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管理科学文摘》2000,(2):35-37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他对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钱老一贯反对别人说他是什么"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之类的话.他说:"说这种话的人都不了解我们的导弹是怎么搞成功的,卫星是怎样上天的.那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量项成千上万人的事业."至于说到个人,钱老说:"我只是恰逢其时,做了我该做的工作."那么,钱学森在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中做过些什么呢?笔者不可能在这篇短文中全面评价他的功绩,仅以钱学森在导弹航天事业中的几件事奉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
河之洲     
离经不叛道当有人给钱学森写信,说他“执著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时,钱老回信说:“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趋势     
《领导文萃》2010,(1):8-8
公众推崇钱学森精神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31个省、区、市339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4.7%的人关注钱学森先生去世的消息,66.4%的人对钱学森一生的不题词、不写序、  相似文献   

4.
一个科学家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被后人超越,但他的科学精神却不会过时。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正是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5.
设计背景:《钱学森》与《天游峰的扫路人》、《海天骄子》、《杂交水稻之父》(此为略读课文)共同构成了苏教版第十册的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均已写人为主。《钱学森》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课文虽然不长,语言简洁、朴素,但简单中见深情,表达了钱学森思念祖国,拳拳报国之挚心。钱学森对祖国深深的爱是这篇文章的情感主线,而“言为心声”,本文正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如今,大师早已西行,他留下的世纪之问人们还在苦苦寻求解答。在《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有这样一段话: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那么,封建思想是怎样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呢?江苏大学教授王长乐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今天,"钱学森之问"的现实意义愈加凸显,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在深层次上进行挖掘钱学森的担忧被概括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14年,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位。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支出达13400亿元,其中企业RD支出占76%以上。  相似文献   

8.
覃伟 《科学咨询》2010,(18):54-55
钱学森刚刚辞世,安徽高校的11名教授联合给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写了《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11’的公开信,一时间,“钱学森之问”变成了网友之问,媒体之问,学者之问、教育之问、国家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直指我们的教育,再次重重地敲打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9.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人贡献,被一些报刊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可钱学森却多次坚拒:导弹是大家研制出来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研制出来的,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所以不希望新闻界这样宣传我。许多人想去采访他,写他的传记、报告文学,都被他谢绝了。就是偶尔见到一两篇颂扬他的文章,他也马上给作者和报社打招呼“到此为止”(见《中华儿女》伍绍祖文)。老科学家这种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的精神,使我不由想起太史公司马迁的一句名言“高山仰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刚刚辞世,安徽高校的11名教授联合给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写了<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1]的公开信,一时间, "钱学森之问"变成了网友之问,媒体之间,学者之问、教育之问,国家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直指我们的教育,再次重重地敲打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11.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一些报刊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可钱学森却多次坚拒:导弹是大家研制出来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研制出来的,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所以不希望新闻界这样宣传我.许多人想去采访他,写他的传记、报告文学,都被他谢绝了.就是偶尔见到一两篇颂扬他的文章,他也马上给作者和报社打招呼"到此为止"(见<中华儿女>伍绍祖文).老科学家这种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的精神,使我不由想起太史公司马迁的一句名言:"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12.
周江 《决策》2009,(10):22-25
1949年10月1日,钱学森在美国的家中坐立不安,他在客厅里踱着步子一刻不停,终于期冀已久的电话铃响起。“说慢点,请大点声,说得详细些,请再慢些”钱学森听着,听着,手不停颤抖……电话来自北京,向他转达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接完了电话的钱学森对着窗外陷入沉思,长久回味着刚才从声筒里听到的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时,一颗赤子之心想立刻飞到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13.
河之洲     
《领导科学》2012,(4):32-33
认识一万人十多年前,我在饭局上认识了一个人,对他印象深刻,至今也没有忘记。朋友对我介绍此人姓徐,认识一万多人,啥事都能办。我记得那天每个人都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老徐在桌前腾出一块地方,摊开3个电话号码本,打电话落实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难题”,质询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钱学森之问”,质问为什么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答“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需要从研究中国科教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入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综合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余玮 《领导广角》2003,(12):29-30
钱学森的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功勋,可以说尽人皆知;但这位科学巨臣和他的妻子在为人做事上的特有魅力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31日清晨,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人生。钱学森不但是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卓越的领导者。综观钱学森的领导思想,科学、民主与政治这三大原则融会其中。一、科学与政治相结合2002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的文章——《从科学与政治结合的高度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记钱学森同志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章记述了钱学森89岁生日这一天与作者  相似文献   

17.
从容之美     
从容是一种人生修养。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却仍然从容对待,不断取得成就的人,使人不禁油然而生敬意。据史书记载:唐朝的一个督运官在监督运粮船队时,不幸遇大风翻船粮食受到损失,时任巡抚的卢承庆在考核他的时候说:“监运损失粮食,成绩中下。”督运官听到评价,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从容地笑了笑便退了出来。卢承庆对他的气度和修养颇为欣赏,就把他叫回来重新评估道:“损失粮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督运官仍然没说什么惭愧的话,只是笑笑而已。卢承庆深为他的坦荡胸怀所感动,最后评价他:“宠辱不惊,遇事从容,成绩中上。”在浩如烟海的…  相似文献   

18.
正寇准是什么样的人?与他同时的宰相毕士安说"寇准是正直、慷慨有大节的人","他做事情只考虑是否对国家有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一言一行都遵循道义,所以疾恶如仇"。比寇准小一辈的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年)说他是天下人心中的"大忠之臣"。什么叫"大忠"?"大忠"就是对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的忠诚!与"大忠"相对的,是"小忠","小忠"是对皇帝个人  相似文献   

19.
河之洲     
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在确定人生目标时,“成功”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人人都向往成功,没有人愿意自己一生事业无成、碌碌无为,这无可非议。但是,把成功作为首选目标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首要的目标是优秀,其次是成功。所谓优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有高尚的人格和真实的才学。一个优秀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不成功,他仍能有充实的心灵生活,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相反,一个平庸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风光十足,也只是在混日子,至多是混得好一些罢了。事实上,一个人倘若真正优秀,而时代又不是非常糟,他获得成功的机会还是相当大的。即使生…  相似文献   

20.
观诚对要了解的人,详细察问,听其所言,穷究其辞,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略施小计,试探他是否诚实;使他管理财政,考验他是否清廉;将他置于危险境地,观察他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