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隐性就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保障制度建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就业形式,具有双重社会效应。一方面,失业(下岗)人员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再就业,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实际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面临的失业难题,而且对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就业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隐性就业加大了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成本,损及社会公平,并导致就业市场信息失真,误导政府的宏观决策。但从总体上看,“隐性就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弊大于利的。本文从劳动统计、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为隐性就业的显性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就业不充分是当前就业领域中最突出的难题,总量不足与结构矛盾并存,隐性就业与隐性失业并存,学历 失业逐渐增多。产生这些就业困难的原因,体制转型是大背景,同时,经济和投资的高增长没能相应带动劳动就业的高增长、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以及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能力的下降,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董海军  伍晗 《西北人口》2009,30(6):77-80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全球金融危机与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转变对于隐性就业的认识和评价十分重要。在指出社会对大学生隐性就业的偏见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毕业生隐性就业的现实与积极功能,提出了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这种职场选择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拥有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大部分在城市第二、三产业中就业,其就业质量情况不佳,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水平低、就业稳定性差、工作环境差、劳动权益保护不到位等.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中的GHM模型,在演化博弈视角下分析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与劳动权益保护制度激励的关系,发现对于流动人口劳动权益制度保护对于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佛山市南海区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针对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关于就业统计的疑问,文章从就业增长、真实失业水平和劳动参与率变化等方面,系统考察统计数字的一致性问题。文章揭示了下岗与登记失业之间的消长关系、按照国际通行定义计算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以及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公共政策建议,即用树立就业优先原则统领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清除不利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从而不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与规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就业扶助政策,帮助特殊的一代人顺利实现转轨。  相似文献   

6.
由于机会和条件的不平等,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这种状况对女性生存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已构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为此,本文主张尽快建立生育保障制度,实行阶段性就业和非全日制就业,制定两性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使女性的劳动权利得到应有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就业与就业促进问题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劳动。在中国的产业大军中,农民工数量在迅速增长,农民工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由于户籍等原因,作为就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比城镇劳动力面临着更大的失业风险和保障缺失。他们的就业状况究竟如何、他们参加失业保险以及受到就业培训的状况如何,如何促进农民工的就业是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就农民工的就业与就业促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凯恩斯在货币工资富有刚性的假设下,通过提高价格水平、降低实际工资,解决非自愿失业问题的理论,只能在短期有效.于是提出工资上升-就业模型,即通过提高货币工资达到使劳动者感到实际工资上升、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出率,增大厂商用于生产和经营的资本量.在用于生产和经营的资本数量的增加会提高厂商对劳动的需求下解决就业问题,则会长期有效.  相似文献   

9.
朱浩 《西北人口》2006,(6):17-19,23
非正规就业具有短暂性、临时性和灵活的特性,使其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运行机制,也决定非正规就业的保障具有自身的特性:整体缺乏劳动保障;从业对象抗风险性差;应得保障权利得不到保护。迫切需要根据非正规就业的特性对其劳动保障采取现实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就业原理     
《人口与经济》2012,(1):114
童玉芬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本书对就业原理从基础理论到内容体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内容上包含三个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就业本身的变动、规律和衡量部分;就业管理研究部分。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影响劳动就业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影响着人们的就业。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含义是国际分工 ,因此在比较优势作用下不断扩展的国际贸易、资本的跨国流动以及由此推动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全球化影响劳动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赵秋成 《西北人口》2009,30(1):81-86
就业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正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连市而言.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和劳动力供求趋势是政府和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统计资料.深入探讨了大连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就业和劳动力供求发展趋势,指出,按目前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2015年前后大连将真正迎来劳动力短缺期,此后劳动力缺口将持续扩大。并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要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增长.今后大连市应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引进力度,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同时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全力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应对劳动力短缺所带来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地区各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差异,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区域内劳动力供需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开展形成了区域内国际劳务合作的多种形式。我国作为区域内的主要劳务输出国,扩大与区域内各国的劳务合作,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就业增长缓慢和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同时存在的现实,本文从就业增长与工资、劳动收入上涨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劳动收入占比的决定因素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发现:在我国,工资上涨对就业增长的抑制作用有限,劳动收入占比是影响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就业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只是单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理论上讲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是影响就业状况的两个直接而又基本的因素。受此影响 ,2 1世纪前一二十年我国城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就决定了2 1世纪前一二十年我国就业发展战略在选择和实施时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促进经济发展 ,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城乡统筹考虑 ,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兼顾等  相似文献   

16.
从国际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比较中看我国现行在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对于我国来说 ,要实现本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各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现状的比较中 ,着重分析我国现行在业模式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支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华 《人口学刊》2003,(5):53-57
农民阶层是社会地位较低表现为:农民收入明显低于其他阶层的收入;农民充分就业率低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差。橄榄型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要求提升农民阶层社会地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实现农村劳动力持续性就业根本性的路径选择。政府应为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在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消除对农民的歧视、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等方面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预测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峰 《人口学刊》2008,(2):53-55
目前,中国劳动力的供给远大于需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该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十五”时期上海市劳动就业容量与结构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国际通行的相关回归分析方法 ,对“十五”时期上海市劳动就业容量与结构进行预测。上海市的经济总量虽保持高速增长 ,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劳动力就业容量的增长却急剧下降。由“九五”末期的 6 2 %开始下降到“十五”末期的 0 8~ 1 1% ,就业矛盾加剧。劳动力产业结构则可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将占总就业人口的 4 9 6~52 0 0 % ,比“九五”末期提高近 8~ 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体制改革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并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同时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