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茅盾同志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初版时间,现代文学史以及研究茅盾的专著,或避而不谈,或笼统地说:“初版于一九三三年初”。看来确有搞清楚的必要。 茅盾同志在《回忆录》(十三)上说:“《子夜》初版印出的时间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初。”“《子夜》出版在三三年二月——这是实际出版的时间,开明版《子夜》的版权页上印的初版时  相似文献   

2.
《子夜》与《金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九三三年,当《子夜》初问世的时候,瞿秋白同志一面给予很高评价,一面又指出,这部小说“带着很明显的左拉的影响(左拉的《Iargent》——《金钱》)。”这个“影响”指什么呢?瞿秋白同志没有点明,作者茅盾也感到茫然不解其所指。那么《子夜》到底受没受左拉《金钱》的影响?这要首先看一看茅盾与左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给人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后溘然长逝已一周年了。当人们以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文学巨匠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长篇名著《子夜》,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令人爱不释手的散文《白杨礼赞》等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切不能忘记茅盾是以文学理论的指导,以及文学批评展开他终生的文学活动的。他的许多文学评论至今还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茅盾就以一个新文化战士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积极致力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工作,特别在1921年茅盾接编  相似文献   

4.
天下常有一些十分凑巧的事。三月二十七日下午,我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的《文学书窗》第三期,在第二版上看到一则令人高兴的消息,说是茅盾同志的长篇小说《锻炼》在香港出版。这部《锻炼》,是茅盾在解放前写的一个五部连贯的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在这个五部连贯的长篇里,作者准备全面地描述抗日战争整个过程中的重大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主运动的情况。“可是”,这则消息说,“刚写完第一部,就因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解放了东北全境,正准备发动伟大的平津战役,作者也从香港到解放了的大连,所以写完《锻炼》之后就没有继续写下去了。”看了这则消息,我正在高兴,以为我们又可以读到多年来并未以长篇小说与读者见面的长篇能手的长篇了,而此时传来消息,这位现代文学巨匠于是日清晨五点五十五分逝世。我把《文学书窗》放下,陷入沉思之中。对于这位伟大的小说家,我自觉十分内疚。我们评论茅盾,如果不提及他的《子夜》,那是不对的。五十年代,我曾在几个大学的中文系开过“新文学运动”或“新文学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当然讲到茅盾的《子夜》,可是,后来我把讲义出版的时候,只出版了第  相似文献   

5.
茅盾所著《子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优秀的长篇小说,并不是一部经济史。但毫无疑问,茅盾在动手写《子夜》之前,曾经搜集了大量社会经济资料,来作为创作这部巨著的基础。因此,在《子夜》一书中所写的上海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才能那样具体、生动,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才能那样深刻、准确。读一下《子夜》,对理解、研究  相似文献   

6.
茅盾同志于1932年年底写完《子夜》原稿,交给开明书店出版,由叶圣陶同志经手编辑,然后发排。一个多月时间,初版本即问世,封面由叶圣陶题写篆体“子夜”二字,扉页上由叶圣陶题写楷书“子夜”二字。初版三千册,不到一月就告售罄,轰动文化界,瞿秋白称《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那么,谁是《子夜》第一个知音呢?当为叶圣陶。叶老有一短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王统照(1897—1957),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著名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优秀的作家和诗人。长篇小说《山雨》,是他的代表作。当这部小说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时候,文学批评界曾把它和茅盾的《子夜》并列在一起,作为那一年革命文学创作丰收的一个标志。这样提,固然对《山雨》的称誉过高了一些,但也确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王统照这部长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写好后,曾由茅盾同志亲自审阅过,并订正了其中的一些史实。正当笔者准备向茅盾同志再请教若干问题的时候,却传来了这位文学巨匠溘然长逝的噩耗。于悲痛中将此文交《晋阳学刊》发表,以此表达对茅盾同志的悼念和敬意。  相似文献   

9.
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长篇小说卷两卷已经与读者见面了,这两卷共选五部长篇小说,即叶绍钧(即叶圣陶)的《倪焕之》、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田军(即肖军)的《八月的乡村》及李劼人的《死水微澜》。这五部小说是从新文学运动的二个十年所出版的近四十部长篇小说中遴选出来的,它体现出这十年间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反映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实绩。  相似文献   

10.
从《子夜》看茅盾的左拉影响与独创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子夜》看茅盾的左拉影响与独创性方正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坛巨匠。巴金曾经剀切地说过:“我国现代文学始终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道路成长、发展,少不了他几十年的心血。”①《子夜》,作为茅盾“细心研究”②的力作,很能代表他的创作个性;作为“真能表现时代”...  相似文献   

11.
李钧 《齐鲁学刊》2007,19(6):87-90
文学史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茅盾研究也需要新的方法。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研读茅盾193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蚀》、《虹》和《子夜》,能够发现茅盾小说的潜在文本,及其超越五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南方都市文学主要指以长江以南的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等一些发展较快的都市为题材的文学。南方都市文学已成为我国都市文学的主体部分。一、我国都市文学发端于上海3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都市文学(或城市文学)的命名。茅盾《子夜》的出版,被人们看作是我国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13.
陈建华 《中国学术》2000,(1):172-200
在茅盾的早期小说中,写于1929年的《虹》,同它前后的《蚀》三部曲(1927年)和《子夜》(1931年)相比,似乎较少受到学者的青睐。像三部曲一样,“时代女性’’仍是小说的主角,但梅女士和《动摇》里的孙舞阳、《追求》里的章秋柳相比,个性却显得不那么鲜明。和《子夜》比,  相似文献   

14.
茅盾在接见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时,曾就《子夜》在他的作品中占有怎样的地位,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很难说《子夜》在我作品中占什么地位……或许要说:在我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作品中, 这本大抵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评论者有认为《子夜》是我的代表作,以我三十年代的作品而论,那是这样的。这也差不多是我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实事求是的。《子夜》这部现实主义的杰作,真实地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三十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风貌,时代的特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阐明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的殖民地化了”的深刻主题。无论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子夜》在茅盾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作品中,所以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自然有许多因素,而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民族工业家的典型,我想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  相似文献   

15.
贺立华 《文史哲》2001,(4):121-123
2001年 3月 24日至 30日,世界各地 120多位专家云集江南茅盾先生的故乡浙江桐乡,隆重纪念革命文学家茅盾逝世20周年,并举行了第7届茅盾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部分学者就茅盾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对话。对话涉及了诸多问题,时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仍有人认为是社会文献而不是文学,也有人高度评价其主题,认为代表工业文明,具有当代意义;对茅盾出色的女性描写的解释,有情感性设宣泄补偿说,也有易性说;茅盾的创作与理论有不一致性,但他的思想和信仰是一以贯之的,茅盾的长子韦韬说茅后晚年入党是茅盾自…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评价,因其持守以《子夜》为代表的“创作模式”而存在分歧.这一创作模式的确呈现复杂的状况,本身并非毫无可议之处,但它不是作家随意为之的选择,而是适应了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艺术需求,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诸多特点,显出其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契合性,需要作出准确估量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 茅盾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步入中国现代文坛的。在进行创作实践之前,他写下了大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文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思想体系。朱德发、阿岩、翟德耀同志著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以下简称《散论》),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茅盾前期文学思想的专著。本书由十二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了茅盾从“五四”时期到“五卅”前后的文学思想。前两篇从纵向上论述了茅盾文学思想从“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到无产阶级文学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后几篇则从横向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八年至“左联”成立前夕,我国经历了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同鲁迅一样,茅盾也卷入了这一论争。他在《回忆录》中,曾简洁地说明自己在革命文学论争时的态度:“对于从一九二八年开始盛行的这种‘革命文学’的公式,我一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抨击的,……我的这种态度很引起一些同志的不满,认为我是从‘右’的方面来贬低或否定‘革命文学’(普罗文学)。不过,我认为我是在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对于茅盾在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过程中,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茅盾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就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作一蠡测管窥,权当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20.
《论无产阶级艺术》是茅盾同志一九二五年五月初至十月写成的一篇主要文艺论文。该文长约一万二干多字,共分五节,连载于当时《文学周报》第一七二、一七三、一七五、一九六各期上。一般认为茅盾同志的早期文艺思想,即“五四”时期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思想是民主主义的,是同情被损害者被侮辱者的“为人生”派的思想,谈不上明确的阶级观点和无产阶级色彩。但这篇重要论文表明,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大革命高潮到来前夕,茅盾的文艺思想显然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他后来又曾矛盾、苦闷,走了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