东传,在中国经历了初传、兴起,至隋唐便在空、有二宗分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派系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其在思想理论上,集数百年之美华,援儒入佛,重点阐述心注问题。特别是禅宗,把心外佛变为心内佛,由外在超越转向内在超越,实现了中国佛学的第一次革命。宋元以降,佛教在经历了鼎盛之后转入了全面渗透的阶段,特别是禅宗直觉体悟、凝思寂虑等非理性思维方式,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恬膻幽隐、亦庄亦谐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了知识阶层,并渗透到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9.
晚清谴责小说是在近代大众传媒的语境下产生的、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新小说".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传播技术的革新,而是作为文化和文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已兼具"目的"和"手段"双重甚至多重意义,并代表着一种权力和意义对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话语以及叙说方式等进行着无所不在的渗透.这使晚清谴责小说的文本本身与传统文学的面貌不同,需要在大众传媒的视阁下才能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古代女诗人的文学及交际网络普遍具有家族性特征,根植于闺秀传统的晚清女诗人亦不例外。但她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近代中国大变迁的时代,因此,她们的文学与交际网络除了以血缘与亲缘为主的家族网络之外,还不断拓展出以报刊为平台的媒介传播网络、以学校为核心的私谊网络和以社团为载体的会社网络。凭借这些现代交际网络,晚清女诗人不断地寻求身份认同,应对政治变迁,传播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1.
陈玥 《兰州学刊》2004,1(4):178-180
晚清中国是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让中华民族几近崩溃。为解决民族危机 ,晚清国人千方百计试图与西方融合 ,而近代国际法则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文便是对晚清中国与近代国际法关系 ,及晚清国人对近代国际法所持态度作出的一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晚清海军机构的近代化演进历经了在总理衙门下辖海防股、建立海军衙门以及成立海军部等阶段,清代海军机构始正式与国际惯例接轨.晚清海军机构的近代化历程与清末变局息息相关,议设过程充满了争议和曲折,是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通过对海军管理机构变迁的历史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视晚清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何宏玲 《江淮论坛》2006,14(1):175-179
新闻业的发展对近代小说的影响固已众所周知,但对这种影响的考察长期流于泛泛而论。本文从晚清上海小报切入,以探讨近代新闻业与小说间种种之景况。小报凭其浓郁的文艺气息成为近代最早的大众读物,为小说的广泛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14.
聚焦于晚清改革史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梳理商战舆论的萌芽、展开和形成,分析其本土化、操作化以及合法化的建构历程,并以此为视角,考察推动该舆论形成的近代公共报人在这场政治经济改革中的角色、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剑敏 《人文杂志》2001,(6):123-128
中国传统民族认同符号以华夏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形成一牢固的泛化政治文化秩序.在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下,华夏中心主义被动突破,导致了整个传统文化认同符号的结构性危机.中国先进分子从种族、文化、经济、政治四个方面,试图重新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形成一复杂交错的多元化态势.四种认同符号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最终无法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民族认同危机无法解决,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停滞与中断.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学者刘熙载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他晚年在上海龙门书院的著述和教学实践,更多地表现出儒家"圣贤之道"的影响。刘熙载在经历了英法联军入侵和太平天国战乱以后,表现出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刘熙载的为人为学,表现为求正(德醇)、求通(学硕)、求实(力行)三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僧人、道士大都多艺。唐之智永工书,五代之巨然工山水。贯休工人物,宋之法常工猿猴,元之方从义善画云山墨戏,明之方以智工书画,清初则有“四大高僧”,久负盛名,至晚清,我们徽州一地,亦诞生了两位著名的画僧,他们就是“真然”和“虚谷”和尚。虚谷是海派的杰出画家,闻名遐迩,而真然在当时的名气,并不逊于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代表画家。  相似文献   

18.
晚清海防与近代日本海权之战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海龙 《中州学刊》2008,3(1):206-210
加强海防与拓展海权是19世纪末中日两国面对海洋危机提出的不同战略.晚清海防以本土安全为目标,以分区设防为特征,强调海军的防御功能,严格将海防范围锁定在本国海岸和沿海一带.日本海权以俄国、中国为假想敌,强调海军攻势战略,将朝鲜半岛和中国领土视为利益所在之地.由于日本海权目标直指中国领土,而中国仅以沿海为前沿阵地,因此,战略提出之际,中国已处劣势.面对强调海外利益和超过正常国家安全利益要求的海权战略,中国将对本土危机作为海防建设和海防战略的主要参照系,在战略实践中否定海上防御,实施海岸防御等战略方针使中国海军的战略效能消耗殆尽.以海防应对海权的战略错误不但决定了战争结果,而且使中国地缘战略空间完全塌缩.  相似文献   

19.
侯强 《云南社会科学》2005,12(3):107-111
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外交和约的签定,一方面紧紧束缚中国人民的手脚,使近代中国法制的发展打上了殖民化的印记;另一方面西方法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刺激了近代中国传统法制的现代化转型。列强通过外交和约对晚清经济自主法权、政治自主法权、外交自主法权的侵夺,在客观上对法制现代化的启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露苓 《学术研究》2007,(4):121-126
甲午战败后,中国兴起新的重农思潮。晚清传入的西方近代化农业技术,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基层农业教育部门、农业试验场,以讲座、发送良种等方式传授给农民。虽然这种推广与传播活动才刚刚开始,影响范围与效果还很有限,但是,这是新型农业技术在中国基层推广的有益尝试,起了开风气的作用,并为后世的进一步普及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