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世纪末以来,洪涝、干旱、沙尘、酷热、奇寒、地震、蝗虫、赤潮、泥石流、非典、疯牛病、禽流感……无数灾害在地球上蜂起;江、河、湖、海在污染中哭泣,森林、草地、耕地在沙漠化中呼号,生物资源在浩劫中走向灭绝,矿物、能源在滥采中走向枯竭……人类的生存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2.
告别茅草房     
告别茅草房文/冯家一在我的记忆中,镇宁自治县布依族聚居的边远山乡———六马,从天空到地面都是美丽的:悠悠的白云挂在蓝天,白雪下面,盛开着雪白的油桐花,成群的牛、马、羊在那里蠕动。特别令人赏心悦目的是那星星点点撒在山野上的人字形的茅草房构成了这幅布依山...  相似文献   

3.
我很自豪自己是个傈僳族.朋友聚会,当介绍我是傈僳族时,总有人问我:"傈僳族?很少听说过呀!人数一定很少吧?"其实,我们傈僳族并不是一个小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傈僳族人口共57.48万多人.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的分布在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及四川省的西昌、盐源等市、县.我们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8世纪以前,傈僳族就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来自意大利的甜点提拉米苏像一股风暴,席卷了整个城市,连城市的空气里都充满了浓浓的馥郁的甜香。据朋友说,提拉米苏入口的感觉,有点像爱情的滋味,甚至比爱情的滋味更让人沉醉和心动。她说的时候,一脸的向往和回味,诱惑得我神往不已,想入非非——还没有吃到口,就心甘情愿做了提拉米苏的俘虏。等我千辛万苦找到一家正宗的意大利餐厅,品尝了这种美食后,从此就死心塌地爱上了。的确很好吃,绵软润滑的奶香,咖啡的醇浓微苦,朱古利的芬芳,白兰地朗姆酒的醇美,就像许多种生活的滋味重叠在一起,所有的感官与味觉在提拉米苏入口的那一瞬间同时…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在印尼发生了迫害华人事件,令举世震惊。为此,我们特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的研究人员刘樊德撰文,介绍印尼华人的情况,以飨读者。域外来风华人移居印尼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由于历史上中国本土改朝换代、战乱及生活压力而出海寻找生路;海外经商定...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类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然而,其时间跨度大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近,但其本土化的进程和被国人所接受的事实却远远滞后于改革开放。为此,本文力图揭示生态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所遭逢过的困难与曲折,以及今后我们如何克服各种障碍,为中国生态人类学赢得发展空间,更进一步推动生态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人类学。使其在治理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问题上提供新的理论指导、资料储备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法国各地,地区方言和正规法语是大相径庭的。如布列塔尼方言是一种很象爱尔兰语的克尔特语;科西嘉岛方言却与意大利语更接近;敦刻尔克地区讲的是佛拉芒语;佩皮尼扬地区讲的是卡塔卢尼亚语;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方言发音又与德  相似文献   

8.
茅草房:世纪末的告别/郑有基等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到海南岛中南部的民族山区走一走,你会发现昔日黎村苗寨中那低矮、破旧的茅草房,正在被一排排、一栋栋错落有致、崭新整洁的砖瓦或混凝土平顶房所取代。这可是一个划时代的变迁呵!然而,数年前,这里的情形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9.
走向田野     
文章认为田野作业是进行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提炼民俗学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地居民的精神面貌是一方城镇灵魂的体现."六城"同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把旅游、文明、园林、卫生、森林、环保等美好融于一身,勾勒出巴东美好的蓝图,砥砺着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念.这一过程归根结底是塑造人的过程,恩施州巴东县是这样理解的,也是如此践行的.  相似文献   

11.
渤海之滨的天津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大城市,除汉族以外,有少数民族29个,18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其中,回族15万人,其次为满族,约1.8万人.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蒙古、朝鲜、壮等3个民族.人口在百人以下的有:藏、苗、土家、维吾尔等4个民族.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主要分布在红桥区、北邻区和武清县,满族主要分布在蓟县.天津现有两个民族乡:东郊区么六桥回族乡和蓟县孙各庄满族乡.  相似文献   

12.
和田人告别了“涝坝水”符超文\摄影和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七县一市的150万人民都居住在沙漠中的200多块绿洲上。由于降水量稀少,和田农业用水和人畜饮水主要靠昆仑山雪水。冬春两季,水源就断了。人们只好挖掘“蓄水池”(涝坝),每一二个月才能放一次水...  相似文献   

13.
如果10年前走进湖南吉首林木山村,人们看到的只是穷困、寥落,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口粮不过400斤;现在虽说不上富足,生活水平却有了显著提高。人均收入达到529元,口粮超过5百斤,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了。从“吃”地到建园林木山村,背靠荒山,临近城市、市场,土地资源丰富。但是,过去既没有利用好城市、市场,也没有利用好土地。夏挖沙,冬挖笋,又开窑烧砖瓦。除去“吃掉”20多亩祖宗留下的好田,仍是穷得叮(口当)响,吃粮靠统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累计  相似文献   

14.
这个春天,颇不太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少有些令人失望,令人伤情。娱乐圈是我们生活休闲之余关注的焦点,羊年的娱乐圈发生了太多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事情,明星们灼灼耀眼的光环与浮华背后,不幸与丑闻的乌云挥散不去,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潜规则”风行现象的暴露。掌声背后,究竟有多少幸与不幸,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迷惘?“暗箱”一旦搬到了明处,玻璃墙就捅破了,污秽与肮脏一览无余,是眼中沙砾,还是金科玉律,矛盾的激撞碰击中,留给大众的,是一颗伤情的心,除了叹息,相信人们心里最想做的,就是拿一块橡皮抹去今天。  相似文献   

15.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类假如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无需仰视繁星密布的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而且已经消逝了的古代文化就足够了。光辉灿烂的玛雅文明让我们深刻地体验到了“自己的渺小”,使我们时时笼罩在历史的玄想中,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无法解开的千古谜题。一在中美洲一带流传着一个颇为动人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王子得知密林深处有一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城堡,城堡里的人由于受到魔鬼巫术的诅咒正深陷痛苦之中,等待他去解救。于是王子怀着拯救世人的崇高志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隐藏在密林深处的城堡,用正义唤醒…  相似文献   

16.
文明的入门     
无疑各自都感到了紧要。所以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专门大家都不倦地撰写中亚的入门书。时至今日又是一个世纪过去了,已经可以说,诸如巴托尔德的《中亚突厥史十二讲》、拉铁摩尔的《中国的边疆》、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论》,已是经受了时光考验的大师著述。与大师们的时代不同,近期这个地域成了热点,所以新疆书出版得很多。旨在概要的,可举  相似文献   

17.
文明的尺度     
正20世纪80年代我曾和林斤澜、柳溪两位老作家访法。一个风雨天,我们所乘的汽车驶在乡间道路上。在我们前面有一辆汽车,从车后窗可以看清,车中显然是一家人,丈夫开车,旁边是妻子,后座是两个小女儿。他们的车轮扬起的尘土,一阵阵落在我们的车前窗上。而且,那条曲折的乡间道路没法超车。终于到了一个足以超车的拐弯处,前边的车停住了。开车的丈夫下了车,向我们的车走来,为我们开车的是法国外交部的一名翻译,法国青年。于是他摇下车窗,  相似文献   

18.
古老象雄文明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史。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到迄今地球某些角落尚有处于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部落,都有着各自程度不同的文明。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据大量文献和出土文物考证,藏族的历史可追溯到七千到一万年以前的新旧石器时代。在漫长的历史中,她也同其他民族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高度,面对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状与动态,提出了一个广受世人关注的时代主题:怎样理解穆斯林文明?穆斯林文明在当代怎样重建?作者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从伊斯兰的世界观、伊斯兰认识论和伊斯兰教法、伊斯兰的政治、社会结构、经济、科学技术、环境等七个方面,对穆斯林文明的重建进行了独到的阐释和论述.作者深刻而敏锐地指出:"穆斯林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连续的统一体;它已经存在于过去,并存在于现在,也必将存在于未来.迈向未来的每一步都要求我们对于伊斯兰世界观有更进一步的新的阐释;迈向未来的每一步都祈求能产生使穆斯林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同步的富有生机的创制(igitihad).穆斯林文明是兴,是衰,是停滞不前,取决于穆斯林社会对于伊斯兰的阐释,只有重建穆斯林文明,才能迎接新的挑战."作者的阐述,对于我们认识穆斯林文明的时代性重大课题具有积极的学术文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撤岗仪式即景时间:1900年5月1日零点。地点:高原古城拉萨大昭寺广场戒严部队部队长桂全智大校高声宣布:“感谢西藏人民支持戒严部队顺利完成了任务,现奉国务院命令撤岗!”镜头之一:广场上的藏族干部和群众,涌上前去为每一位官兵献哈达、敬青稞酒、酥油茶。大昭寺65岁的看门人尼玛,买了4条哈达献给自己熟悉的战士。镜头之二:许多藏族小朋友在依依惜别的人群中钻来钻去,各自寻找自己熟悉的解放军叔叔。6岁的小姑娘米玛赖在战士李国猛的膝上,不肯放他离去。镜头之三:八廓街个体户赤列说:“你们来戒严,我睡得安稳,生意好做了。看到你们要走,我心里真舍不得。”“金珠玛米照顾了我一年多,是菩萨,不要走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