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50岁的颜修荣任“雪龙”号邮政支局局长已经3年多了,这位创下众多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的邮政支局局长已经多次出色地完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上的邮政工作。南极北极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众多困难,他已经能够从容面对了。年过半百的颜修荣愿意接受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北极国家尤其是北冰洋沿岸国家对于北极考察都有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立法加以保障。立法主旨主要是通过规范和推动北极考察达到提升对北极利用水平的目的。各国一般都设立了统筹各政府部门与北极考察有关工作的主管机构。管理制度的核心主要是对于考察活动的许可制度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在制定极地考察法规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汲取这些制度中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对于其中对外国考察活动的规制应当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学界对于北极法律秩序的未来走向主要有"南极模式"、"斯瓦尔巴群岛模式"、"北极特定模式"、"发展海洋法公约模式"等不同观点,并由此对中国北极权益范围和相应策略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是从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对于中国北极权益不宜做过分的解读,主要应当定位于科学考察的权利和北极事务的基本参与权,其中气候变化治理是最佳的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南北两极地带蕴含丰富资源,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继环北冰洋国家掀起北极争夺战后,近日,南极又成了各国争夺焦点。  相似文献   

5.
见到张青松的时候,他刚刚从青藏高原下来,征尘未洗,虽然脸、手都被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灼成紫红色,但精神不减,更看不出他今年已是60岁的人了。也许正是这强健的体格,使得张青松至今仍像年轻人一样不辞辛苦,辗转在地球三级──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探寻着人与自然这一永恒的主题。第一次出国,就到南极。张青松和童兆乾成为首次踏上南极的中国人1979年12月19日,张青松正在青岛疗养并进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总结,突然收到研究所发来的加急电报:“火速归京,有出国任务。”他一下子愣住了,心想:离开北京刚刚10天,之前一点信息都未曾…  相似文献   

6.
科技信息优势是北极国家主导北极治理的权力基础,北极理事会为北极国家集体垄断极地科学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北极八国控制的北极理事会必然向从"行政型垄断"向"知识型垄断"发展。北极理事会通过的《加强北极国际科学合作协议》不仅增强了北极国家内部的科技合作与信息垄断程度,还进一步抬升了非北极国家获取北极科学信息的门槛,这种针对域外国家的制度性歧视,造成北极域内国家与域外国家在北极科学信息领域形成非对称博弈态势。北极知识储备不足是导致中国难以高效参与北极事务的核心原因。本文分析了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博弈的科学因素,认为维护"科学考察权"是中国可持续参与北极事务的根本保障。北极治理的智缘结构变动,终将决定中国北极战略规划的整体走向。  相似文献   

7.
有关北极科学考察的国际海洋法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海洋法作为适用于北极的国际法制度,为各国在北极开展科学考察规定了具体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集中在航行权、科学考察的许可程序和行为规范以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其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构成了有关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法制度的主体部分,并且奠定了其基本框架。此外,一些相关国际组织订立的“软法”性规范在规范北极科学考察行为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在北极法律事务中科学考察是最容易开展国际合作和拟定统一规则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2001年11月,中国的南极考察队从上海起航,开始了第18次南极之旅。 南极,荒凉的大陆,曾是让中国人陌生的地方。如今人人皆知,中国已在那里建造起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那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地球上最遥远的“神秘大陆”,烙上“中国印”的呢?我们采访了当年曾参加过长城站建造的驱逐舰副舰长潘建新,也是南极建站攻坚中的“青年突击队”队长。他向我们述说了亲身经历南极考察建站的全过程,把我们带回那段艰苦的岁月,那片难忘的土地。  相似文献   

9.
有关北极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法律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将提高北极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影响北极海域鱼类资源的洄游与分布,促使北极海域渔业生产商业化。在北极海域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区域渔业协定及其组织的情况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联合国鱼类种群协定》,北极海域各沿海国和对北极公海渔业资源有兴趣的非北极国家有义务进行合作,养护和管理北极鱼类资源。北极理事会及其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管理实践使北极渔业管理前景存在不确定性。理论上,我国与北极渔业之间仅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调整。鉴于北大西洋海域区域渔业管理实践以及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北极海域中北太平洋的分区域以及北冰洋海域应该是我国关注的重点。为此,建议北极科学考察中增加北极生物资源调查与研究,既可以为我国日后发展北极渔业做好准备,也可以为我国参与北极事务提供新的理由,增大我国在北极事务管理过程中的声音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朱瑛 《成才与就业》2013,(20):36-38
北极,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蜿蜒的冰河、壮丽的冰山、五颜六色的村庄,长满彩色植被的浅滩,憨态可掬的北极熊……指着那一张张令人神往的照片,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的高毅嘉依旧感慨万千。今年暑假,她经历了一次非凡的北极之旅。在由加拿大非营利机构Students On Ice(冰上学生)组织、85名中学生和49名科学家、艺术家、极地教育工作者等参加的北极考察中,她是唯一的亚洲人。虽然此次的极地之行只有短暂的15天,却是她17年来最珍贵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1.
蔡如鹏 《今日南国》2008,(10):76-79
4月15日,"雪龙"号抵达上海.随着这艘极地科考船的返航,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也落下帷幕. 在这次科考中,有17个人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2.
以极地为中心的图形的经纬度判定,一直是教学难点之一,为解决一这问题,我曾用篮球作“模子”用废纸糊了个地球模型,画上经纬网,北极标上“N”,南极标上“S”,在0°经线以东,沿赤道两侧,分别标上东向的箭头,以示地球自转方向,箭头一侧的180°为东经度,如图一:(图一)  相似文献   

13.
1984年11月,我国第一次派出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洲,任务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站,并开展对南大洋的科学考察。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件大事。我当时有幸参加这次远征南极的壮举。  相似文献   

14.
老皋 《人生与伴侣》2008,(10):51-53
“闪婚”是当代年轻人玩的时髦事。93岁高龄的刘时高老人却也“闪”了一把。 刘老是武汉大学教授。中国测绘界的名流。56年前,他以第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步入北极冰原,以自己与女友的名字命名了极地的两个未名湖。1999年,他以84岁高龄与妻子离异,此后8年。他做出了比当年登上北极更有勇气的事:面向社会征婚。于是。便发生了本文这个并不轻松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风暴的力量     
南极是企鹅的天堂。企鹅耐寒喜冷,一年四季都被冰雪覆盖的南极便成了它们的生存繁衍之地。然而,在同样气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人们却看不到企鹅的影子,这一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北极虽然寒冷,风暴却很少见。而南极却常遭风暴袭击,并且  相似文献   

16.
冰封的海洋     
最冷的海洋在南、北极附近,叫做极地海。它们在秋季结冰,春季融化。即便如此,许多动物还是生活在那里。被称做冰山的厚冰块漂浮在极地的海水中,有些来自陆地上倾泄(xiè)而下的冰河,有些是从陆地上高耸的冰架上断裂下来的。融化时,冰山破碎成较小的冰块,叫冰山碎片。冰山慢慢漂  相似文献   

17.
北极海域法律地位争端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北美大陆北部毗邻的北极海域法律地位,加拿大与美国等国家各执一辞。前者主要依据其对“直线基线”和“历史性所有权”的理解。后者认为,不应依据过去的气候、地理、水文等状况来判断,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层的变薄或者消失,将使北极海域冰层的法律地位发生质的改变。北美大陆北部毗邻的北极海域法律地位争端如何解决?“北极南极化”的观点不可行,化解现有北极条约之间的冲突是解决北极海域法律地位争端的前置问题。北极区域的环境保护应提升到国际合作的程度,敦促各国就北极海域环境保护达成协议;各国在北极海域的问题上加强合作十分必要;我国应积极参与北极事务。  相似文献   

18.
从目前北极国际事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北冰洋沿岸国家以及其他北极考察大国越来越重视运用法律途径来确认、保障和拓展自身的北极权益,焦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北极国际法地位、领土海域及大陆架划分、航道的归属与管辖、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我国近年来日益重视北极考察工作,但是从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及立法供给还无法满足保障我国北极权益的需要。探索我国北极考察及相关权益的法律途径,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首先应当明确我国在北极法律秩序走向上的基本立场,之后从参与国际立法议程和拟定国内相关立法两个层面来开展有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系统科学与话语科学——用系统科学考察话语科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了用系统科学考察话语科学的构想 ,论述了这种考察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提出了一个总体考察框架。系统科学是以各种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具有中介性、横断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故用它考察话语科学是合理的。话语科学是研究话语的学科 ,历史较短 ,对象复杂 ,综合性强 ;它在发展中已受到系统科学影响 ,且其体系结构与系统科学有同形性 ,故用系统科学考察它既必要又可行。作者认为这种考察可在亚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四个层次上进行  相似文献   

20.
《南极条约》的缔结,不仅与南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希望南极能够永续地和平利用并贡献于科学事业的强烈愿望。原始缔约国的创造性将可能引起争端的领土主权问题“冻结”,推迟对矿产资源问题的讨论,采用协商一致的工作机制,在全面保护南极和鼓励科学考察等方面寻求广泛的合作,以条约框架为基础建立了有效的国际共管体制,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起到了示范作用。纵观条约体系演化过程,不难看出,南极局势的发展从分到合,虽然合中有分,但以合为主。这不仅符合全人类的利益,也符合我国的长远发展利益。重要的是抓住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条约》体系的机制和规则,积极参与,在竞争中寻求合作,通过合作增强竞争力,以逐渐形成、聚集并储备我国和平利用南极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