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萧红和迟子建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她们拥有相同的生命意识,即自然与人平等。这种普泛的生命意识,使得她们的作品打通了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界限,她们笔下的生命境界呈现出丰满多姿的样态。同时,她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死亡意识,萧红专注于不可言喻的人生命运之苦,她笔下的生命,都是在命运的拨弄下完成的一个悲惨阴暗的过程:任何生命一旦诞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生生死死、生死轮回的悲剧过程。迟子建面对死亡,则有着超然、达观的态度。她把死亡写得诗意而美丽:死似乎只是别一类生的开始,生命在死亡之后还可以得到延伸。她笔下的生与死是相互渗透,相互伴随的。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8,(1):90-95
金庸笔下的女性形象非常丰富,尤其以偏执女性更加富有特色。她们是封建男权的牺牲品,有着永远无法安顿的灵魂,她们是走投无路的叛逆者,是命运的抗争者,更是偏执的固守者。在与自身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她们的叛逆与挣扎被无限放大,坎坷的命运与扭曲的性格使她们成为女性中的"偏执狂"。这些夸张变异的女性形象,是对中国传统妇女形象的颠覆。金庸笔下的偏执女子主要有因情偏执和因武偏执两种类型,金庸塑造偏执女子的成因主要有男权压制以及多元化创作的需要与现代意识的动因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归物”不是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自然化,人类要以观照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就是自然的“自然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物”。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共在,达到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就必须保持一种使自然“自然化”的距离。王维笔下的山水是超越功利,摆脱主体情感的纯任自然的山水,是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境界。以“无欲之我”观物,方能达“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王维笔下的自然是以物观物的自然。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的自然,是“天机清妙者”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臻于优美之至境。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以近乎拜物教的虔诚对“大团圆”模式做着极致的修缮与张扬。然而,在上海女性作家笔下,“大团圆”模式轰然坍塌,灰飞烟灭,这其实是她们无法在异质中融合的结果,也是她们本身被忽视、遭受压迫的结果。遗憾的是,纵使如此,她们仍未走进朝思暮想的理想“殿堂”。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典文学中女性作者的作品向来不受重视,能够存世的极少。及至唐宋两代,女性开始积极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并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保存下来。在她们的笔下,“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她们以花自喻、借花抒情,通过这一意象展示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二十五年前,在中原大地上曾出现过两位巾帼人物——《李双双小传》中的李双双与《耕云记》中的萧淑英,李准笔下的这两位农村劳动妇女,曾在五十年代末的文学中颇为引人注目,人们从她俩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生活怎样推动了农村劳动妇女性格、心理、理想、追求的变化。她们要求走出束缚自己的智慧、才干、能力的小家庭的生活圈子,投入社会化的生产中去。她们的行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亦已经成为对传统道德规范、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挑战。她们胜利了,并且以自己的胜利,喜气洋洋地走进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的形象家喻户晓,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放射着民族节烈的光辉,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具有鲜明的反叛意识,曹禺笔下的王昭君则是政治的牺牲品。她们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8.
传统山水画艺术在其肇始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建构和积淀成为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境界、主体与自然相融合一为表征的艺术范式。画家视自然山水为生命存在的对应物,以主体自身的精神拟态于自然山水,从主体对生命运动的深刻理解去认识和把握自然山水。所以,画家笔下的自然山水,作为对宇宙自然和主体生命的全方位关照的表现形式与媒介,具有深沉的宇宙感与强烈的生命意识,是画家自己内心宇宙的外化,从而使传统山水画的范式结构成为记录或承载画家内心世界中带有某种观念性的形象与外界自然相吻合、相感应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所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9.
在《边城》和《瓦尔登湖》中,沈从文和梭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水气氤氲的世界。在这里,水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也是作家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是其作品的灵魂。因此,探究作家创作同水的关系以及他们笔下水的意象与表现,是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笔下的赵姨娘和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是两个"坏女人"的典型,但她们并非生就的恶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正常人各种需要的严重缺失与匮乏是导致人的心理扭曲、人格丧失和行为变态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赵姨娘和曹七巧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她们正常人生需要的缺失与匮乏所致。在这个意义上说,赵姨娘和曹七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女人",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悲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刘春轶 《兰州学刊》2007,(5):138-139,154
近年来随着对东北作家群意义和价值的发掘,端木蕻良的研究也不断地得到深化.端木蕻良以擅写女性著称,而对其笔下女性形象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主要论述了端木作品,尤其是前期作品中所写的东北女性形象,"雄强性"是她们区别于其他同时代作家笔下女性的最突出特征.这里作者从东北地域文化角度,对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这类具有独特特征的女性形象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因素等.正是由于黑土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才培育出了这些强悍迷人、真率放浪的挚情女子.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男性作家笔下出现了众多淳朴善良而伟大的乡村女性,她们因自身与知识、文明的疏离,以及历史积淀和个人经验积淀的影响,形成了难以释怀的知识分子情结。这种知识分子情结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对男性的爱情选择中,她们认同的是男权化了的价值尺度;在与男性相处的过程中,她们追求的是男尊女卑的男权观念;在对男权文化的认同与追求中,她们不自觉地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男性作家笔下出现了众多淳朴善良而伟大的乡村女性,她们因自身与知识、文明的疏离,以及历史积淀和个人经验积淀的影响,形成了难以释怀的知识分子情结.这种知识分子情结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对男性的爱情选择中,她们认同的是男权化了的价值尺度;在与男性相处的过程中,她们追求的是男尊女卑的男权观念;在对男权文化的认同与追求中,她们不自觉地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4.
《绿色的童话》,是著名散文家郭保林献给青少年的一本特色鲜明的儿童系列散文。它是以森林为题材,以少年朋友为对象,用书信形式写成的各自成篇而又相互联系的系列散文。这些散文以优美抒情的笔调描绘林区的迷人风光与动人故事,有童话般诱人的魅力。作者的目的是,“让少年朋友们领略一下林海的自然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用一支饱蘸情感浓汁的笔,去描绘经过自己心灵熔铸的脱胎于客观世界的艺术世界,描绘那个世界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潜意识等,创造了他所独有的小说意境。本文就此略作探讨。 一 郁达夫的小说往往在意和境的和谐统一中,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深度和理想主义的高度,意境的创造是以生活为依据的,必须生活中实有其景与情相触,即景真情真,否则意境便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释出意境之美。郁达夫常常以自己的遭遇、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忠实地勾勒生活的真实和个性的解放。所以,他笔下的文学画面,几乎都是他个人经历的印痕。这与他在理论上提倡“自叙传”是一致的。于是便导致他的小说有着其他作  相似文献   

16.
关注新时期当代文学的人,一定会注意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回归自然”的口号,已成为今天许多中国当代作家描写不尽、咏叹不尽的主题。张承志以他的戈壁、草原、冰川、峡谷、大坂,构建起内陆型、高纬度的自然空间;韩少功、古华、何立伟以蛮荒、浑沌未开,构建起“新湘西世界”;马原、扎西达娃们描绘的是带点魔幻色彩的“青藏高原世界”;甚至向以秀丽著称的钱塘江流域,在李杭育的笔下,也变成了以风、云、潮、浪构成的“葛川江世界”。当代某些作家们对自然表现出一往情深。诚然,他们受到西方“自然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审美和德育艺术,高雅的音乐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从而帮助她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本文主要从用深情的歌声去打动人心、用优美的琴声去滋润心田、用舞蹈形体锻炼去培养意志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论述了音乐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培养她们优秀的意志品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以现代女性的眼光去观察、描写男性,同时以现代女性的心灵去感受男性的,因而她笔下的男性形象与男性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很不相同,与古代女诗人、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也不相同.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常见、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乡土农村的愚夫.另一类是处于城市文明中的市民知识分子.萧红对以上两类人物的群像式的刻画,不仅表现了对下层人民悲剧命运的深切悲悯,而且反映了她作为一名敏锐深刻的现代知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批判与嘲讽以及对男性英雄神话的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19.
在张爱玲的笔下,生活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生活在大都市,受过一些教育,有一些见识与智慧,不少人还有独立的职业,因此,被称为"新女性".但她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与时代同步,追求物质享受,成为"女结婚员"依旧是她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她们的结局却是或死或伤,或沦为情妇,或变成高级妓女,或成为"活寡妇",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从而陷入生命的荒原.  相似文献   

20.
在张爱玲的笔下,生活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生活在大都市,受过一些教育,有一些见识与智慧,不少人还有独立的职业,因此,被称为“新女性”。但她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与时代同步,追求物质享受,成为“女结婚员”依旧是她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她们的结局却是或死或伤,或沦为情妇,或变成高级妓女,或成为“活寡妇”,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从而陷入生命的荒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