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人口增长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在1989年生育表基础上,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改变妇女产次别平均生育年龄和产次别生育率水平这两个变量,仿真推算其变化与平均世代间隔、总和生育率、净再生产率、真实人口增长率及总和递进生育率等指标间的关系,并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和政策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据世界人口发展新趋势,在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转变过度理论,并认为当前人类人口转变远未完成。随着各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类人口发展表现出“较低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并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我们将这一人口发展模式称为“人口转变过度”。首先,人口转变过度这一人口发展特征的存在意味着传统人口转变中出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并不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最终形态,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永远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下,人类自身再生产水平终将会回升到更替水平左右,因而人口转变过度又可以分为“人口转变恶化”和“人口转变回归”两个子阶段。其次,虽然人口转变过度是在传统人口转变基础上形成的,但与传统人口转变存在明显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口发展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持续负增长。再次,人口转变过度形成的原因在于维持高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人类走出人口转变过度的关键是人口再生产水平回升并长期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左右,这依然要有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后,世...  相似文献   

3.
文化力对中国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 ,仅用 30年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是政策力、经济力、文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文化力对生育率的下降起着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和鼓舞力的作用。在文化力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中国城乡育龄夫妇生育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且这种变化还远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同各兄弟省一样,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全省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我省自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以来,累计少生2000多万人,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有效地缓解了我省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于娟  彭希哲 《西北人口》2007,28(4):103-106
江苏太仓持续降低的人口生育率引起人口学界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该地区低人口生育率并不是人口生育过程中的波动造成的,而是呈现出比较稳定的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通过历史数据剖析了该地区低人口生育率的成因,并依据在该市的实地调研数据,剖析太仓市妇女二胎生育意愿,预测未来太仓未来人口生育率的变动。  相似文献   

6.
论计划生育政策对实现福利适度人口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人口问题十分严重,人口因素很难自发地与社会其他要素相适应,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一定阻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解决了生育率与死亡率不对称性的矛盾,解决了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不平衡性的矛盾,解决了家庭生育计划与社会适度人口不一致性的矛盾,促进了人口因素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协调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俄罗斯的历史人口数据,对俄罗斯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俄罗斯三次人口转型中的社会经济情况变化对人口变动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俄罗斯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很快,人口死亡率升高,总和生育率已远低于替代水平,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总人口数长期处于下降通道,出生预期寿命不增反降,特别是男性出生预期寿命远低于女性出生预期寿命。在推动人口增长的社会经济相关措施实施后,俄罗斯人口数量仍不能增加,这对目前总和生育率已经很低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条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人口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关键。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我国人口生育率下降,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的协调发展。但是,从1990年代我国进入低生育率开始已有20来年,长期的低生育率的人口非均衡发展下将产生了更为复杂的人口现象,引发了人口规模与结构、劳动供给与需求、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等之间的失衡和矛盾,成为制约未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口难题,破解这些人口难题是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的人口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宋健 《人口研究》2007,31(1):11-18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使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的6.0降到目前的1.8,已低于临界生育率水平,并稳定地保持了近10年。扭转了过去300多年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趋势,有望于2030年前后达到零增长,把人口稳定在15亿左右的水平上,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条件。全世界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高于临界生育率,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2050年可能突破100亿。继续降低总和生育率仍然是人口学界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要保持中国未来人口系统的稳定和提高人民的福祉,加强人口学科学研究,建立人口全息系统工程,对全社会的人口状态进行不间断监测,为逐步完善人口政策提供实时信息。该系统的信息应能准确到人,关爱到人,服务到人,与其它社会信息系统联网,如电子健康(eHealth)、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社会保障和安全、教育系统等,形成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骨干主网。  相似文献   

10.
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的报告预测,从现在到2050年,世界最贫穷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将从11亿增长至24亿,成为世界上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美国人口咨询局高级人口统计学家卡尔·霍布指出,这个预测是基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生育率将呈下降趋势的假设,而目前在该地区的很多国家人口生育率并未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1.
《人口学刊》2018,(2):96-104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目前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基本与上海、北京持平,成为全国范围内人口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以往人们主要从思想观念方面解释东北地区超低人口生育率的形成原因。本文主要从城镇化对人口生育率的一般影响与特殊影响、农村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效、低人口生育率的跨期影响和人口结构变化、受教育程度与人口生育率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超低人口生育率的形成原因,结论认为尽管不能完全否定生育观、生育意愿对实际人口生育率的影响,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是影响生育水平的最主要因素,生育观和生育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词     
人口转变 人口转变: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从高至低转变的历史过程。死亡率的下降往往先于生育率,因此在人口转变期间,人品往往会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人口转变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有80多年的历史。数十年来,许多学者对人口转变的研究和贡献,使之成为人口学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它概括了人类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的演变特点以及这种演变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后果。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学者范德卡及其同事提出了"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概念,以此概括二战以后发生在西欧的一系列人口和婚姻家庭的变化以及生育率现象。20世纪90年代后,又有学者用"第三次人口转变"表述欧美国家持续的低生育率和高迁入率导致的人种结构的变化。文章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和"第三次人口转变"的提出者们的研究是非常有启发性和有价值的,但并不赞成他们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冠以"人口转变"。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 ,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未来老年人正向中、高龄发展 ,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程度在城乡及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生育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在 1970— 1990年实行计划生育的 2 0年里 ,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主导因素。对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最大的是年龄构成的作用并使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生育率降得越低越好是一个观念误区 ,而应把优化人口结构和控制人口总量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朱宝树 《南方人口》2011,26(6):42-48,41
乡一城人口转移作为城市化过程,总体上有利于生育率下降或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但是,由于乡一城转移人口的生育率水平具有既不同于城也有别于乡的差别特征,因此这种转移对城乡生育率的变化必然产生一定的差别效应。通常认为,乡一城转移人口的生育率水平介于城乡之间,即低于乡而高于城。但是,有关研究认为,我国乡一城迁移流动人口的生育率水平已经转变为低于城市。对此,很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城乡生育率的变化和区域差异,然后对乡一城转移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进行尝试性的推算,最后聚焦讨论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流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总和生育率的来源、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论述了人口粗、净再生产率表征更替生育水平与用总和生育率来表征更替生育水平的差异与不同;阐述了稳定与非稳定人口的差异和稳定人口理论的不足之处。文章指出,总和生育率属于稳定人口的指标,在度量非稳定人口的生育水平时,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假定性条件极强的指标,必然要与实际非稳定人口生育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正确认识以总和生育率的真实涵义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口密度和生育率:一项探索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世界人口前所未有的增长期。文章利用世界187个国家1960~2000年(间隔5年)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中国、印度和瑞典的个案分析,着重研究人口密度与人口增长率、生育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是除影响人口增长率和生育率下降的社会、经济、文化变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生育率的水平和趋势,在未来人口预测中有必要考虑人口密度变量。中国、印度和瑞典的案例也反映出人口密度与生育率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人口转变完成的标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人口转变完成的标准应该是死亡率上升时所出现的拐点。中国人口死亡率至今仍未因生育率的下降而出现反弹,拐点还未出现,据此断定中国人口转变至今尚未完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研究控制人口增长与我国当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首先确定两个事实:一是用进出口贸易的资料证实中国近年来的经济不是泡沫经济,而是实际增长;二是通过中国各种人口统计指标,特别是总和生育率(TFR)论证中国近年来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增长率的下降。笔者认为当前TFR值1.8是可接受的。其次,通过减少人口投资,提高人均GDP,提高人力资本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论证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下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指出人口是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和人与自然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戈艳霞 《人口学刊》2015,(3):88-101
文章采用19802010年全国30个地区的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不同质量城镇化对生育率的作用机制及差异。实证结果发现:城镇化对生育率下降不仅存在直接影响而且存在空间外溢效应;生育观念的扩散效应和生育行为的模仿效应是城镇化发挥作用的基础;不同质量的城镇化对生育率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户籍人口-城镇化"对本地生育率影响较大,而"流动人口-城镇化"对周边地区影响很大,说明人口流动是生育观念传播扩散以及生育率地区差距缩小和收敛的重要原因;城镇化进程中生育率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计生政策约束的后果。未来伴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全国的生育率(尤其是发达地区的生育率)将超越适度低生育率的目标而继续下降,尽快放宽计生政策,研究出台鼓励生育的公共政策,有助于防止生育率过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