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城镇妇女就业问题是伴随妇女从单一的无性别差异的就业模式向多样化、性别化就业模式转变过程中,发生社会政策失调的结果.妇女就业模式与许多社会经济政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包括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家庭政策等.解决妇女就业问题,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消除各种不利于妇女就业的观念和制度性障碍,另一方面也需适应妇女就业模式转变的趋势,对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2.
妇女就业问题历来令人关注。之所以如此,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妇女就业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解放,在私有制条件下首先就是要求摆脱剥削和压迫;在公有制条件下就是要求妇女和男子的完全平等。而妇女与男子的经挤平等,其实质就是妇女就业问题。同时,妇女就业又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不能就业,不能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则妇女的解放,妇女与男子的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都是不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国内已有的妇女就业的研究主要偏重一个国家和地区妇女在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以民族进行划分对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以甘肃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10个主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状况的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在对甘肃主要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广东妇女就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义平 《南方人口》2002,17(3):47-52
本文以广东省第二期全国妇女社会调查资料为依据,首先对广东妇女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广东妇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最后就解决妇女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自身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劳动力就业困难日益凸现。如对妇女就业歧视就日益引起社会,特别是妇女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这并没有有效地扼制就业歧视现象的蔓延。在妇女就业问题上,两种不同声音的争论也各执一词。本文在回顾我国不同体制条件妇女就业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国妇女就业歧视问题上两种观点产生的背景、成因、分歧和理论依据作一评述,分析它们各自形成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妇女就业歧视的对策和途径。一、两种体制下妇女就业歧视的比较人们对人与事物认识的基本看法与标准,是基于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  相似文献   

6.
女性就业与发展困境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业是妇女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因为就业的期望以及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挑战是刺激人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从而获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 ,经济的、社会的、生理的因素限制了妇女就业以及进行人力资本再投资的机会 ,而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所以 ,克服妇女就业和发展的障碍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支持妇女教育和培训 ,防止用人单位在雇用、培训、晋升等环节歧视女性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城市妇女劳动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城市妇女就业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特点,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加明显.本文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分析了甘肃城市妇女的就业状况,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妇女就业问题历来被社会所关注.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享有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权利.1980年我国政府批准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确立了男女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为妇女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作者 2 0 0 1年对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肇庆市、清远市四地妇女就业状况的调查 ,深入分析了当前妇女就业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现象 ,特别是多元化的就业方式在保障妇女就业权利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产生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0.
郭志仪  金文俊 《西北人口》2010,31(5):109-112
本文从人口学角度入手分析我国就业问题,认为就业的内涵需要拓展;从人口发展形势分析,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就业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人口学角度出发的缓解就业的对策包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行城市妇女(部分人口)阶段性就业,并认为阶段性就业与社会性别平等并无冲突,而是对其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以来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境遇变化,本文利用1997-2011年CHNS数据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对城镇非正规就业者和正规就业者收入差距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镇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收入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有雇工的非正规雇佣者、无雇工的非正规自雇者与正规就业者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表明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境遇正不断恶化,劳动力市场向着不利于非正规就业的方向发展.这要求在劳动力市场改革中应充分考虑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空间,加大对非正规就业者的扶持力度的同时,注重非正规就业政策的差异性,减少劳动力市场扭曲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Prior literature has found that immigrants have no effect on the wages and employment of natives. However, this literature has not accounted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immigrants contribute to employment growth in the areas where they locate. Research on internal migration has found that internal migrants contribute to local area employment growth. In this paper I compare the effects of natives and immigrants on county employ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immigrant population contributes more to increases in employment than the overall native population. Recent immigrants and recent internal in-movers have similar effects on employment growth. The net contribution of immigrants to employment growth is confined to non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江苏地区农户调研资料,归纳总结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行为及主要特征,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剖析资本类型对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以职业规划能力和受教育程度为主的个体资本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但作用程度低于其它资本。其它资本中以社会资源衡量的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行为影响尤其显著。资本类型对非农就业区域的影响远高于非农就业行业。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提升群体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规划能力、构建多维度非农就业权益保障机制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与发挥城市集聚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程芳 《西北人口》2011,32(2):61-64
大学生就业难。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却急需大量的大学生。造成这种两难局面的很重要原因是对就业环境认识不充分造成的。本文通过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和大学生就业新现象的分析。建立人与社会生态环境动态匹配的大学生就业模型。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从而缓解现阶段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中西部地区人才紧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进行界定,提出利用期望值和实际感知值测算就业满意度的模型,并基于山东省济南市512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排序模型分别对大学生就业前期望值与就业后实际感知值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测算出山东省济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整体满意度不高,其中,满意度最低的就是职业待遇因子、职业发展因子,两者低于高校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而职业稳定因子、职业外部环境因子、职业内部环境因子的满意度高于整体满意度。本文提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途径,可以从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感知或降低毕业生就业前期望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The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ment stability of first-marriage couples and risk of divorce in Israel. This research question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owing to the centrality of the family in Israeli society, rising divorce rates, and increasing employment instability and “deregul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 We capture employment instability through two dimensions: the pattern of employment instability within couples and the continuity of each partner’s employment instability. We utilize this conceptualization to identify the link between employment instability and divorce, focusing on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resources. Data were from combined Israeli census files for 1995–2008, annual administrative employment records from the National Insurance Institute and the Tax Authority, and the Civil Registry of Divorce (N = 10,891 couples). Using a series of discrete-time event-history analysis model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usbands’ employment instability, especially when wives have stable employment, increases the risk of divorce; employment stability continuity has opposite gender effects on that risk; and the effect of employment instability on divorce remains significant 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household economic resources. The findings reveal asymmetric gender patterns of the effect of employment instability on divorce, beyond the socioeconomic resources of the household.  相似文献   

17.
孔令锋 《西北人口》2010,31(3):73-77,85
通过对1991-2007年就业状况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就业增长在宏观产业领域主要产生于非农产业,在微观经济单位主要产生于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非正规就业部门.而导致就业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复苏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就业复苏.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技能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有可能成为我国失业的主要形式。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增长应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先目标,为此应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就业增长缓慢和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同时存在的现实,本文从就业增长与工资、劳动收入上涨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劳动收入占比的决定因素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发现:在我国,工资上涨对就业增长的抑制作用有限,劳动收入占比是影响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就业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只是单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9.
灵活就业形式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揭示中国灵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灵活就业的发展对女性就业的积极影响即:使女性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女性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了社区就业;缓解了女性家务与工作的矛盾等。而灵活就业的发展也同时带来女性职业不稳定、女性劳动报酬普遍偏低、女性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等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制定有关法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协调我国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1978~2005年期间我国的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之间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我国人口就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构建模型对我国不同产业的GDP与就业人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利用我国不同产业的GDP就业弹性,比较分析了我国不同产业对就业吸纳作用的差异;以及利用得出的结论提出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劳务输出等政策建议是缓解和扩大我国人口就业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